□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何家溝小學 黨忠紅
“雙減”政策的出臺與落實使學生的課業負擔與學習負擔均得到有效減輕,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或開展知識探究活動,教師在落實減負增效的要求時要堅持適時動態化管理,關注學生群體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抓住學生數學學習的核心問題,優化課堂教學與課堂練習設計,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
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開展均要圍繞教學設計展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從長遠角度出發,根據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以及應具備的各項數學能力制定長遠的教學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使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要對小學數學課本內容進行深入研讀與挖掘,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充分了解,同時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知識的延伸,拓寬學生數學視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進而推動數學教學改革的開展。
良好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時更積極主動,更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新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秉持尊重的原則,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在保證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不出現較大波動的情況下,允許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出現反復的情況。同時,鼓勵學生多參與數學實踐活動,構建自由、民主的教學環境,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與創新思維,讓學生在不斷地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汲取他人優點內化于自身,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水平。
小學數學教材在編創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規律與特點,強化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首先,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要合理規劃教學重點的講解,秉持適中的原則合理分配每節課教學重點的數量,從而在實際教學中能有所側重,幫助學生找準學習方向。其次,教師可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制作數學微視頻,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得出學習成果后與教師共同探討。該教學模式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而且有助于學生對教學重點理解得更透徹,幫助學生重塑數學知識網絡。最后,教師要注重對語言藝術的使用,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語氣及語調,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調整課堂教學容量旨在減少教學中無效或低效的內容,帶給學生更高質量的數學教學。教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內容,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與公式的同時豐富學生數學知識儲備,選取適合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學習形成正確認知,避免學生走入思想誤區。而實施動態分層管理則有利于彌補學生群體間存在的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整體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減負增效要求的實施使學生的學業負擔大幅減少,通過對教學設計的優化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組織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課上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有效解決了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重復率高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問題。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不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是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發掘蘊藏在數學知識深處的發展性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新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減負增效理念的落實同樣推動著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師根據學生的性格與年齡特征創設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并適當地融入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內容,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例如,在“觀察圖形”的知識點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物品進行觀察,繪制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可選取相對抽象的物品,要求學生運用抽象思維在腦海中想象該物品的抽象圖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數學受其學科特征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綜合性,若單純地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得透徹。因此,教師可利用情境教學法創設問題情境,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水平設計難度適中、由淺入深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成功的喜悅,逐漸增強學習自信心。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簡單計算》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同分母的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原理,并嘗試計算出正確的結果。首先,在實際授課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整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并在黑板上出幾道簡單的習題讓學生計算,學生完成計算后教師要對其提出表揚,以激勵其他學生更主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其次,教師可借助生活實例在課件中展示如下情景:小李和小張兩個人吃西瓜,小李吃了整個西瓜的,小張吃了整個西瓜的請問小李與小張共吃了西瓜的幾分之幾?你能從問題中獲取到哪些信息?請同學們在草紙上畫出西瓜并嘗試畫出吃掉的西瓜的數量。此時,學生通過思索與交流能直接回答出從問題中可獲得西瓜被分為了8 塊,小李吃了3 塊,小張吃了2 塊的信息。學生嘗試動手在草紙上畫圖計算得出小李與小張總共吃了8塊西瓜中的5塊,用分數表示為。最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可繼續提問“通過畫圖涂色的方式你能總結出同分母分數計算有哪些特征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小組探討,得出“同分母的分數相加減只計算分子中的數,不計算分母中的數。”該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知識講解為主、習題計算為輔的教學模式,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問題的導入與解決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更深入,學習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減負”背景下教師要想實現課堂增效的目標,就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適應教學模式的轉變。因此,教師可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法,以微視頻為依托制作時長在8—10 分鐘的教學視頻,組織學生課前觀看,并在視頻末尾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借助實踐活動進行驗證最終得出學習成果。教師在課堂總結環節就學生的學習成果展開分析,對優秀的提出表揚,對不足之處要進行全面、客觀分析,以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將來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數學知識的學習。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重點與學生興趣制作微課視頻。例如,教師可在視頻中以學生常吃的面包進行舉例,將面包看作1,運用分數的思維將面包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可用表示,分成三份可用表示,以此類推,但若將面包無限地進行分割,再用分數表示就非常麻煩,能否用更簡單、直接的方式表示呢?由此引出小數的知識概念。其次,運用Flash動畫為學生展示將一個完整的面包平均分成10份的動畫,視頻底部配上1÷10=0.1的計算公式。視頻結尾為學生布置探究性學習任務,如果將面包平均分成10 份是用0.1表示的話,那么將面包分成2份又如何表示呢?分成5份呢?讓學生結合課本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的概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學生可大膽地猜想并通過畫圖的方式進行驗證。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與總結小數的知識概念,深化學生的理解與記憶。通過該方式,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并掌握新知,進一步培養了抽象思維與理解能力。
減負增效不僅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也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進而提高數學綜合運用能力。為此,教師可利用實踐教學法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在不斷的嘗試與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運用數學的思維與眼光去分析存在于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促進探究意識的形成。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為例,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生主要了解了整數、分數、小數等的知識概念,并未對百分數有過深入了解,部分學生知道的百分數也是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會寫、會讀,但對具體意義與表示內容不甚理解。因此,教師可將教學內容生活化,通過對比的實踐活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對百分數的知識概念形成深入理解。首先,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如果將來你買房子,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學生回答“住房面積、小區的綠化環境、停車位的數量、房子的價格”等。其次,構建生活化場景“現在小明的父親想要買個房子,但不知道選擇哪個小區更合適,你能運用百分數的知識幫助小明的父親做選擇嗎?”分別出示A 小區與B 小區的信息,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選擇。部分學生從生活環境的角度進行對比,A小區的綠化環境比B小區的綠化環境多10%,房屋面積小了5%,從居住的舒適度角度來講A 小區更劃算;部分學生選擇從房屋的價格角度進行對比,A 小區的房屋價格比B 小區高10%,但面積不變,若想節省更多的錢選擇B 小區最合適。由于該問題并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從多角度進行分析,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最后,教師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探究活動的難度,讓學生嘗試動手計算:如果小明的父親分期付款,需要多付原來房價的百分之多少?通過該方式,既可以讓學生對百分數的知識概念有著透徹理解,學會百分數大小的比較與計算方法,又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知識點與生活經驗關聯起來,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課堂練習作為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減負增效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加強對課堂練習的優化,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訴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實施分層設計,彌補學生群體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使全體學生均能在課堂練習中有所提升。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對A層次的學生主要布置探究性的課堂練習,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為主。例如,小李家今年的糧食大豐收,收獲的糧食堆成了高為1.2m,底面周長為12.56m 的圓錐形狀,若每立方米糧食的重量為500kg,出糧率為70%,請問這堆未加工的糧食經過加工后能產出多少噸糧食?對B層次的學生,則以拔高的內容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以及加深學生對圓錐體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在原有的問題上進行改動。例如,已知條件不變,要求學生計算這堆未加工的糧食有多少噸。而對C層次的學生,則要以基礎性的內容為主,目的是讓學生熟練使用圓錐體積與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要求該層次的學生計算這堆糧食的體積為多少。通過該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思考與計算都能準確計算出問題的結果,形成良好的學習自信。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表現實施動態化管理,學生認為自身學習能力符合進階標準,可向教師提出申請,教師根據學生近段時間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讓該部分學生嘗試解決更難的習題,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激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加主動。
綜上所述,“減負”背景下教師要根據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積極探尋課堂教學增效策略,利用情境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與心理壓力,同時通過對課堂練習的優化幫助學生找準數學學習方向,以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