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秦安縣王尹學區 張美鈞
“雙減”政策的提出,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通過開展內容豐富的社團活動和組織興趣小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語文學科來說,“雙減”政策的實施也改變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如何在“減負增效”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創新型閱讀教學中緩解學業壓力,扭轉閱讀量不夠、閱讀質量不高等問題,強化語文閱讀教學,構建良好的語文閱讀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不明確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主要原因是教師對“雙減”政策的理解不夠,不能準確把握語文閱讀課堂需要達到什么要求,學生需要完成哪些學習任務等都沒有明確的標準,這就導致閱讀教學較為隨意,沒有科學和邏輯。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很少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發,也沒有了解“雙減”政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新要求,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隨意進行解讀和分析,沒有考慮深層次的問題,這就導致閱讀教學無法達到既定的標準或目標,影響教學效果。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在“減負”的同時實現“增效”。但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仍按照教案設計的教學環節簡單機械地重復書本上的內容,從而導致其偏重書面內容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再加上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的機會較少,想法得不到表達,使整個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教學過程毫無創新可言,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更不要說“減負增效”了。此外,在閱讀教學中,受教師專業能力的影響,大多數教師比較注重學生整體閱讀水平的提高,但很少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關注個體閱讀能力的提高,這種重量輕質、重技巧、輕內涵的閱讀訓練方法導致學生雖然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也進行了系統訓練,參加了多種閱讀活動,但閱讀能力卻沒有明顯提高。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隨著教師的思路被動接受知識,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學生很難對閱讀產生興趣。另外,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教師也沒有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優化作業設計,學生則在教師的推動下才會去學習和思考,沒有深入學習的熱情和動力,無法理解閱讀內容和閱讀所蘊含的道理。
在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指導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們往往會布置一些閱讀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學生完成后對這些閱讀題進行講解。但是在布置閱讀任務的時候,教師布置的作業質量往往參差不齊,作業設計單一死板,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其量身定做,無法滿足學生對作業多元化的需求。這樣一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余地較少,雖然完成了作業,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能使自己的薄弱方面得到提升。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但仍有部分教師因現有知識儲備和業務素養不能較好滿足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閱讀教學,最重要的就是為教師提升閱讀指導能力創造條件,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業務能力。
第一,教師應該認真研讀“雙減”政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雙減”政策的提出并沒有降低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而是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們也應該轉變傳統教育的思路,重視閱讀教學,明白課本知識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才能讓學生的智慧不斷增長,從而形成強大的發展能力。此外,“雙減”政策的實施讓學校增加了課后服務,這就為學生進行閱讀提供了時間保障。教師則應該在研讀“雙減”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創新語文教學,完善閱讀素養評價,建立科學的閱讀素養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進行針對性評價,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如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從學生閱讀時間、閱讀筆記、閱讀手賬等多方面進行檢查,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組織一些與閱讀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第二,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閱讀指導能力。隨著家長對閱讀的重視,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不容小覷,在這一情況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指導能力,才能夠滿足“雙減”政策下閱讀教學的需求。閱讀指導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系統的培訓,只有教師具有較高的閱讀指導水平,才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結合現有的閱讀素材,整合閱讀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除了學校創造條件組織教師進行專業培訓以外,教師還應該積極參加一些閱讀活動,并在閱讀活動中通過分享與交流不斷總結經驗,在不斷自學中為做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奠定基礎。由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培訓中心組織的兒童閱讀指導師的培訓,由來自不同地區的教師在微信群通過對閱讀素材的學習和解讀總結閱讀方法,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閱讀故事,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不僅提升了自身的閱讀指導能力,還收獲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雙減”政策的要求入手,根據教學實際細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優化教學設計,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教學能夠較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使學生快樂閱讀。
第一,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應該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閱讀教學要求,設計基礎性的知識檢測,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并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以便在后續的教學中設定更為精準的教學目標。如在《鐵杵成針》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知識檢測題目:
《鐵杵成針》課前知識檢測
1.本文選自___代____的_____________。
2.課文共_句話,你讀了_遍,現在能()不能()流暢朗讀課文。
3.本文是一篇形式短小的____,主要講的是___在老婦人的啟發下認真讀書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還知道關于李白的哪些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在上課前,教師將課前知識檢測發給學生,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同時進行作答,并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制定閱讀教學目標,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第二,教師還應該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從學情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并分層設計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還是以《鐵杵成針》教學為例,可以設計三個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是針對學習能力有待提升的學生,只要求學生認識“恭、勤、焉、卒”等生字,會寫“逢、卒”兩個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可以借助注釋理解文章的意思。第二個教學目標是針對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學會停頓,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詞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與典雅,厘清文章結構。第三個教學目標針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要求其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轉化語言形式,理解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并能舉一反三地深入解讀其他文章。

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儲備較少,思維還不夠強,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引導才能推進閱讀活動的開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在緊扣“雙減”政策要求的基礎上,優化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習慣。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并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創建靈活多元的教學模式,循循善誘地讓學生通過想象和思考來解決問題,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如在《窮人》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厘清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在閱讀中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因此,在課程開始,教師可以和學生談一談什么是窮人,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本節課的閱讀。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提問:“文章寫到了哪幾個窮人,他們是什么關系?這些任務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當學生通過研讀問題,厘清人物關系后,教師進行提問:“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桑娜能干、善良,漁夫勤勞、勇敢的人物特點。課程最后,教師再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描寫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的相關句子,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人們美好的心靈。
第二,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除了通過解讀文本進行閱讀教學外,教師還應該在課堂上積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學習。如在《開國大典》的教學中,由于這一歷史事件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通過文字閱讀不能讓學生直觀感受新中國成立時人們自豪激動的心情。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當時熱烈莊嚴的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第三,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文本內涵。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因其具備較強的趣味性而被學生所喜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與文本產生共情,增強其對文本的感悟力。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中的任何一個進行課本劇表演。在表演之前,學生為了演好課本劇會對文本內容進行認真研讀,充分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主旨,而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則更能真切體會文本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故事的內容,在增強閱讀趣味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優化作業設計和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是“雙減”政策中明確要求的,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延伸閱讀范圍,通過課后閱讀延伸和課后閱讀總結的方式,充分利用課后服務開展閱讀活動。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通過朗誦、閱讀分享、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到多元的課后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達到拓展閱讀教學范圍的目的,還能夠有效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
第一,課后閱讀延伸階段是在課后服務中進行的閱讀拓展延伸。因為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又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所以,很少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延伸,這就導致學生因為不能得到及時的知識延伸而不能充分理解文本內涵,快餐式的閱讀也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課后延時服務進行教學延伸。如在《楊氏之子》的教學中,雖然文章本身比較有意思,但由于是文言文,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學起來相對也有些枯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大意,在課后服務中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表演,還可以將其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利用諧音梗對《楊氏之子》進行改編,在體驗與創造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大意。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情況和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書目,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分層定制不同的書單,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課后閱讀延伸。
第二,課后閱讀總結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過程而輕視了課后總結,即使有總結也只是簡單地重復學習內容,不符合“雙減”背景下閱讀教學要進行針對性、精簡化總結的要求。因此,在閱讀延伸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文本素材設置相應的總結任務,讓學生在總結的同時積累閱讀素材,達到豐富閱讀體驗和優化閱讀方法的目的。如在《景陽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武松景陽岡打虎》與《黑旋風沂嶺殺四虎》的相關情節后,在對比閱讀中總結武松與李逵的性格特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同樣是打虎的情節,兩人打虎的動機、方法不同,性格特征也完全不同。當學生對人物性格進行對比后,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與兩人相關的其他章節,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不斷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豐富他們的文化涵養。
總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想優化閱讀教學,讓閱讀回歸課堂,降低學生的學業壓力,就應該在研讀“雙減”政策對閱讀教學要求的基礎上,認真研讀教材,科學設置閱讀書目,明確閱讀目的,優化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增加知識儲備,豐富內涵,提高語文素養,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