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小溪中心小學 張彩儀
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也是基礎階段,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漢字、掌握詞匯、進行句子表達等,還需要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知榮辱、辨是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還需要重視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中思維能力培養是一項重要內容,如抽象與概括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比較與分類能力、聯想與想象能力等,這些思維能力對小學生的后續學習、生活等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也是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其他科目的教學中均涉及大量的文字描述,因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其他相關科目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不僅要側重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與引導,還需要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跨學科思維能力,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為小學語文教學中跨學科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跨學科思維能力培養的有關內容展開分析,旨在更好地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為創新性思維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對跨學科思維能力的了解,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活采取教學策略,合理引導并幫助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前提。跨學科思維的概念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的,他指出:“我們必須知道不同學科的重要理論,并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因為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事物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要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這就是跨學科思維。通俗地講,跨學科思維是在分析或者處理某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拘泥于單一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也不受單一學科的影響而出現固定思維,而要靈活地運用各類知識結構,根據需要分析或處理問題,同時從其他相關學科中找尋知識結構,實現多種知識的融合,形成新的跨學科知識體系,便于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多維度的思維模式,針對不同問題可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思考。跨學科思維能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生有跨學科思維意識,并在反復引導、實踐中對跨學科思維進行靈活應用的一種能力。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可讓人們在分析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也是不同人員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可以更好地對不同學科知識加以綜合應用,并用于解決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個過程中也有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跨學科思維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這一現實意義的分析,有利于不同學校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重視對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是其他相關科目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認識漢字,不理解相關漢字以及句子表達的意思,勢必影響其他科目的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包含了較多的句子、段落、語言表達等,而不同的句子、段落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情感、價值觀等均有不同。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思維能力的體現,如小學語文閱讀中不同修辭手法在使用過程中,不同作者可通過自身的聯想以及思維能力,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這樣才使得相同事物可運用不同修辭手法表達出來,避免了千篇一律,所以,不同的語文閱讀中本身就包含著不同作者的思維方式。如果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是單純地注重基礎性知識的教學,就會讓學生停留在單一語文學習中,很容易忽略閱讀中表達的深層含義,造成學生在完成學習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去閱讀文章,而不是單純地立足于語文方面進行學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跨學科的思維能力,要充分考慮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可塑性較強的特點,幫助學生提高社交能力、運動能力、適應能力、生活能力、語言能力、勞動能力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讓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途徑,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即“殊途同歸”“條條大路通羅馬”,并為學生解決其他學科、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提供參考,避免人云亦云。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除了達到語文教學的相關要求外,還需要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從立德樹人角度幫助小學生加強德育引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再以會寫生字、組詞、造句、背誦課文等為目標,應該更加側重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要靈活地進行語言組織、表達,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涉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讓學生知曉同樣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種在語文教學中逐步培養的思維能力、跨學科能力均可在其他科目教學中得到應用。對于每一個獨立的學生而言,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利用不同學科知識,實現學科知識的融合,并在學習、生活等方面有所體現,可以更好地發揮跨學科思維能力,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較好促進作用。
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作為引導者,在教學中需要具備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并且在教學中,能夠從不同閱讀內容中發現可培養跨學科思維的啟發點,逐步幫助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如果教師長期按照固定思維或者是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單一根據語文學科特點開展教學,則向學生傳授的只是一些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沒有真正讓學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自然會影響到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跨學科思維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教學期間發現可為學生帶來啟發的素材,引導并幫助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追求自我發展,不注重自身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待閱讀素材無發展或者發現的眼光,自然無法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教師自身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在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培養方面既是基礎,也是關鍵。
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方面,需要跳出原有的固定思維或者經驗主義,融入更多教學方法與策略,結合語文教學素材等,幫助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比如,《第一朵杏花》作為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主要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問詢孩子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并且鄭重記下的故事,贊揚了他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茍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處事原則。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詢問小學生杏花的開放時間,繞杏花展開討論,如杏花的顏色、開放時間、花期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強調“處處留心皆學問”。在完成《第一朵杏花》教學后,可以以“夢想”為話題,鼓勵不同學生說出自己的夢想,有學生說自己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這個時候可對學生進行啟發,想成為科學家需要有探索精神,而探索科學中需要善于觀察與總結,并掌握規律,以《第一朵杏花》中的竺可楨探索杏花開放規律為例,加以引導與啟發,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能夠從其他科學角度進行探索、分析,為小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努力提高自己,轉變教學思維方式與思路,以發展的眼光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與分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大多數教學素材是從語文教師的角度選擇的,所以,語文教師除了從語文閱讀教材中尋找能夠給學生以啟發、促進跨學科思維培養的相關內容外,還可根據教材特點,靈活選擇一些內容進行適當延伸,作為引導并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的素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部分內容具有抽象性的特點,需要學生在具備一定抽象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提高認識,有利于對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依靠教材延伸以及與其他相關科目的融合,可以將抽象轉化為具體,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比如,在學習《剪枝的學問》時,王大伯拿起一根被剪掉的枝條說:“你別看這根枝條很粗壯,其實它光吸收營養,不結果實,我們把它叫做‘徒長枝’。這些‘徒長枝’長得可快啦。不剪掉它,到了夏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還會影響通風,使‘結果枝’見不到陽光。”王大伯指著那些留下的枝條說:“來年就靠它們結桃子呢!只有把‘徒長枝’剪掉,才能保證桃子結得多、長得大。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通過對樹枝的修剪可促進植物更好地吸收養分,保證開花結果。其中包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有時候“減少”是為了“增加”,在生活、學習中,需要學會合理放棄,有舍才有得。在此基礎上向學生延伸“本末倒置”的成語,講解《魚我所欲也》的故事,進一步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要明確重點,可暫時放棄一些事物,幫助學生在處理相關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抓重點的思維模式,這種能力在其他科目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一些數學問題中,題目會故意給出一些干擾內容,而小學生在具備抓重點的思維能力后,可快速地讀懂題目中的重點,將無關信息剔除,從而更快地解決問題。不同教師在相關小學閱讀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尋找一些可延伸的內容,并作為不同教材內容的延伸,幫助小學生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方式。當然,在教材延伸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生活環境、生活經歷、情感與思想等,使小學生能夠理解延伸的內容,而且其中蘊含的一些思想也能夠讓學生所知曉。如在具體教學中,城市學校進行的教材延伸可貼近城市學生的生活,而農村地區教材的延伸則可貼近農村地區學生的生活,有助于更好地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部分內容本身比較枯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產生影響。教師要利用課前時間,鼓勵學生跨學科探索,有助于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可豐富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活躍氣氛。
比如,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從不同方面收集一些跨學科的內容,并通過自己的語言闡述并講明一些生活中見到的現象,可以是自然現象,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等。學生在課前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闡述,既能夠幫助學生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轉換能力,也可幫助部分學生糾正內向、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的問題,同時還可通過跨學科內容的知識共享,提高小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儲備。如有學生講解了老鼠磨牙的原因,讓其他學生知道老鼠屬于嚙齒動物,下牙會無限生長,且長得很快,通過不斷磨牙可防止嚙齒刺穿上顎,影響老鼠的正常進食。也有學生在課前講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即蔥白和蔥葉分開賣的問題。500 克蔥一元錢,50 千克蔥可以賣100 元,即50×1000÷500=100(元),但是顧客想要蔥白和蔥葉分開買,并說出蔥白500 克0.3 元,蔥葉500 克0.7 元,這樣分別要25 千克蔥葉與25 千克蔥白,合起來也是50 千克,但是按照這種方式計算下來,0.3×25×1000÷500=15(元),0.7×25×1000÷500=35(元),加起來只有50 元,對老板而言,虧損了50 元,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分開賣會讓賣蔥的商家賠錢呢?經過學生的短暫討論,明白了其中存在偷換概念的問題。通過在課前留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跨學科知識的講述,可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相關文字的整理與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明白不同學科之間是相通的。
新的社會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掌握跨學科思維能力對學生學習、后續生活工作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進而依靠一定的策略在教學中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跨學科思維意識,久而久之讓學生形成并具備跨學科思維能力,可以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與學生不斷總結,用發展的眼光去進行辨證分析,在達到小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為祖國的未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