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元
(山東省煙臺開發區業達醫院檢驗科,山東 煙臺,264006)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冠心病(CHD)患病人數與病死人數有明顯增加,是當前危害我國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的一類心血管疾病[1-2]。 在《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中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雖已取得初步療效,但仍舊面臨著心血管病患病率、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嚴峻挑戰,根據推算,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為2.9億,其中CHD患者約有1 100萬,其仍是危害我國公民健康的第一殺手[3]。當前對CHD疾病診療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各項常規檢查,但由于部分早期CHD患者癥狀并不明顯,易出現病情診斷誤診或漏診的情況,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故而需有效提升老年CHD診斷準確性。CHD發病機制復雜,包括血栓、氧化應激、炎癥反應、脂質沉積等,此外還有一些新發因素,如血小板體積較小、高血尿酸等,均需要引起重視[4-5]。李宇等[6]80分析歲以上高齡腦血小管病患者的總負荷特征發現,血清尿酸與高齡患者腦血小管病總負荷存在獨立相關性。另外,在劉聰聰等[7]的研究中表示,尿酸水平偏高以及變異性是CHD疾病發病的風險因素。提示臨床在對CHD患者進行診治時,可進行相關檢查,如觀察患者的尿酸水平變化,以進行輔助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本研究分析探討應用血清尿酸檢驗的應用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本研究對象共156例,以2020年7月—2021年3月在山東省煙臺開發區業達醫院進行診治的CHD患者76例為病例組。另外選取同一時間段進行體檢的健康老人80名為健康組。健康組男54例(67.50%),女26例(32.50%);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7.14±2.89)歲;身體質量指數(BMI) 22~28 kg/m2,平均BMI(24.29±1.26)kg/m2。病例組男51例(67.11%),女25例(32.89%);年 齡61~78歲,平 均 年齡(67.74±2.87)歲;BMI 22~28 kg/m2,平均BMI(24.27±1.25)kg/m2;病程4個月~7年,平均病程(3.74±1.74)年;疾病類型:不穩定心絞痛27例,穩定性心絞痛17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19例,非急性Q波心肌梗死13例;心功能分級:Ⅰ級19例,Ⅱ級27例,Ⅲ級19例,Ⅳ級11例。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包括男女比例構成、年齡等信息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山東省煙臺開發區業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本研究所納入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病例組患者經冠狀動脈造影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年齡>60歲;③在山東省煙臺開發區業達醫院建檔立卡,個人信息資料完整;④精神狀態良好,能配合檢查。
排除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患者;②近期接受過CHD疾病治療者;③具有高尿素癥患者;④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視聽障礙者;⑤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所有研究對象進行檢測前需熟知注意事項,8 h進食,4 h禁飲,保持處于空腹狀態。醫務工作者需保持在無菌條件下,采集所有研究對象外周靜脈血4~5 mL,放入抗凝管中。將血樣以3 000 r/min的離心速率離心10 min后,將上層血清置于抗凝試劑管待測。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生產企業:濟南泰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BIOBASE)進行檢測:血清膽紅素水平采用釩酸鹽氧化法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尿酸水平采用尿酸酶法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另外,還要對病例組患者集體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由山東省煙臺開發區業達醫院2名臨床經驗10年以上的心內科專家進行評估判斷。
①觀察病例組和健康組血清尿酸及膽紅素(包括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相關指標水平變化,并進行比較。
②對病例組和健康組血清尿酸與膽紅素陽性率進行分析,并進行差異比較。血清尿酸水平>420 μmol/L時為陽性;直接膽紅素 <8.55 μmol/L、總膽紅素 <22.24 μmol/L、間接膽紅素 <10.2 μmol/L為陽性。
③病例組患者基于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將動脈狹窄程度分為1%~25%、26%~50%、51%~75%、76%~90%、91%~99%和100%,分別計1分、2分、4分、8分、6分和32分。根據評分分為4個等級,Ⅰ~Ⅳ級,Ⅰ級0~12分,Ⅱ級13~20分,Ⅲ級21~40分,Ⅳ級 >40分,觀察不同狹窄程度患者膽紅素及尿酸水平變化[8]。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健康組相比,病例組患者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水平低,尿酸水平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尿酸及膽紅素水平比較 (±s,μmol/L)

表1 兩組血清尿酸及膽紅素水平比較 (±s,μmol/L)
組別 例數 尿酸 直接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 總膽紅素健康組 80 242.31±25.19 7.13±1.05 11.23±1.37 18.21±1.29病例組 76 392.34±27.31 3.37±0.94 5.03±1.25 10.23±1.22 t 35.615 23.589 29.551 39.709 P<0.001 <0.001 <0.001 <0.001
病例組各項血清尿酸以及膽紅素陽性率明顯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陽性檢出率比較 [n(%)]
病例組患者根據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組,Ⅰ組15例、Ⅱ組25例、Ⅲ組28例、Ⅳ組8例。隨著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加重,患者血尿酸水平有明顯上升,血清膽紅素水平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病例組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血清尿酸及膽紅素水平比較 (±s,μmol/L)

表3 病例組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血清尿酸及膽紅素水平比較 (±s,μmol/L)
組別 例數 血清尿酸 直接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 總膽紅素Ⅰ組 15 271.34±25.37 6.35±1.13 9.13±1.05 16.05±1.74Ⅱ組 25 319.24±25.17 5.37±1.05 7.81±1.31 13.67±1.61Ⅲ組 28 372.36±25.33 4.13±1.23 7.03±1.11 11.89±1.83Ⅳ組 8 425.19±25.46 3.11±1.01 5.74±1.13 9.77±1.57 F 87.950 20.730 17.700 30.340 P<0.001 <0.001 <0.001 <0.001 t/P(Ⅰ組vs Ⅱ組) 5.810/<0.001 2.778/0.009 3.311/0.002 4.392/<0.001 t/P(Ⅰ組vs Ⅲ組) 12.457/<0.001 5.797/<0.001 6.022/<0.001 8.092/<0.001 t/P(Ⅰ組vs Ⅳ組) 13.835/<0.001 6.780/<0.001 7.188/<0.001 8.512/<0.001 t/P(Ⅱ組vsⅢ組) 7.644/<0.001 3.923/<0.001 2.062/0.046 3.739/0.001 t/P(Ⅱ組vsⅣ組) 10.336/<0.001 5.344/<0.001 7.008/<0.001 4.539/<0.001 t/P(Ⅲ組vs Ⅳ組) 5.197/<0.001 2.142/0.040 2.888/0.007 2.972/0.005
蘇健康等[9]研究表示,血清高尿酸水平與諸多冠心病易感風險因素有密切聯系,是CHD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血清尿酸、膽紅素等可為CHD診斷及病情嚴重程度提供有利的診斷依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HD的發生除了高齡、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及高血壓外,尿酸水平異常升高也是導致冠狀動脈病變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10]。因生活方式的改變,患有高尿酸血癥的患者越來越多。疾病主要與飲食結構異常、飲酒、吸煙等有關,患者大多保持高嘌呤及高蛋白飲食,會提高血清尿酸水平,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增加血漿過氧化酶、內皮素水平,炎癥、氧化應激反應增多,且促進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飾——氧化低密度蛋白被巨噬細胞吞噬后會形成泡沫細胞,其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1-12]。另外,尿酸水平也與血小板活性有關,其會促進血小板激活,誘導血小板發生聚集和黏附情況,導致冠狀動脈血栓,誘發CHD。此外,尿酸水平偏高還會促進生成較多的氧自由基,易加重內皮損傷,導致細胞炎癥反應加劇,會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血小板會有黏附和聚集情況,從而生成冠狀動脈斑塊或血栓,故而病例組患者血尿酸水平高,陽性檢出率高[13-14]。本研究結果表示,與健康組相比,病例組患者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水平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老年CHD患者血清膽紅素水平偏低。膽紅素作為一種生理性抗氧化劑,不僅能避免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還能抑制補體活性,降低CHD發生風險[15]。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隨著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加重,患者血尿酸水平有明顯上升,血清膽紅素水平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會影響機體血清尿酸與膽紅素指標。尿酸在尿液中含量較低,無異常情況下為72 μmol/L左右,機體尿酸的生產與排泄維持在良好的平衡狀態,但當平衡狀態出現異常時,會導致尿酸水平異常升高,當血清尿酸水平>420 μmol/L時,會影響細胞功能,若未能得到有效調節,會引發其他并發癥,增加治療負擔[16]。血尿酸水平較高,會明顯提高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冠狀動脈血栓生成風險會明顯增加,且尿酸在血液中溶解度較低,析出的結晶會沉積在動脈血管壁,損傷動脈內膜,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導致患者病情加劇[17]。在高明喜等[18]的研究中提到,隨著血尿酸水平升高,CHD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及病變程度可能越嚴重。故而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患者血尿酸水平、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盡早采取治療措施,減緩疾病進展。
糖尿病與冠心病聯系密切,血糖水平偏高,會加速冠狀動脈硬化速度,增加CHD易感性;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癥也是增加老年CHD疾病易感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與血清尿酸水平呈明顯負相關,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影響HDL-C表達,削弱抗動脈粥樣硬化功效,進而會增加CHD疾病發生風險,故而在對CHD疾病進行診治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合并其他基礎疾病,并加強控制,減少誘發風險[19-20]。
綜上所述,老年CHD的診斷可通過應用血清尿酸檢測方法對冠心病進行診斷,且還能及時發現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為疾病治療時機以及方案的制訂提高有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