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云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半月板存在于脛骨髁和股骨內外髁之間,起到減少摩擦和震蕩、潤澤關節以及吸收熱量等作用。半月板損傷在膝關節疾病中非常常見[1]。現代醫學治療半月板損傷的效果越發顯著,目前臨床主要使用關節鏡手術進行治療。關節鏡手術不需要切開關節囊,能夠降低對組織的損傷,并且在手術后及時展開合理功能鍛煉可以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手術治療效果[2]。目前,臨床發現很多年輕患者在治療后無法克服早期功能鍛煉的困難,患者的鍛煉積極性不強,從而導致關節鏡微創治療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是有必要的,但是常規護理并未根據半月板損傷患者的具體情況展開針對性的護理,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程序化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能夠針對半月板損傷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且護理更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能夠對患者的術后康復起到促進作用[3]。本研究選擇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半月板損傷行膝關節鏡術患者,對其實施不同的護理方式,旨在尋找最為合適的護理方式,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4月—2021年1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半月板損傷行膝關節鏡術的患者展開分析,將其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50例。試驗組患者年齡15~46歲,平均年齡(28.34±2.64)歲;男性30例,女性20例;病程6~41 d,平均病程(23.64±4.31)d;受損部位:內側半月板損傷35例,外側半月板損傷15例。參照組患者年齡14~47歲,平均年齡(29.12±2.67)歲;男性28例,女性22例;病程 7~42 d,平均病程(23.48±4.71) d;受損部位:內側半月板損傷33例,外側半月板損傷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本研究所納入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MRI的檢查后,確診為半月板損傷[4];②具備手術指征;③能夠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④為首次行膝關節手術治療。
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意識障礙;②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③患有血液系統疾病;④對護理的依從度過低。
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定期維護病房的環境,叮囑患者按時用藥,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態,避免并發癥發生,同時予以患者飲食、運動等方面的指導。
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程序化護理。(1)手術前的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開始前需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對患者進行身體監測,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狀態,并且對患者的患肢以及血液供應情況進行詳細監測,了解患者的疾病發展情況。結合檢查結果,需要在手術前確定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案。護理人員需要保持與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將手術治療方案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并且提醒其在治療前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在手術開始前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加強和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保持良好心態接受治療。(2)手術后的護理。在膝關節鏡術后,需要注意緩解患者疼痛,并且幫助患者減少患處腫脹,可以使用彈性繃帶或者大棉墊等進行加壓包扎處理,在患處兩側實施冰袋冷敷,3次/d,30 min/次。密切留意患者的創口情況,如果出現滲血或者滲液,及時更換敷料,避免出現傷口感染。并且在手術后6 h指導患者保持平臥體位,避免患處受到擠壓,在包扎后協助患者保持肢體伸展并且維持高位狀態,避免出現關節攣縮,時刻留意患者的身體狀況。(3)康復期護理。很多半月板損傷患者年齡不大,理解能力較強,因此對患者進行半月板的作用和功能講解,能幫助患者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并且,向患者耐心介紹術后早期鍛煉對于身體康復的意義和影響,能夠提高患者對術后鍛煉的依從性。早期的康復指導對于患者的身體恢復意義重大,但是在鍛煉過程中仍舊需要注意避免運動過度,康復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循序漸進,掌握正確的運動節奏以及運動強度,不同患者的身體耐受能力不同,需按照其具體的耐受能力制訂針對性的運動方案;在訓練過程中需要積極鼓勵患者,增加其信心,幫助患者堅持進行功能鍛煉。多數年輕患者在康復鍛煉期間缺乏耐心或者急于求成,對康復鍛煉計劃無法堅持。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多督促和鼓勵患者,讓患者能夠堅持鍛煉、提高身體素質。(4)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出院康復指導,通過交流平臺或者電話隨訪等方式,掌握患者的鍛煉以及恢復情況,并及時對患者的不當操作予以糾正,督促患者堅持鍛煉,直到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完全康復。
①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使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α系數為0.915)來展開評價,總分為100分,根據得分情況進行等級劃分。共有3個等級,即非常滿意(得分 >90分)、滿意(得分60~90分)、不滿意(得分 <60分)。總滿意度 =(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②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前、術后8周和術后16周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Lysholm量表進行評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膝關節恢復情況越好。
③統計兩組患者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關節血腫、關節感染)以及疼痛持續時間。并發癥發生率=(關節血腫+關節感染)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兩組患者的關節評分以及疼痛持續時間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 t檢驗;護理滿意度和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試驗組和參照組在術前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手術治療后的8周和16周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試驗組患者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8周 術后16周試驗組 50 55.63±9.32 84.36±5.68 90.31±3.61參照組 50 54.96±10.15 77.61±4.82 85.32±5.77 t 0.344 6.407 5.184 P 0.732 <0.001 <0.001
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疼痛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n(%)(/±s)]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n(%)(/±s)]
組別 例數 關節血腫 關節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 疼痛持續時間(d)試驗組 50 2(4.00) 1(4.00) 3(6.00) 3.12±1.26參照組 50 5(10.00) 5(10.00) 10(20.00) 8.67±2.23 χ2/t 4.332 15.322 P 0.037 <0.001
膝關節半月板主要是由纖維軟骨組織所構成,呈現為一個楔形,從平面觀測則類似半月形。半月板不但能夠使關節保持在穩定狀態,而且還能夠分散應力、緩解震蕩等[5]。膝關節是人體最大,同時也是解剖最為復雜的關節;半月板是膝關節的重要構成部分,參與了人體的日常行為活動[6]。相關調查發現,半月板損傷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年齡越高,半月板損傷概率也越高,但是很多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導致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受到影響[7]。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膝關節會出現局限性疼痛,一些患者可能發生交鎖現象,或者在膝關節伸展時存在響聲,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屈伸功能障礙[8]。臨床常用膝關節鏡術治療半月板損傷,效果顯著。盡管半月板損傷性膝關節鏡術治療并不屬于大型手術,而且治療后患者的身體恢復速度較快,但是這種手術仍舊屬于侵入性操作,對膝關節的損傷程度不能忽視;并且,患上此病者大都屬于年輕人,他們認為自己年輕、身體恢復快,對于術后康復訓練并不注重,但是這種觀念對其術后關節的恢復造成了極大的影響[9-10]。因此需要結合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提高預后。
程序化護理在臨床護理中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對接受關節鏡手術的半月板損傷患者來說具有很好的應用效果。通過術前對患者的身體進行檢測,能夠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制訂針對性的手術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減輕術中給患者帶來的損傷,并且幫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態接受治療,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11-12]。在手術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護理,避免在術后造成壓傷,時刻留意患者的傷口情況,及時進行藥物更換,能夠有效防止出現感染[13-14]。之后,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制訂合適的運動方案,鼓勵患者保持運動,提高其功能鍛煉依從性[15]。本研究結果表明,對半月板損傷行膝關節鏡術患者進行程序化護理,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并且試驗組患者的關節血腫和關節感染的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疼痛持續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上述結果表明,在半月板損傷術后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程序化護理的效果比常規護理更為理想。程序化護理干預屬于漸進式護理,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制訂合理的康復鍛煉方案,通過漸進性的指導,在確保患者關節安全的前提下,術后早期采取合理的康復鍛煉,結合患者的身體情況,予以適當的鍛煉,能夠有效預防肌肉萎縮,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16-17]。
綜上所述,對半月板損傷行膝關節鏡術患者實施程序化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減少了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康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