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英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保健所14病房,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是指高血壓患者長期血壓水平控制有效性較差,導致心肌結構、傳導系統發生改變,對心臟造成嚴重損傷而引發高血壓性心臟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質量有嚴重消極影響[1]。目前,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無法根治,臨床治療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以藥物為主,治療以去除疾病誘因為主要目的[2-3]。體質量過大、長期精神壓力較大、飲食結構不良等因素均為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誘因。雖然藥物治療有確切療效,但部分老年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較為缺乏,且心理素質不高,在長期服用藥物與疾病發作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抑郁等負性心理,導致其治療依從性下降,對藥物療效及預后有嚴重影響[4-5]。因此,在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治療中實施具有系統性、高質量的護理干預對改善預后尤為重要。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是指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服務的過程中貫穿健康理念,針對患者身心需求為其提供護理措施,促使患者養成健康行為習慣,對提高護理質量及療效有積極影響[6]。本研究觀察并分析了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中應用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9.50±0.58)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01±2.14)年。參照組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70.50±0.61)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2±2.05)年。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參與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對研究中使用的護理干預方法、目的等方面了解,且同意參與研究。本研究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歐洲心臟病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中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7];②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基礎上,非同日3次血壓測量結果收縮壓(SBP)閾值≥140 mm 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③患者具有較高配合度。
排除標準:①合并腦梗死、心肌梗死者;②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精神類疾病者;③臨床資料缺乏者。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①病情監測:定時測量患者心率(HR)、血壓,并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②健康宣教:通過向患者發放宣傳手冊的方式提高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③環境護理:維護患者所處病房內的溫度(26~28℃)、衛生、濕度(40%~70%)等。④用藥指導:告知患者相關藥物正確服用的時間與劑量。⑤告知患者飲食禁忌。
觀察組實施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①組建健康指導小組: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綜合素質較高的5名護理人員、1名護士長組成健康指導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以患者實際病情、基礎信息為基礎,對其自身治療依從性、心理狀態及護理服務需求等方面進行評估,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與文獻制訂規范的護理流程與系統的護理方案。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專科培訓與考核,培訓內容包括專業技能、講解健康理念及護理要點等。②健康教育:以多樣性方式開展健康教育,除發放宣傳手冊外,可選擇一對一或集體性模式進行健康教育。同時根據患者的認知水平、年齡選擇視頻、圖片、講座等合適的方式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發病機制、治療及護理方法等。此外,護理人員可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健康宣教與示范講解中,采用更加直觀、立體的方式耐心的指導患者自我健康監護方法與自我護理方法,包括指導患者血壓儀的正確使用方法及血壓、HR每天最佳的測量時間。③心理護理:根據護理前對不同患者心理評估結果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可采用鼓勵、講解相同性質的成功案例等方式幫助患者增強對治療的信心。同時可通過加強與患者的深度交流引導患者將內心負性心理與情緒發泄出來,并教授患者自我心理調節的方式,如進行冥想、運動等方式,還可使用心理暗示等方法引導患者保持積極情緒。④用藥指導:不僅要告知患者相關藥物的正確服用劑量與頻率,還應采用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向患者講解遵循醫囑服用藥物對提高疾病控制有效性的積極影響,以及隨意增減藥物服用劑量對血壓水平控制的消極影響,以此使患者形成正確的治療及服藥態度,使其能夠堅持遵循醫囑正確且規律的服用藥物。⑤飲食護理:根據不同患者的血壓水平及病情嚴重程度制訂飲食計劃,幫助患者通過系統性的飲食護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護理人員應合理配置飲食中碳水、蛋白質、糖分的占比,保證營養均衡,飲食應以清淡、低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飲食頻率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同時,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避免食用高熱量、高脂肪、刺激性食物,增加飲水量。⑥生活護理:叮囑患者如廁時應緩慢起身,盡量采用坐便的形式進行排便。同時根據患者病情、體質量等方面制訂運動護理計劃,以太極拳、快走、廣場舞等運動方式為主,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加運動量,但運動量應符合患者的身體素質與疾病情況,將運動量與頻率控制在合理范圍。⑦健康行為督查:護理人員應定期檢查與監督患者健康行為,針對患者健康行為與疾病控制情況調整飲食、運動等,促使患者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高疾病控制有效性。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血壓指標、HR水平:檢測患者干預前后HR、SBP、DBP水平。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水平:心理彈性水平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估,包括力量(8個評測項)、堅韌性(13個評測項)以及樂觀性(4個評測項),每項評分0~4分,患者主訴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彈性水平越高[8]。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患者治療依從性使用高血壓治療依從性量表(TASHP)進行評估,以日常生活管理行為(10個評測項目)、不良服藥行為(8個評測項目)、遵醫服藥行為(5個評測項目)、煙酒嗜好管理行為(2個評測項目)為切入點,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進行評估,每個評測項目的評分1~5分,總分為25~125分,患者分值越低表明治療依從性越差,反之則表明護理干預有效性越高[9]。
數據輸入SPSS 2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DBP、SBP、HR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DBP、SBP、HR水平均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壓指標、HR水平對比 (-x± s)
干預前兩組心理彈性水平各項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心理彈性水平各項評分均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水平對比 (±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水平對比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力量 堅韌性 樂觀性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6 19.41±2.31 26.21±3.68※ 28.36±3.54 46.27±3.45※ 9.11±2.14 13.37±2.55※參照組 36 19.52±2.27 22.58±3.87※ 28.27±3.61 40.12±3.42※ 8.98±2.15 10.65±2.17※t 0.203 4.078 0.106 7.595 0.257 4.874 P 0.839 <0.001 0.915 <0.001 0.797 <0.001
干預前兩組治療依從性評估納入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評估納入項評分均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對比(±s,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對比(±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日常生活管理行為 不良服藥行為 遵醫服藥行為 煙酒嗜好管理行為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6 30.42±3.1247.69±2.12※ 28.89±3.0537.41±2.09※ 16.91±2.48 22.58±1.37※ 5.06±0.61 8.98±1.28※ 84.58±8.36117.58±8.79※參照組 36 30.56±3.1840.25±3.14※ 29.11±3.1232.23±0.15※ 17.05±2.39 19.85±1.35※ 5.04±0.57 7.05±1.03※ 83.78±8.71102.26±7.67※t 0.188 11.782 0.302 14.832 0.243 8.516 0.143 7.048 0.397 7.879 P 0.851 <0.001 0.763 <0.001 0.808 <0.001 0.886 <0.001 0.692 <0.001
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是指患者高血壓水平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導致心臟壓力負荷長期增高,而引起心臟受損[10]。高血壓心臟病的臨床表現特異性并不明顯,其臨床癥狀與高血壓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有關[11-12]。臨床治療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水平及疾病進程,但其需要在患者嚴格遵循醫囑服用藥物的基礎上實現,要求患者有較高的治療依從性[13-14]。但是部分老年患者的健康理念本身較為薄弱,且對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夠全面,不僅容易產生錯誤認知,還容易產生負性心理,嚴重時會產生悲觀心理,甚至抗拒治療,對疾病控制有效性有嚴重影響[15]。因此,在治療中實施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養成健康行為,提高治療有效性與實效性有重大意義。
常規護理是根據疾病以施以標準化護理干預,具有程序性特點。雖然常規護理干預能夠對患者病情恢復起到輔助作用,但其護理內容以基礎護理措施為主,對患者個體需求不夠重視,處于被動狀態,缺乏預見性與主動性,效果不理想。
健康理念下的護理干預是指基于健康理念實施護理措施,指導患者自我護理、病情監測等方面的知識及方法,促進患者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該種護理模式具有循證特點,通過建立護理小組,并以循證理念為依據評估與分析患者身心實際需求,基于評估結果制訂與實施護理干預方案,具有較高針對性與個體性。尤其在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中的應用可提高患者依從性,消除其個人因素對疾病控制有效性的影響,進而保障療效,改善患者病情。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DBP、SBP、HR水平均比參照組低(P<0.05),干預后觀察組心理彈性水平評定納入項(力量、堅韌性、樂觀性)評分相較于參照組更高(P<0.05),干預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評估納入項評分均比參照組高(P<0.05)。唐銀霏[16]的研究顯示,接受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的血壓水平、CD-RISC評分、TASHP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將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應用于高血壓性心臟病老年患者中對改善血壓水平有顯著效果。原因分析為:當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時會導致其HR、血壓等生命體征水平產生較大變化,增加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的復發率。而疾病因素會導致患者產生負性情緒,兩者存在相互作用關系,并且負性心理會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影響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開展,因此改善患者負性心理情緒對提高疾病控制有效性較為重要,但多數患者對不良情緒對疾病恢復的消極影響等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較少,且自我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對此,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通過加強健康教育,采用多樣性方式可提高疾病相關知識展現的直觀性,對幫助患者形成健康理念有顯著效果。同時,通過耐心指導患者自我監測病情與護理的方法、技巧,對提高患者自我病情監測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有顯著效果,有利于提高疾病控制有效性。部分患者出現隨意增減藥物的行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對藥物相關知識了解不夠全面,在服藥時僅憑自身經驗與認知進行服藥。對此,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通過向患者詳細講解遵循醫囑與隨意用藥的優劣,可顯著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基于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針對影響患者心態的因素實施多樣性方式疏導其心理,并加強與患者的深度交流,可增進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此外,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針對不同患者病情指導其飲食、運動及生活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并及時調整護理措施與方式可促進患者康復及養成健康行為。
綜上,健康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血壓水平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