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萌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保健所十病房,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近三年臨床數據表明,有75%的疾病患者會受腦梗死疾病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其中有40%患者,會發展為重度殘疾,制約其終身,為患者及家庭均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負擔與治療負擔,因此現階段臨床也較為關注腦血管疾病的預后質量提升[1]。常規護理雖然也會涉及較多患者康復訓練內容,但大多都以被動訓練為主,存在針對性不足、時效性較低等局限[1-2]。階段目標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更注重對患者康復能力的評估,通過合理制訂階段性目標來有效發揮患者康復潛能,提高康復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階段目標性護理對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及自理能力的影響。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建立檔案的54例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27例。常規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齡55~65歲,平均年齡(61.68±1.15)歲;左側偏癱20例,右側偏癱7例。研究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齡55~64歲,平均年齡(461.69±1.41)歲;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項目已經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所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4]標準;②均為本地患者,符合長期接受護理、配合完成隨訪的研究條件;③生命體征平穩;④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評分<24分。
排除標準:①肢體障礙與其他疾病有關者;②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系統疾病或腫瘤疾病者;③年齡<55歲。
常規組給予常規康復管理,結合患者具體疾病損傷情況,制訂康復管理方案,要求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做好院內康復護理健康教育,每隔兩周對患者康復情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康復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指導解答。
研究組患者采用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方案,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護理小組。在患者疾病治療結束且體征變化趨于穩定之后,由院內專科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康復師共同成立護理研究小組。收集好患者病情資料,了解患者性別、年齡、梗死的部位、偏癱程度、肌力指標、活動能力、自理能力、情緒狀態、治療依從等各項指標數據,綜合分析患者康復能力。同時通過與患者家屬交流了解患者康復期望、家庭支持程度、經濟情況等為其制訂護理目標,評估患者護理期間可能存在的不依從風險,通過組內探討制訂應對策略。(2)階段性目標設立。結合患者資料制訂康復周期安排表,將整個康復周期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其中近期目標主要以幫助患者了解康復目標內容、體位護理、被動活動為主:①健康教育,通過視頻、圖冊,為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管理,說明偏癱出現原因、康復方案以及可達到的效果,提高患者護理認同感。②做好體位護理,幫助患者了解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對提高肢體康復能力、增加肌耐力的價值,通過護理人員協助、小軟枕幫助改變體位,提高治療舒適度。③被動訓練運動,在患者臥床休養期間,護理人員應每日定時幫助患者進行翻身拍背,并通過按摩刺激患者患側肢體肌肉組織,做好康復準備。中期護理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提高主動運動能力為主:①應做好臨床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了解中級康復目標內容以及相關訓練使用價值,通過觀看練習視頻,了解大致訓練過程,提高護理參與有效性。②主動訓練,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在硬板床上通過Bobath握手,用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練習上舉90°,練習過程中康復師應做好口令指導,幫助患者逐漸活動肩、肘、腕關節進行位移、翻身練習[5]。③坐位練習,醫護人員輔助將患者雙腿放于床邊,調整體位到側臥(雙膝屈曲),一手在下拖住患者肩部或腋下,一手輕扶其雙膝后方,口令指導患者向上側屈頭部,通過扭轉骨盆轉移到坐位。④立位練習,幫助患者取坐位,醫護人員站于患者正前方展開練習引導,指導患者Bobath握手,后屈髖關節,自然前傾軀干將重心轉移至雙腿,繼而向足前掌部轉移,護理人員用雙手扶住患者臀部幫助其帶動身體呈立位。長期康復目標主要以提高患者主動轉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為主,逐步延長訓練時間并通過護理人員協助提高患者起坐、站立練習熟練程度,指導其開展步行訓練,依照下床站立、扶床行走、拄拐行走、他人攙扶、單人行走過程進行步行訓練,依照患者自身情況合理設定每日練習時間與步行距離。在生活能力訓練方面,有計劃地引導患者進行自主穿衣、進食等練習[6]。(3)心理指導。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了解患者康復感受、康復意愿,以及家屬在護理配合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通過有計劃地調整康復訓練強度,增加健康教育次數來降低患者配合難度,提高其參與有效性。同時護理人員應每日主動與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紹院內康復良好病例,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減少對疾病康復存在的擔憂情緒。每日積極對患者睡眠情況進行評估與指導,通過調節病房環境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要求患者日常注意咖啡因食物飲品的攝入,對于情緒不佳患者可通過播放輕松舒緩音樂,調節其情緒狀態,提升睡眠質量。
①比較兩組負性情緒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 郁 自 評 量 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進行評估。其中SAS評分在50~59分為輕度焦慮,評分在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SDS評分在53~62分為輕度抑郁,評分在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
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研究小組人員結合研究內容設計《患者依存狀態評估卷》,其中包括患者治療依存、家庭配合依存、護理健康教育、功能鍛煉依從,總分為100分,患者評分越高代表依從表現越好。總分<70分為不依從,70~85分為部分依從,>85分為完全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③比較兩組患者自理能力評分。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Barthel指數)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包括患者進食能力、自主洗澡、自主穿衣、大小便控制等,量表總分在0~100分,評分越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越明顯。
④比較兩組平衡能力。采用平衡能力評估量表(Berg)對患者護理前后康復能力進行評估,指導患者完成站立、坐下等動作,總分0~56分,評分越高患者平衡能力提升越好。
研究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組 27 58.97±3.65 53.74±3.41 56.67±3.61 50.11±3.46研究組 27 58.67±3.66 48.97±3.61 56.59±3.24 47.13±3.38 t 0.301 4.991 0.085 3.201 P 0.382 <0.001 0.466 0.001
研究組患者治療依從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n(%)]
護理前,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理能力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自理能力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Barthel指數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組 27 68.78±5.22 75.11±5.13研究組 27 68.74±5.33 79.91±5.22 t 0.027 3.407 P 0.488 <0.001
研究組患者Berg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康復能比較 (±s,分)

表4 兩組患者康復能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Berg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組 27 33.78±4.33 40.71±4.24研究組 27 33.39±4.52 46.33±4.66 t 0.323 4.635 P 0.373 <0.001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生活壓力的增加,國內疾病譜與死亡譜也隨之發生變化,使得腦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慢性非傳染疾病成為了影響國民病死率與機體健康的關鍵因素[4]。腦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隨著臨床疾病研究的深入以及藥物研究的發展,雖有效提高了疾病治療效率,最大化降低了疾病致死率,但疾病造成的腦功能受損、肌肉萎縮等肢體運動障礙癥狀難以通過藥物治療得到較好恢復,需要患者在疾病治療后期積極開展康復訓練,才可達到一定的康復效果。本研究展開比較分析,發現通過使用階段性護理干預,更易于改善患者治療質量。
本研究經過對比發現,研究組患者在護理后SAS、SDS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表示其情緒壓力緩解更為明顯。患者受患病打擊影響,容易產生孤獨、失落、喪失信心等不良情緒,影響個人配合能力。在開展階段性護理過程中,積極做好臨床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改善患者治療環境與睡眠環境,有助于減輕患者治療壓力,感受醫護人員對其的關注與支持,提高護理配合有效性。分階段指導患者參與治療與護理工作,有利于幫助患者設立更為客觀合理的康復期望目標,找回康復信心,減少焦慮情緒[7]。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總依從率要高于常規組(P<0.05)。這是因為階段性護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程度,提高其對方案設計的規范性、合理性,在護理開展前會借助院內資源成立研究小組,仔細分析整合患者信息數據,評估其康復與依從性影響因素,合理制訂階段性康復目標,減輕患者配合壓力與患者家屬配合難度,無形中提高了患者配合有效性,避免其因康復內容過難而產生放棄治療的想法[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Berg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這是因為在階段性護理開展期間,幫助患者了解康復目標內容以及相關訓練價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依照不同康復階段目標進行臨床康復教育,提高患者對護理方案的認可程度,提高訓練自主性[9-10]。通過觀看練習視頻,了解不同訓練內容,對提高肢體康復訓練規范性有積極意義,有助于提高患者肢體活動能力,改善自理能力[11]。
本研究主要用于分析階段性護理在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可行性,發現合理設計階段性護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偏癱患者預后能力,提高康復效率,這與規范性康復訓練利于刺激腦神經、促進腦功能恢復相關。但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受患者例數以及研究環境限制,不能進一步探討階段性護理與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間存在的具體聯系,還需進一步研究查證。
綜上所述,在對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期間,采用階段目標性護理對提高患者腦組織恢復能力,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減輕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