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英 焦 然 付保芹 申洪嬌 焦俊波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護理系,河南 安陽,455000)
教職成[2018]1號《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指出,職業教育基本辦學模式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適應國家對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提高護理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強化學校與醫院間的緊密聯系,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從2019年開始,河南護理職業學院對部分護理學專業的學生實施產教融合背景下“1+1+1”人才培養模式,以期提高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高職護生的整體素質。護理崗位的勝任力是進一步區分普通者和成就者的深層次個體特征。目前護理崗位的勝任力不但是保證高質量護理的先決條件,而且也成為衡量職業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2-4]。目前,關于高職護理產教融合背景下的“1+1+1”人才培養模式大規模應用效果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對“1+1+1”和“2+1”兩種不同人才培養模式下實習護生的崗位勝任力進行調研,進一步探索產教融合背景下“1+1+1”人才培養模式,并驗證產教融合背景下“1+1+1”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效果,為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隨機選取2019年9月—2022年2月符合納入標準的1 727名河南護理職業學院2019級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以產教融合背景下的“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作為研究組,以“2+1”常規在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作為對照組,在他們進行5個月的頂崗實習后,對其進行《崗位勝任力調查問卷》的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1 727份,其中對照組問卷729份,研究組問卷998份。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學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比較 (n)
納入標準:①三年級護理專業的學生。
排除標準:①非護理專業的學生;②干預期間人才培養模式變更的學生。
在傳統校企合作常規“2+1”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操作技能型學生的特點,大力推進以“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為特點的產教融合背景下的“1+1+1”人才培養模式(即1年在校內的基礎學習+1年醫院的專業教學+1年的頂崗實習),并根據護理專業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規律穿插進行“集中交替”(根據教學進度在學期中或學期末安排學生階段性到醫院或企業進行實踐)、“分散交替式”(按照專業學科的教學進度及特點,隨時安排學生到醫院進行見習,見習時間為0.5~3 d不等)等工學結合形式。具體實施方案如下:第一學年,2019級所有的護生均在河南護理職業學院學習醫學基礎課和公共課,教學任務由學院的教師承擔,第一學年即“1+1+1”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第一個“1”(1年校內的基礎學習)。第二學年,一部分護生進入聯合培養單位進行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1年醫院的專業教學),這一部分學生的管理工作由學院安排專職老師與醫院管理者共同參與班級教學管理工作,該部分學生的教學任務由臨床一線經驗豐富且具備教學資格的醫護人員承擔,這一部分學生在聯合培養單位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及學科的特點進行“集中交替”和“分散交替式”等工學結合形式進行臨床實踐,學生在醫院專業教學的特點是邊學習邊實踐,第二學年即“1+1+1”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第二個“1”。另一部分“2+1”常規在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繼續在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進行專業教學的學習,教學任務繼續由本院老師承擔,在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進行兩學年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為“2+1”常規模式中的“2”。第三學年,2019級護生全部進入醫院進行頂崗實習,其中第二學年在聯合培養單位進行醫院專業教學學習的護生進入醫院頂崗實習,即“1+1+1”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第三個“1”(1年的頂崗實習),第二學年繼續在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進行專業教學學習的護生進入醫院頂崗實習,即“2+1”常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1”。所有的護生在進行頂崗實習5個月后,對他們進行《崗位勝任力調查問卷》的調查,了解兩組護生的崗位勝任力情況。
本研究使用劉明等編寫的(《崗位勝任力調查問卷》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CIR)[4],該量表包含 10個分維度,分別是臨床處置能力分維度、臨床護理技能分維度、護理基礎知識分維度、健康教育能力分維度、應變處理能力分維度、評估及干預能力分維度、綜合管理分維度、臨床思維判斷能力分維度、職業品質及人際溝通能力分維度。其中,分維度臨床處置能力包含能及時正確地處理各類醫囑等3個條目;分維度臨床思維判斷能力包含能較全面地詢問和記錄患者病史、能提出相應的護理診斷,給予可行的護理措施等3個條目;分維度護理基礎知識包含能掌握崗位職責和工作質量標準等4個條目;分維度評估及干預能力包含能及時評估發現患者潛在的護理問題、能及時評估患者各項安全風險,采用預防措施等2個條目;分維度健康教育能力包含能主動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指導、能夠正確地評價和反饋健康及教育效果等3個條目;分維度應變處理能力包含能掌握公共衛生及住院患者緊急意外等突發事件處理流程、發生突發事件時,能冷靜應對,及時上報等3個條目;分維度臨床護理技能包含能熟練掌握臨床常用儀器的使用等3個條目;分維度綜合管理包含參與科室管理、能保持病區環境整潔安全、能知曉并執行各項護理管理制度等3個條目;分維度職業品質包含有慎獨精神、每日下班主動檢查工作、能堅持道德信念等6個條目;分維度人際溝通能力包含能與患者、家屬有較好的交流,能夠適當運用溝通技巧,達到治療性溝通的效果等3個條目,共33個條目。本問卷分為非常差、較差、一般、較好、非常好,分別賦值1~5分,分值越高代表該項崗位勝任力越高,該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89,內容效度CVI值為0.88[4]。本次調查共收到問卷1 835份,其中有效問卷1 727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4.11%。
使用統計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各個分維度的得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崗位勝任力得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學生崗位勝任力得分比較 (±s,分)
各維度 研究組(n=998) 對照組(n=729) t P總得分 75.17±25.85 66.91±22.90 6.873 <0.001護理基礎知識 9.19±3.31 8.31±2.94 5.671 <0.001臨床護理技能 6.72±2.55 6.00±2.25 6.129 <0.001臨床思維判斷能力 7.09±2.50 6.34±2.28 6.398 <0.001評估與干預能力 4.74±1.57 4.32±1.58 5.393 <0.001臨床處置能力 6.97±3.37 6.23±2.30 6.531 <0.001健康教育能力 9.29±3.49 8.16±3.01 7.052 <0.001應變處理能力 7.05±2.51 6.27±2.26 6.697 <0.001人際溝通能力 4.28±1.42 3.98±1.45 4.357 <0.001綜合管理 6.68±2.26 5.86±2.19 6.911 <0.001職業品質 13.15±5.06 11.46±4.31 7.277 <0.001
國家衛生健康委(原衛計委)在2016年11月印發《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文件中指出,要以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強化臨床實踐帶教環節、突出專業內涵,同時加強護理專業人文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創新精神的培養[5]。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健康觀念的轉變,僅具備醫學理論知識以及臨床技能的護理人員,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迅速發展的衛生系統的需求,護理職業的崗位勝任力對護士變得越來越重要[6-8]。護理崗位勝任力是指護理人員在日益復雜的工作環境中獲得工作滿意度的能力,促使護理人員能夠勝任護理工作,并且在護理崗位上做出優秀工作績效的能力的總和[7,9]。最近幾年,護理崗位勝任力已成為我國大部分醫療機構選拔及考核護理人才的考核標準和依據[9-10]。
我國傳統的“2+1”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學生在學校內完成兩個學年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后,在第三學年到醫院進行實習,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理論教學和職業技能訓練(實踐教學)互為支撐的教學體系[11]。產教融合是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在一定的社會范圍內充分依托各自的優勢,相互配合,以協同育人為核心的一種經濟教育活動方式[12]。在此理念的基礎上,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提出了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新模式,即“1+1+1”模式,第一學年學生完成校內專業基礎理論課的學習,第二學年赴醫院完成護理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教學任務由臨床一線具備教學資格且臨床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承擔,同時學院安排部分老師與醫院管理者共同參與學生的班級教學管理工作,第三學年在醫院頂崗實習。該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護理“2+1”人才培養模式,其最大特點是學生在第二學年赴醫院學習時,由臨床一線具備教學資格且臨床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參與學生的理論教學、臨床見習及班級管理,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是學生邊學習邊見習,融授課、見習和崗位體驗為一體,學生可以將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更快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表2可見,產教融合背景下的“1+1+1”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護生在實習期間崗位勝任力各個分維度的得分和崗位勝任力總得分都高于“2+1”常規人才培養模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是“1+1+1”人才培養模式的護生第二學年專業課程的學習在臨床進行,其專業課的教學任務有臨床一線的老師進行帶教,學生是一邊臨床見習一邊理論學習,不但掌握了專業理論知識,通過不斷地接觸臨床,對各種技能也有了真實的實踐,從而鍛煉了其護理工作能力,經過一年的邊臨床邊學習,這部分學生能在實習的時候更好地勝任臨床護理崗位,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3-15]。通過不斷地接觸臨床,學生會逐漸適應醫院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這些潛移默化的改變讓這部分學生在實習的時候能較快地進入護士角色,縮短了護生進入臨床后的適應期,能較快地適應臨床護士崗位,從而勝任臨床護士崗位,這與王娟等[16]和郭東銘等[17]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2+1”人才培養模式相比,產教融合背景下的“1+1+1”人才培養模式能提高護生的崗位勝任力,期望該培養模式為高職護生的培養和提高護生的臨床崗位勝任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