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娟
在我的世界里,文學與人生是相互映照的。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小到理論上來說還沒開始記事的年齡,我就記得媽媽帶著我在田間勞作時,偶爾會停下來指著天空說:“看,那片云跟條紗巾似的。”長大后,接觸了文學,我才知道媽媽很多諸如此類的表達方式都是趨于文學化的。她說這些話時溫柔的表情、躍動的眼神、神往的姿態,也是趨于文學化的。她在繁重的體力勞動過程中還不忘停下來向連話都說不完整的女兒描繪云朵的狀態,這樣的生活態度更是趨于文學化的。我能夠在還沒開始記事的年齡牢牢記住她這些話,也許也是因為這些語言富有濃厚的文學色彩。
我在媽媽用文學包裹過的環境中長大,打量現實生活的眼光也是文學化的。看到一串串垂掛的紅辣椒,會聯想起大年夜的紅燈籠;看到身著白裙的少女,會聯想到優雅的白天鵝;看到春種秋收忙碌的農民,則會聯想起一望無際的草原和梵高的《向日葵》。我的生活中充滿了比喻和通感,在文學的裝飾下,農村少女普遍承擔的貧窮與勞累,蒙上了一層喜氣洋洋的浪漫色彩。
這份浪漫,指引著我打開一部部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語言之美像煙花一樣絢爛,文學作品的思想之光像幽潭一般深邃。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就像漂流到了一座陌生而豐饒的島嶼,日常的晦暗處被照亮,日常的粗淺處被深掘。靈魂得以脫離肉身張開翅膀,身居斗室卻與高山大海同在,孤身一人卻與古今智者暢談。
從文學作品中吸取的能量與智慧,又反過來作用于我的現實生活。前路茫茫之時,難于取舍之處,甚至心力交瘁之際,總是那些由文字所勾勒出來的人物發出有效的聲音,助我開辟路徑,分辨得失,振作精神。
文學與人生相互輝映,構筑了我平凡而又琳瑯滿目的生活。它們互相促進,彼此矯正,維持著某種平衡,將我一步步推向一個文學創作者的位置。
用自己的文學作品書寫個人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是一種幸福,同時也需要保持一份警惕。自我的認知是否正確?自我的書寫是否準確?自我的認知與書寫對讀者是否有意義?慎重考慮這些問題,是一個寫作者的基本操守。
文學之于人生究竟有什么用呢?它給你色彩、給你語言、給你思想,它助你飛翔、助你抉擇、助你安息,它把良心種進你的肉身,它讓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自己。這是我對文學與人生的理解,也是我身體力行正在踐行著的文學與人生觀。
文學似乎從未在誰的現實人生中真實存在過,文學又仿佛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如果將文學比喻成一點星光,那么有人時常仰望星空,有人雖然并未察覺卻照樣曾經置身于星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