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教育發展研究院 張小燕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雙減”政策著力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壓力,然而教育工作不能完全依靠學校的力量來完成,而是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參與,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合力。因此,本文探討“雙減”背景下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教育實踐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參考。
“雙減”政策的落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家庭應當彌補學校在育人中的不足,努力配合學校落實“雙減”政策。學校和家庭作為學生重要的兩個成長環境,共同育人可以綜合利用兩方的資源和優勢,促進學生社會認知、情感態度、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發展。
首先,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品質,學校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兩者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家校互動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家長的陪伴與指導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自主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品質。
其次,家庭和社會是學生面向社會的“橋梁”,校家社協同育人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和人際交往經驗,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可以共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意識,傳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道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
最后,校家社協同育人還可以讓教育資源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得到共享,共同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優質教育的改革發展。
從學生品質培養來看,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和重點,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品德培養和人格塑造。家長要改變功利主義和盲目攀比的理念,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和興趣特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家長要盡量增加與孩子的親密互動時間,共同參加家庭活動,增進親子情感;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和家庭氛圍,建立秩序和規范,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和家庭規則;要以身作則,做出行為榜樣,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要關注孩子在學習中的情緒狀態和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和幫助孩子解決可能的學習壓力和焦慮問題。家長應該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開展心理疏導和情緒管理等活動,讓孩子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要加強自身學習,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時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的家庭教育活動,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和心得,互相學習和指導,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從學習方面來看,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靜、整潔、有良好光線的學習環境,減少干擾和噪音,讓孩子能夠專心學習;鼓勵孩子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定時作息、規律學習等,培養自律和堅持學習的意識;關注孩子的學習進展,了解其學習狀況和困難,積極提供適當的學習指導。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孩子規劃學習時間和任務分配,并定期檢查和反饋學習情況;鼓勵孩子參與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和興趣培養實踐,如閱讀、科學實驗、藝術創作等,激發其對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大膽質疑、自主探索答案,培養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思維。
首先,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對主要科目課程進行優化和改進,如通過選修課、才藝課程等形式,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同時,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批判性思維,設計與之相關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完善主要科目課程時,學校要注重增加綜合素質教育的內容,除了傳授學科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擴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此外,學校還要通過跨學科的課程設計,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綜合思考和整合知識的能力。例如,將科學知識應用于語文寫作中、將歷史知識與數學問題聯系起來,從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其次,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引入實踐性學習,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問題中,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實地考察、實驗研究、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所在提供差異化的教學內容;科學設計課后作業,避免過多繁重的作業負擔,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作業應該具有合理的難度和深度,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作業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教師及時給予針對性指導,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最后,學校要引入親子課程,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親子課程可以包括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的活動,幫助家長了解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習目標,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學習和發展。通過親子課程,家長與孩子可以共同探索學習的樂趣,增進親子情感,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家長也可以通過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了解孩子面臨的困難和需要,通過與孩子的親密合作來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建立多樣化的溝通渠道。學校應提供多樣化的溝通渠道,包括面對面的家長會、家校活動、家訪以及線上平臺等。通過這些渠道,學校與家長可以實時溝通交流,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此外,學校還可以開發家長群、電子郵件、短信通知等工具,隨時發送學校的通知、課程安排和學生表現反饋,加強雙方的互動和深入了解。
其次,提供家校反饋機制。學校要建立健全的家校反饋機制,讓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學校可以定期向家長發送學習報告、學生評價,包括學業成績、學習態度、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反饋。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家長會、個別面談等方式與家長深入交流學生的優點、困難和需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提供針對性的學習支持。學校可以成立家校委員會或家校合作組織,由家長和教職員工共同參與,推動家校互動。這樣的組織可以在學校層面進行溝通和合作,設計家庭參與活動,搭建家校交流的橋梁,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信任。
再次,整合信息技術平臺。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搭建家校互動的在線平臺。通過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家長可以登錄相關平臺,查看學生學習情況、作業、學校安排等信息。學校還可以通過在線討論、家長留言板、在線問答等功能,與家長進行實時交流和反饋,提供在線咨詢和指導。
最后,增強教師家訪和家長培訓的意識。學校要增強對教師家訪和家長培訓的意識,提升教師與家長溝通合作的能力。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家訪,了解家庭背景和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同時向家長介紹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學習計劃。此外,學校還可以開展家長培訓,為家長提供與學生學習、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通過加強對家校溝通和反饋平臺的建設,學校能夠與家長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雙方可以更好地交流和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及時給予反饋、支持和指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目標的實現。
通過組織家校活動和增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學校與家庭可以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提升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效果,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而且,家庭與學校共同育人的理念和目標可以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主題活動的策劃。學校可以組織一系列主題活動,旨在促進學生、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主題可以涵蓋社會公益、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等方面,具體應根據學校的特點和家長的需求加以選擇。這樣可以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到主題活動中,增加交流和合作的機會,達到共同成長和提升的效果。
其次,組織家訪和社區參觀活動。學校可以組織家訪和社區參觀活動,讓學生和家長親身走進社區、了解社區、感受社區活動的氛圍。通過與社區居民、社區組織的互動,學生和家長可以了解社會的實際情況,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這種活動還可以加強家校的聯系和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
再次,設定校園開放日。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校園開放日,邀請家長和社區群眾進入學校,參觀學校的設施、教學活動和學生成果。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增加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和信任,也能夠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活動,與教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通過開放日,學校和家庭可以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中。這種活動可以涵蓋環保、扶貧、志愿服務等多個領域。通過參與實踐,學生能夠增強社會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能力。在這些活動中,家長可以與學生一同參與,對學習成果進行反思和討論,促進家校互動和協同教育的推進和落實。
最后,舉辦家長學習活動。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學習活動,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導和支持。這些活動可以包括專題講座、家長培訓、親子教育課程等形式,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其育兒能力。而且,家長參與學習活動后,可以更好地與學校和教師合作,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評價機制對教學有著指導作用,影響著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發展。通過完善評價機制,學校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及時反饋學生的發展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良好而全面的評價機制可以激勵學生發展潛力,促使學生在學習、品德、社會等多個方面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與傳統的“唯分數論”不同,學校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注重學習效果,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興趣、才能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發展。除了傳統的筆試和考試外,還可以采用項目評價、口頭表達、實地考察、評議會議等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其次,加強個性化評價,學校應根據每名學生的特點和差異進行個性化評價。評價時要注重學生的個人特長、興趣愛好、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不僅注重統一的評價標準,還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個性化的評價指導和支持。學校要在多元評價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綜合評價體系,包括學科成績、綜合素質、學業水平、社會實踐、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指標。通過定期的評價,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和指導,從而促進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發展。
再次,除了教師和學校評價外,學校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和發展情況進行反思和總結,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目標。互評則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合作,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學校要建立定期反饋與輔導機制,及時向學生提供評價結果和發展建議。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個別面談等形式,與學生和家長交流評價結果,并提供針對性的輔導和指導。評價反饋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問題和不足,還要強調學生的優點和潛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最后,為了有效實施全面評價,學校還應關注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在評價方面,教師需要具備科學評價的理念和方法,有能力綜合評價學生的各個方面。學校可以組織定期的評價工作坊、教研活動等,提升教師在評價和指導方面的專業水平。
“雙減”政策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肯定了家庭在教育中的價值。家庭教育是實施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基石,學校是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中堅力量,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開展,能夠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質教育的積累,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學校要及時與家長分享教育理念、政策和教育進展,與家長共同解決教育難題。家長也應增強教育意識,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