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仁愛禮讓的中庸之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標識。當代社會正處于迅速變革時期,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念與中華民族主流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深入挖掘中庸思想的精髓,分析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啟示,對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執中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它強調把握中間立場,不偏不倚,保持適度和平衡。中庸思想認為,處世行事要避免任何極端,不能過猶不及,而要堅持“中”的標準。具體來說,中庸思想強調在一切行為中要保持適可而止的原則,在任何事情上都要考慮適當的尺度,這是實現個人品德修養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關鍵。這種執中態度能夠使人的思想和行為合乎正道,不會走向邪道。
時中即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和需要,把握當下的大勢所趨。中庸思想認為,個人要緊跟時代發展,積極適應環境變化,及時順應時代進步的要求,不能故步自封。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在處世行事上積極順應社會發展大勢,緊跟時代前沿,不要陳陳相因、墨守成規。這種適中和開放的態度,使人能夠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下行事得體且獲得成功。歷史上許多人能夠成就一生事業,正是因為抓住了那個時代的機遇。當今社會變化迅速,如果人們無法順應時代發展,就可能被社會潮流淘汰。
中和指將事物調和到適當的狀態,使之達到平衡和諧。中庸思想認為,個人要保持內心態度的中和平衡,處理人際關系要化解矛盾,達到和諧;國家要調和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實現政治穩定。中和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價值之一。中和思想對個人內心修養有重要意義,其強調個人要調整心態,處變不驚,達到內心平和穩定;在待人處事上也要考慮不同立場,不能一味強求,應化解分歧,爭取和睦。
和而不同指在差異中求同存異、兼容并包。中庸思想認為社會存在各種不同的見解和利益,需要在追求融洽的基礎上容許存在差異,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毫無差異的一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興趣,社會存在各種不同群體,這些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這一思想對今人很有啟發意義。現代社會群體差異性非常明顯,如果簡單追求排除差異、一致化,會造成歧視現象,損害社會團結。
中庸思想強調要做一個“君子”,重在培養個人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仁愛之人能安然踐行仁德,有智慧的人能推廣仁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認為個人要達到內心的平和狀態,才能與天地、社會相協調。這種思想立足個體道德修養,通過完善個人的品德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品德修養,是中庸思想的根本特征,也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這種注重道德教化、省心正念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文明獨具特色。如今,我們要繼承這一優秀傳統,注重培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
中庸思想中有“物極必反”的觀點,意思是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發生反轉。這種思想強調應該采取平和的態度看問題,反對一味追求極端。中庸還提出“致中和”的方法,主張調和矛盾,達致思想和行為的平衡。這種居中持平的思想方法,也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我們要防止簡單化,要兼容并蓄,吸收各種意見,達致思想方法上的平衡,這是中庸思想的精華。如今,我們要繼承這種智慧,堅持辯證的思維方式,對復雜問題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兼聽則明,求同存異,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之道。
中庸思想提倡“天命之謂性”,認為人的天性與天道相通,人應順應天道。“故君子順天命,小人逆天命。”這種思想將人與自然看成統一的整體,強調人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了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如今,在資源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我們要繼承這種智慧,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只有讓科技發展與生態平衡和諧統一,人類才能贏得美好的未來。
中庸倡導“中庸之為德也,至大至剛,用之或治或事,唯命不匱”的思想。意思是說中庸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應用它來治理國家和處理事務,可以大展宏圖。這種思想倡導適可而止、合乎情理、溫和睦俗的處世之道。如今,我們要繼承這種優良傳統,在處世中追求合情合理,化解矛盾,這樣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儒家中庸思想強調“仁愛”和“禮讓”,這種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仁者愛人”,認為仁愛之心是做人的基礎。他還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這體現了禮讓精神。中庸進一步闡述了“仁者愛人,智者敬人”,意思是說仁愛之心要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仁愛禮讓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尚德向善、重視道義的傳統,這種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弘揚。中國五千年歷史形成的和諧共處、團結友愛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讓中華民族在世界多姿多彩的文明長河中獨樹一幟。如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一美好傳統,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以謙讓禮貌待人接物,用愛心疏導社會矛盾,以禮讓精神化解各種社會沖突,共建和睦友愛的社會。
中庸思想強調“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要通過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來達到仁愛之境界。這種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奮斗品格。中國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都提倡這種思想,他們在艱難環境中不失志,在失敗后再奮起,以超凡毅力和意志品質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奮斗史詩。如屈原、諸葛亮等,他們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奮斗終生。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還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培育創新意識和奮斗意識,在學習、工作中堅持不懈,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開創事業的新局面。
中庸思想強調“樂群不樂獨”,意思是要形成樂于群居、注重團結的社會風尚,認為個人應該融入群體,團結別人,不能孤芳自賞。這樣的思想,倡導務實團結的傳統,形成合群和睦的社會風尚。在中國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種思想的正面作用十分明顯。如今,我們要繼承這種優秀傳統,在工作和生活中搞好人際關系,發揚團隊精神,用合作精神化解矛盾。大家只有和衷共濟、群策群力,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發展。
中庸思想強調“物格而后知至誠,至誠然后可以動天地”,意思是以禮樂達至至誠至善的境界。中國古代規定音樂必須與樂律相符合,舞蹈必須遵循儀容儀表,強調禮樂的教化作用。中庸吸收并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禮樂既包含書寫文章的文化,也包含音樂舞蹈的藝術,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靈。中國歷來注重禮樂文化對人的熏陶和教化,開創了世界藝術教育的新思路。如今,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學藝術的教育功能,用優秀作品涵養人的情操,提升全民的審美水平和人文素質。
中庸思想強調“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思想,意思是個體只有達到內心的平和狀態,才能與天地社會相協調。這種思想統一了個人修養和社會倫理的要求,強調個體要自律,做到“克己復禮”,而不是放縱自我。一個人的自律,要建立在對社會規范的遵守之上,這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和諧。中國歷來強調禮法,就是要約束人的言行舉止。如今,我們要發揚這種傳統,在尊重個人自由、人格尊嚴的前提下,自覺遵守社會倫理規范,這樣個人與社會、自由與秩序才能很好地統一起來。
“率性”指隨順自己的本性和志向,而不盲從或違背自我。“修道”意味著修身培德,完善自我。子曰:“率性而行,謂之道。”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和興趣,要做到“率性”,就要洞察自己的性情,發掘自身的優勢和潛力,配合自己的性格特征積極地修身養性。對當代人來說,“率性修道”的意義在于教導人們要做自己、發揮自身所長。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許多人被迫扮演標準化的社會角色,盲目追求他人的成功模式, 導致違背自我,生活壓力大。“率性”讓人們學會接納自我,順應內心,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事業道路,從而活得更為快樂自在。“修道”啟示人們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時,也要注重內心世界的培養,使生命趨于完善。
“尊德性”強調尊重和發揚個人的德行品質,“道問學”意味著要虛心向有德之士求教學習。中庸提出“尊德性而道問學”的思想,意在強調立德修身和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在當代社會,人們很容易迷失自我,需要時刻提醒人們弘揚正義善良的品德價值;面對知識爆炸和信息過載的時代,虛心學習、廣泛求教尤為必要。當代人要牢記“尊德性”的理念,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保持獨立人格和道德品質。同時,還要保持謙遜求知的態度,從周圍人尤其是道德楷模中汲取智慧和靈感,不斷充實自我。
“擇善而固執之”意思是選擇美好的目標并堅定不移地追求。中庸認為,一個人要積極區分善惡,選擇德行和正道,并且始終堅持所選之善,這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環境的誤導很容易影響人們正確判斷事物。“擇善而固執之”教導人們判斷是非時,選擇符合道德倫理的行為方式,并且在生活中堅持立場,不為外界所動搖。這有助于當代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守正道,穩定內心,在復雜環境中不失方向。
“至誠”指真誠無偽、全心投入。中庸認為“至誠”之心能夠感通天地、與道合一。這種至誠無偽的態度,是人達到自我實現和天人合一的關鍵。在成功主義盛行的當代,許多人將目標放在外在成就如地位、金錢等,而忽視了內心世界的培養。“至誠無息”提示人們,要用誠懇和全身心投入的態度看待自己的人生,找到內在的興趣,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和提升。當一個人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時,他就能達到最佳狀態,并實現自我價值。這種至誠和全心投入的態度,也會帶來身心的和諧,獲得持久的滿足感。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和探討,我們認識到儒家中庸思想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刻啟示。我們要繼承中庸的仁愛禮讓精神,以中庸為指導,廣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教育和社會實踐中推進中庸文化,使其成為當代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準則。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在現代社會深入人心、薪火相傳。我們要讓中庸之道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