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源
近幾年,職業教育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對職業教育廣泛關注的背后,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變化,也是國家教育政策法規的調整完善。而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職業教育已經或將成為需要面對的重要教育形式。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并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職業教育法制定近26年來的首次修訂。修訂的法律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意在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而早在2019年,國務院便發布了被稱為“職教20條”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的第一句就是為職業教育“正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正名”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的職業教育陷入“低迷”狀態。上好的高中、考上大學被中國家長視為孩子發展的“正途”,職業教育則是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

其實,在此之前,人們并不把職業教育看成無路可走之后的教育選擇。當時職業教育中的中專體系跟行業聯系緊密,技工學校跟國企聯系緊密,兩者的就業出路都不錯。后來,國企和行業都退出了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起伏的背后是國家經濟發展、人才、就業、民生、教育理念、社會觀念等的綜合變化。
重新回到“話題中心”的職業教育,對很多人來說,依然有不少疑惑之處,到底什么是職業教育、目前寧夏的職業教育是怎樣一種狀況,它的就業前景又如何?帶著諸多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寧夏業內人士和相關人員,并就寧夏的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職業教育分別進行報道。
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是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呈現出多層次、多形式的發展態勢,包括技能培訓、成人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等。
近些年,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此外,國內職業院校也在不斷完善教學體系、強化師資力量、提高教育質量。
過去近20年,職業教育里不斷被提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它培養出來的人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也因此,如今的國內職業教育更加聚焦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產業發展,推進產教融合,加強教育教學與企業實踐的銜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在人才培養方面則更加注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為行業提供優質的技能人才。
“去年國家除了修訂職業教育法,在黨的二十大上也第一次明確、具體地將職業教育寫進報告,提到了職教融通、科教融匯。同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又聯合印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方案》的重磅文件,這些都是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體現 ”,銀川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詠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2月,銀川市印發了《產教融合,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實施方案》的文件。“作為職業教育人士,我們真正感覺到了職業教育的春天來到了。”
辦學40年的銀川職業技術學院,一路走來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如今在校學生7380人、教職工345人,開設6個專業部、33個專業,是區內規模最大的中職院校。由于辦學歷史長,該校形成了完善的教學體系、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規范的教務管理。
近兩年,中等職業教育(簡稱“中職教育”)在教學功能、方向上都有所變化,馬詠暉說:“中職教育對于為學生創造多條就業、創業渠道做出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培養了大批公共文化課基礎扎實和掌握一定技術、技能的人才。隨著國家對人才層次需求的提高,中職教育近兩年已經從為社會培養有基礎技能的勞動者轉變為升學與就業共存的教育模式。2022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打破了過去職業教育的學歷‘天花板,可以達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或者更高。更多的學生畢業后會升入高職。”

中職升高職的考試為國家高職考試,在每年的4月舉行,基礎文化課語、數、外占300分,學生選擇的專業考試占300分。
“中職通常會有70%的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或本科院校繼續接受教育。去年,我們學校參加高職考試學生的升學率達到97%。”
據了解,目前寧夏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加待批的已達6所。中職學生的升學路徑變得多樣、寬廣。
走進青銅峽市職業教育中心,迎面兩座教學樓樓頂立著的兩排大字格外醒目:全國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級中等職業示范學校。
該校副校長田立寧,從普通教師做到學校骨干,從教學一線干到管理層,是一位從事中職教育多年的“老職教”。
記者:寧夏人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如何?
田立寧:寧夏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存在著差距。
其實不光是寧夏人,咱們中國人的傳統意識里“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大家都認為孩子上普高、上大學才是正路,以后進機關、去大的國企才是好的未來。但這種觀念現在在南方已有改變,如一些沿海城市有的中職的錄取分數線高于普高的分數線,人們在普高和職高的選擇上有了“反轉”。而進入寧夏中職的大部分學生的分數是在普高分數線以下,只有很少一些剛上線的學生會選擇中職,而這類孩子的家長可能考慮這樣的分數將來考上一本、二本的機會不大,于是選擇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很多人心里仍然是最次選擇。
記者:青銅峽市職業教育中心如何設置專業課程?
田立寧:對于專業設置,相應主管部門會有指導性的要求,但都要以市場需求為宗旨,市場有什么需求就要辦什么專業。還要根據本地區的產業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專業設置,這樣學校招生、學生就業才會更有針對性。比如我們學校根據寧夏打造 “六新六特六優”現代化產業格局的發展要求,開設了光伏專業,在區內這個專業我們是最早開設的。寧夏的日光資源非常豐富,適合光伏產業的發展。學校在校區內多個區域鋪設了光伏發電板,校區用電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我們自己發的電。
職業學校必須對接產業才能生存下去。
記者:學校通過什么渠道獲知寧夏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
田立寧:主要是學習研究文件。學校會第一時間傳達學習自治區下發的文件,對重要的內容,校領導會帶頭組織人員專門學習研究。



記者:為了實現產教融合,學校與企業有哪些合作?
田立寧:國家要求加大產教融合,也就是職業教育不能辦得和普通教育一樣。職業教育要求必需貼近生產實際,學生除了學習基礎文化課外,還要學習一定的職業技能。
職業技能不光是學校老師在傳授,還要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來實現。把企業“搬進”校園,我們叫“校中企”,比如把工業園區一個農機企業的焊接部分搬到學校,企業可以在校進行生產,同時實現教學工作。還有一種就是學校把設備安裝到企業,企業提供場地,學生到企業實習,這叫“企中校”。這兩種形式都是把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能直接傳授給學生。

記者:相比普高的老師,職業學校的老師有什么特殊要求?
田立寧:職業學校會有一部分專業教師,這部分教師的培養比普通教師更難一些,普通教師比如語、數、英,師范院校畢業就可以勝任,這樣的院校很多,也很成熟。而培養職業教師的院校很少,存在師資短缺的問題。

目前,中職獲得專業技術教師的途徑主要靠從其他事業單位招考,還有就是文化課教師通過學習“轉行”。對專業教師的要求也會高,不但理論知識要扎實,實際操作動手能力也要強。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職業學校教師的成長比普通教師更難一些。
為解決師資問題,我們學校也會在社會上聘請行業專家來校任教。這樣的行業專家實際經驗非常豐富,并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一點也反映在校企融合上,把企業的能工巧匠引入學校。
記者:近兩年,中職的辦學方向有了變化,升學已經成為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這方面是怎么做的,成績如何?
田立寧:首先學校積極調整辦學方向,按專業需求進行分類,把學習成績較好并有更高求學意愿的學生重新組班,調整優質師資力量,向這類班級傾斜,爭取更好的成績。其他的學生采用三加二的模式(中職三年,高職兩年直升),考取高職專科。
2021~2022年,在本科招生專業不多的情況下,參加全國高職考試的學生,我們每年有十六七個學生考取本科,專科錄取率則在 90%以上。

記者:學校如何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田立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我們的特色是從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孝道入手,挖掘孝道、善行,開展感恩教育,用各種方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楊老師畢業于寧夏大學,研究生學歷。畢業后在銀川三中擔任數學教師, 2011年又招考到銀川職業技術學院,任教至今。
楊老師到中職后仍然教數學課,他在教學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中職的孩子基礎較差,對學習文化課常有放棄的態度。但我發現這些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就在這方面多鼓勵他們,自信心增強了,反過來還能促進文化課的提高。”同時,專業課的理論學習和實操又會讓孩子們直接感受到文化課的重要性。楊老師在上數學課時會不斷引入專業課的情景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為了把數學課和專業課緊密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楊老師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加深對專業課的了解和認識,并且把它們滲透到數學課的教學中。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孩子們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學習的勁頭足了,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時作為學校智能制造部副主任的楊老師,還要面對學生管理的問題,“我們是老師,也像家長。孩子們的一周從周日下午到周五中午都在學校 ,他們的生活老師同樣要負責。”面對這些15~18歲,尚在青春期,有著強烈逆反心理的孩子,從生活自理、同學矛盾,到個人心理,楊老師都要付出大量時間給予關注、疏導和解決。“社會對職業學校也存在一定的偏見,這勢必會影響孩子們的認識。我們會從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度來激勵他們,讓他們看到從國家到學校的變化,也要向他們描繪進一步升學的前景,增強他們的積極向上的動力,懂得人生的道路很多,成功的路在腳下、在當下。”
魏炳輝,26歲,瘦高帥氣的小伙子,在“青龍管業”從事大型設備的機電維護。
2015年,魏炳輝從青銅峽市職業教育中心機電自動化專業畢業。先后在內蒙古和寧夏固原的兩家企業工作。2016年,成功應聘到家鄉青銅峽的當地企業“青龍管業”。

在車間見到魏炳輝時,他正背著電工包在各配電柜之間巡視設備,“我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與現在從事的工作不是完全一樣,但有很大幫助,能讓我快速勝任工作。”上手快、動手能力強,魏炳輝很快得到企業的認可,現在擔任所在車間的工段段長。
當年,魏炳輝中考落榜,無奈選擇了中職。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結果并不差,畢業后不但順利就業,擇業權還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魏炳輝現在的收入,扣除“五險一金”后能拿到8000元。
許多中職同學和魏炳輝有著類似的現狀,他們看上去自信陽光,也擁有一定的成就感。魏炳輝表示現在的工作讓自己不敢放松專業學習,“只有跟上科技發展的速度,掌握不斷更新換代的技術,才能在企業站穩腳跟,有更好地發展。”

楊坤,2020年中考失利。用他的話說,是帶著迷茫、郁悶的心情進入了銀川職業技術學院。
進校后,楊坤的心情變了。“教學設施好、校園大而整潔、宿舍條件好,不是想象的職業學校的樣子”,加上老師講得好,課程也有意思,他喜歡上了這所學校。
楊坤所學專業是汽車車身修復。在實操車間,他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各個工區是干什么的,什么設備是怎么操作的,臉上始終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楊坤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升入高職,為此他在文化課的學習上苦下功夫。由于學習成績優秀,業余時間為學校做出突出貢獻,他拿到了國家獎學金,這也為自己升本加大了“籌碼”。
“充實,生活有意義”,楊坤這樣定義現在的學習生活,當初中考失利的遺憾也在這充實中變得淡然而遙遠。如今的楊坤踏實地走著腳下的路,這條路伸向遠方、伸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