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妍,劉昆侖,陳復生,郭興鳳
(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河南省是儲糧大省,落實“藏糧于技、科技創新”是扛穩糧食安全儲備的關鍵舉措[1]。研究生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2],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糧食儲藏行業的發展水平。“糧食儲藏生態學”是河南工業大學糧食和物資儲備學院碩士研究生一級學科——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各個研究方向的重要選修課程,其將儲糧與環境作為生態系統研究,以生態學基本理論指導糧食儲藏工作,使糧食儲藏技術的應用達到科學、高效、經濟。多年來,課程團隊教師使命擔當意識強烈,為進一步提升糧食儲藏技術專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課程以糧食儲藏行業需求為牽引,系統開展課程改革與實踐,構建研究生自主性、創造性學習的機制,使教學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 教學理念。將“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強調以糧食儲藏行業生產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分析、解決實踐生產中的問題為目的,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積極思考,將課堂理論知識真正與行業發展結合在一起、與行業生產一線的實際應用結合在一起,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探索精神。
(2) 教學內容。根據學科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及行業領域科研發展現狀,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及時更新反映學科最新科研水平與教改教研成果的課程資源,并依據糧食儲藏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及教學方式,圍繞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與難點,按照教學單元的框架,合理有序地更新完善教學內容。
(3) 課程思政。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如“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科技興糧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等,將其結合教學內容做細致地梳理與總結,并在授課過程中,“像鹽溶于水”一樣,將課程思政與該課程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
2020 年7 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中指出“要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3]”,因此,除課堂講授外,課程還設計了主題討論、學生講解、實物演示等課堂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改革目標,促進師生積極良性互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具體論述如下。
(1) 主題討論。針對課程梳理總結的“儲糧生態系統概述、儲糧生態系統生物因子、儲糧生態系統非生物因子、儲糧生態系統配套技術、中國七大儲糧生態區”共5 個部分內容分別設置了主題討論,并將學生分為5 個研討組,每組一個研討主題。學生課下依據研討題目查閱文獻資料,如針對“儲糧生態系統配套技術”查閱當前國內外糧油倉儲技術相關的最新科研進展,總結不同技術的優點和應用局限性,并分析預測儲糧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等,支持教學改革目標二。課上研討則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每組派出代表進行PPT 匯報,教師和其余各組織學生就匯報內容提問,由匯報組學生負責答疑;教師利用在線教學平臺為課程設置好互動交流區,在課堂上以投屏的形式將學生的討論內容給予展示。如此設計能夠給學生施加壓力、引導學生課前積極查閱資料、主動分析思考、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課堂上以在線投屏的形式對研討問題及回復答疑進行點評,能夠使學生集中思想,緊跟PPT 匯報與研討的節奏、不開小差,有利于學生之間進行橫向的自我分析比較,促進課堂上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此外,教師會針對不同的研討主題,從“糧油戰略儲備、科技興糧、綠色儲糧”等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及藏糧于技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支持教學改革目標三。
(2) 學生講解。首先,從“儲糧生態系統概述、儲糧生態系統生物因子、儲糧生態系統非生物因子、儲糧生態系統配套技術、中國七大儲糧生態區”5 個部分教學內容中,分別梳理能夠密切結合糧食儲藏行業生產實踐案例的重要知識點,如“儲糧生態系統特征、不同區域儲糧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環境因子與糧食安全儲藏、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儲糧技術、不同儲糧生態區的倉儲技術管理”等,在課堂上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向其他學生講述上述知識點。首先,教學活動調動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基本不再有學生不聽講、看其他書籍、說小話等情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緊張感,促進學生緊跟教師思路、積極思考;其次,提升活躍了課堂教學效果,講解的學生從專業水平及語言表達水平、應變能力等方面鍛煉了自己,聽講的學生也積極調動思考,分析比較、給予正向回饋,形成了課堂上的良性互動;再次,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讓學生講解的知識點均可密切結合儲糧企業一線案例,通過分析、解決儲糧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以致用”,并通過先自身消化理解、進而向他人講解這種強化性的理解與記憶形式提升學生積極思考、將課堂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的能力,支持教學改革目標一;最后,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還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們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以及糧食儲備綠色環保、生態和諧發展的大局意識,支持教學改革目標三。
(3) 實物演示。教學活動主要針對“儲糧生態系統配套技術”這部分教學內容中的儲糧技術相關知識,包括儲糧機械通風系統參數的測定與分析、氣調儲糧倉房及糧堆的密封技術、倉房及糧堆的氣密性檢測技術等,課堂教學中將儲糧實際工作所需的儀器設備帶入課堂、結合具體的技術操作要求給學生演示之后交由學生嘗試操作,將較為抽象的理論講解變為結合糧食儲藏生產實踐的、具體可直觀感受的技術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體會“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活躍課堂氛圍、強化學習效果,支持教學改革目標一。同時,教學活動可結合課程思政元素,在進行儲糧技術相關儀器設備操作演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我國的科技進步,理解我國“科技興糧”的戰略思想,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報國的使命感,支持教學改革目標三。
課程改變了常見的“一考定終身式”成績考核評定模式,通過課堂“主題討論”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緊跟行業發展需求與科技發展前沿,促進教學科研融合,并將該部分考核成績引入總成績、將之前單一的結課后閉卷考試完善為過程性考核。課程的具體成績構成為:總成績= 平時成績×40% +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依據學生主題討論環節PPT 匯報及討論答疑情況評定;期末考試為開卷考試,題型為開放性更強的簡答題和論述題,改變了該課程之前閉卷考試且題型以記憶性考核居多的情況)。
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取得的學習成果如下:①能夠理解并敘述儲糧生態系統基礎理論;能夠描述中國儲糧生態區劃及各儲糧生態區的基本情況;能夠分析儲糧生態系統中糧食的基本屬性、有害生物的種群消長規律、環境因子的變化規律及對糧食安全儲藏的影響,提出對糧堆有害生物的綜合治理技術及對環境因子的綜合控制方法。②學生能夠獨立識別、分析解釋常規儲糧技術的應用特點、系統組成及技術管理要點等,具備針對中國不同生態儲糧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科學合理的糧食儲藏技術的能力。③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激發了科技興糧、藏糧于技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同時培養了糧食儲備綠色環保、生態和諧發展的大局意識。
與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的是,課程的授課過程引入了如“主題討論、學生講解、實物演示”等互動式[4]教學活動,并在實施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糧油倉儲企業一線生產案例,讓學生看到行業的發展水平,切實感受到課堂所學能夠服務于糧油倉儲行業需求;引導學生查閱、分析、思考學科領域內最新的科研成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了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學習的機制,達到“進一步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