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運寶
當下,有一句話成為絕對的高頻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怎樣形成新質生產力?從中央到各省市、每個縣市區,以及各類市場主體企業,都在進行不同的工作謀劃和部署。如果從城市整體發展的視角切入,必須增加城市“研值”,即提高研發比例,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占比,提高科創成果向新興產業的轉化率。
對任何一座城市來說,增強吸引經濟要素的魅力,特別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魅力,不僅要看顏值,更要看“研值”。
為什么“研值”特別重要?
首先,從宏觀趨勢上看,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的內在要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新增長引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和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都要依靠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而要實現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必須做強研發,突出原創。
其次,從城市轉型來看,這是城市發展模式升級的必由路徑。中國40 多年城市化經歷了以土地開發驅動發展、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城市文旅IP 打造等不同階段后,“科創+產業”已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普遍追求。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粵港澳大灣區到成渝雙城經濟圈,再到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都能看到提升“研值”的生動實踐。
再次,從競爭力塑造來看,這是城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在中國城市體系的演進中,塑造獨特的城市顏值,推動了一大批城市增強內在功能、提升對外形象,對城市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怎樣才能讓一座城市發展得更好、更可持續?就不僅僅是依靠顏值,而更要依靠“研值”,在城市發展實踐中,有很多生動的事例。
創新氛圍濃厚的深圳,有“六個90%”現象,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等都出自企業。在深圳先進制造業聚集的寶安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8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該密度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15 倍、是廣東平均水平的51 倍。在深圳南山區,更是誕生出既有現代化顏值,更有高技術“研值”的聞名全球之地——粵海街道。
在長三角地區,杭州的城市顏值享譽全球,而杭州的數字經濟“研值”也是領跑全國。合肥的城市“研值”也已躋身全國前列。合肥不僅有3.91%的全社會研發比重,還能每天誕生5 家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全國大科學裝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合肥創造出的“科創+產業”“以投帶引”等,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不同類型城市考察學習。杭州、合肥的年度人口凈流入量高居全國城市前三甲,就是“研值”吸引力的有力證明。
經歷改革開放45 年后,中國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正在發生深刻重構,城市“研值”更顯出特別的價值,而如何提升“研值”是一道必答題,考驗著每座城市主政者的闖勁、巧勁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