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麗,王憶霄,龔延萍,田 瑋,白薩日娜,吳 鵬,溫建勛
(內蒙古醫科大學 基礎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實驗動物學是以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綜合性交叉學科,關聯到如醫學、生物學、獸醫學、遺傳學、衛生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實驗動物學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中醫藥學等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實驗動物學以鮮活的生命個體——活體動物為試驗、研究對象或試材,因而就有了超出一般醫學科學意義的“倫理”特質和“人文”內涵。實驗動物福利作為醫學教育、醫學實踐一種特定的“人文”手段,對醫學院校學生醫學人文觀、價值觀的培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原點”意義,是醫學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必須重視和遵循的一個倫理原則。
醫學是一門特殊的人學。由于醫學所特有的“人文”和“人倫”,才被賦予了與“師德”并舉的“醫德”及“白衣天使”這一神化了的美譽。醫學的“人文”特質,不僅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人學”上,也體現在包括醫學實驗動物在內的“生命”關懷上。實驗動物作為醫學實踐不可或缺的“試驗品”,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它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我們生物醫學的發展和進步[1]。因而,實驗動物一直受到世界醫學界的極大關注。1979 年由英國反活體解剖協會發起并經聯合國認可,將每年4 月24 日定為“世界實驗動物日”。同時,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有關實驗動物的保護管理條例加以規范。我國于1987 年成立全國實驗動物學會,1988年頒布了《實驗動物管理條例》。自1994 年起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科委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驗動物標準》《關于“九五”期間實驗動物發展的若干意見》《實驗動物質量管理辦法》《實驗動物種子中心管理辦法》《國家嚙齒類實驗動物中心引種、供種實施細則》《省級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機構技術審查準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2001 年國家七部局聯合頒布了《實驗動物許可證管理辦法》。同年,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修訂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驗動物標準》。2006 年科技部又一次頒布了《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與此同時,各省市和有關部門也制定了本地區、本部門實驗動物的管理辦法,促進了實驗動物學的發展和提高[2]。這些規章制度的出臺和實施,標志著我國的實驗動物管理進入一個法制化規范軌道,并從技術層面邁向更加倫理化、人道化層面。
實驗動物是動物中的特殊群體,它們從來到世界的那刻起,就命中注定要為人類科研事業,尤其是醫學研究奉獻一切。實驗動物始終作為人類的“替難者”,以身試毒,身驗百菌,甚至付出生命,為確保人類健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歐盟一年用于實驗的動物數量為1200 萬只,美國實驗動物的數量更是高達2200 萬只[3]。就我國而言,每年用作醫學實驗的動物達千萬計,僅在湖北省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每年用來做實驗和銷售的實驗動物數量多達30 萬只[4]。其中除了小鼠、大鼠,還包括貓、狗、兔、獼猴等大量哺乳類動物。以內蒙古醫科大學為例,現設有各級各類醫學實驗室、本科教學實驗室、研究基地等30 多個教學、科研輔助機構,其中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有6 個,每年用作醫學實驗的動物數量也達數萬只。從醫學教育的角度來講,動物實驗是獲得有關生命科學和醫學發展的新知識、新問題解決辦法的推進劑[5],對于醫學生進入臨床前認識生物體機體結構、功能,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提升手術器械、檢測設備的使用技能及實驗結果的解讀等具有重大意義??傊?,實驗動物在醫學教學、藥品研發、生命科學的探索和應用領域等諸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6]。從近10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情況看,多數科學家是通過實驗動物的研究才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的,實驗動物在醫學科研中的作用之大,可見一斑。
但是,醫學動物實驗作為一種以活態生命個體為試驗對象的技術實踐,具有違背自然生命生存法則的“殘忍性”“侵害性”。從生命倫理而言,任何動物都有自身生存繁衍規律和權利。實驗動物中的許多哺乳類動物具有類人性,在一些機體功能、代謝、結構及疾病特點方面與人類近似?;贒NA 技術的現代科學已經確認了人和動物之間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尤其是類人猿和人類共享基因超過98%,如果按嚴格的基因證據類人猿和人類歸為同一個種類,而其他不少動物也有和人類一樣的感知能力,以及高興、恐懼、痛苦之感受。換言之,實驗動物同樣需要身心的撫慰、安撫,以及臨終關懷。因此,“世界實驗動物日” 在實驗動物使用方面積極倡導“尊重生命,科學、合理、仁道地使用動物”的原則,即遵循“替換、減少、優化”的3R 福利原則。動物福利的核心理念是滿足動物基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實現動物和人的和諧共處[7],即讓實驗動物享有不受饑渴、生活舒適、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無恐懼悲傷感、表達天性的自由[8],盡量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及其在實驗過程中所遭受的痛苦。我國在實驗動物的選擇、飼養、繁殖、管理以及實驗過程中的捉拿保定、標記編號、被毛去除、給藥、麻醉、采血、處死等方面制定有規范的職業標準和技術流程,充分體現出3R 福利精神和 “敬重生命”“關愛動物”的人道思想。
醫學是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醫學生的第一節解剖課、形態學實驗課、機能實驗課以及第一個科研項目等都源于實驗室的動物實驗。因此,實驗動物及其福利對醫學院校學生來說除了一般的專業技術,還具有特定的“人文”教育內涵及意義。從技術層面而言,學生在實驗動物的親密接觸和實際實驗(解剖)過程中,對生命體的生物機體及其誕生、存在、延續規律以及使用實驗動物的實際意義形成深切的親身體會,對醫學科研的嚴謹性、科學性和普惠性產生更具體的理性認識;從“醫德”層面而言,學生通過目睹實驗動物所作出的“犧牲”,與其發生情感共鳴,產生憐憫之情、敬畏之意,能夠從生命的“原點”去感悟到醫生職業“以人為本”“救死扶傷”的本質和“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古訓之真諦;從社會文化層面而言,動物福利能讓學生從更廣的社會意義去認知生命的價值,在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多維度關系中為其醫學人文思想的塑造提供一個更為和諧多元的實踐平臺。作為“人學”的醫學教育,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鑄魂”“立德”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5 月2 日的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引用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的名言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9]。因此,醫學人文、醫德、醫倫教育是一個貫穿于醫學教育全過程的核心命題,也是醫學工作者終身堅守的職業操守。動物實驗及其實驗動物福利作為醫學教育、醫學科研一個常規手段和基礎環節,既有醫學層面上專業性,也有社會層面上的人文性,對于醫學生專業技能、醫德修養的培養,以及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生態觀、生命觀的樹立有著獨特的起點意義和促進作用。
實驗動物福利作為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基點,具有超越專業界限的外化性和普惠性特點。內蒙古醫科大學為了進一步推廣普及實驗動物相關知識,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了解掌握實驗動物的重要意義,營造一個更加關心、關愛實驗動物,崇尚醫學倫理的校園氛圍,自2020 年開始,在每年4 月24 日的“世界實驗動物日”當日,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紀念活動。2021 年4 月校團委和基礎醫學院聯合,開展了以“關愛實驗動物,珍愛生命”為主題的首屆“我和實驗動物”的征文大賽活動。此次征文大賽共收集到全校各專業學生包括詩歌、散文、記敘文學在內的近100 篇參賽作品。同學們從各自專業角度,或從個人親身體驗、經歷去敘述、描繪、抒發、分析實驗動物的價值、作用和動物福利的社會人文內涵、意義,以及關心動物,珍愛生命,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精神等,將“世界實驗動物日”推向了新的境界,為全校醫學動物福利教育,乃至人文教育的促進起了個好頭。
實驗動物福利教育是一個事關醫學教育育人思想,涉及“教”與“學”,“師”與“生”,“醫”與“德”內在邏輯關系的基礎議題之一。由于實驗動物學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新興交叉學科,發展時間短、理論和實踐體系尚不完善,核心影響力不大等原因,在包括動物福利在內的人文教育方面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比如,在教學方面:一是理念上不重視,無動物福利、動物倫理的專題課,或課時少;二是教學內容單一,多數課程的內容傾向于動物福利的技術內涵及普遍意義上的人文關注,缺乏深層次的人文學理論解讀和引導;三是重理論,輕實踐,很少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和年齡特點的考察、觀摩、演示、參與、討論等實踐活動和環節;四是有些動物福利和醫學人文課任課教師、指導教師,沒有人文學科背景或人文學造詣不深,課堂教學片面化,甚至浮于形式等。五是動物實驗課以教師的講學、演示為主,學生的參與度低,實際動手練習機會少,實驗動物的浪費嚴重等。在學生的學習方面:一是部分學生對動物福利的認知程度較低,簡單地認為實驗動物最終結果都是死亡,因此對待動物態度冷漠,甚至隨意擺弄,虐待動物傾向[10]。二是相關實驗動物福利、動物倫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積累不足。如,從我校2021 年開展的“我和實驗動物”主題征文大賽部分參賽作品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動物福利理解不深、認識不到位等問題。三是較普遍存在害怕畏懼、同情憐憫、厭惡嫌棄等心理障礙,特別是女生和城鎮籍學生的這種心理反應較為突出。四是不重視,認為動物實驗是醫學專業的必要手段和最基本的技能訓練,醫學生只要學好所學專業知識,練好基本本領即可,實驗動物只是個工具,無所謂有沒有什么福利。
實驗動物特殊的“人文”屬性,要求醫學生的動物福利教育必須以“德育”為先、為主。即把“才者”和“德者”培養有機結合,將立德樹人內化到教學、教育的各過程和環節,以“動物福利”為起點,拓寬醫學人文和醫德教育視野。一是加強動物福利的理論教學,開設專門的動物福利、動物倫理課程,并將其納入醫學院校學生的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體系,使學生真正從原理上掌握動物福利的意義、價值,從內心和思想高度上建立起尊重生命,善待動物的動物福利觀[11]。二是做好動物福利、動物倫理課任課教師的選拔、培訓工作,把具有較高人文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的教師放在教學第一線,提升動物福利課在教學體系中的實際地位及影響力。三是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按照3R 原則設計好理論課、實驗課內容及課件的同時,采取“環境豐富化”模式,利用現代多媒體和動畫技術制作出更多形象、直觀、生動的演示性課件和紀錄片、幻燈片,使學生能夠更直觀的視野中超越時空距離,與動物進行零距離接觸,觀察到平時難于看到的稀奇動物、國外動物,豐富其動物世界的知識閱歷。四是加大動物福利課的實踐教學,在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組織開展諸如觀摩、討論、知識競賽以及實驗動物周、實驗動物碑悼念等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同時,盡可能地多組織野外考察體驗活動,從動物與環境的關系中,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和了解到生命的起源、進化、存在規律,以及大自然的博大力量。五是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動物實驗第一站的載體作用,通過活體解剖等實踐教學的“人文化”,將學生的“動物”理念從生物層面引向人文層面,以動物福利為節點讓學生認識到“動物實驗仁慈終點”和實驗動物“代價”的實際意義,從更高的“生命價值”層面去領悟生命的奧秘及可貴。六是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通過動物福利及相關人文類課程,讓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天人合德” 的哲學思想,“心身統一”“形神一體”“陰陽相和”的醫學哲理和“醫者仁心”的醫德精神深入人心,為其今后的醫學職業打好堅實的人文素養基礎。
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教育是一個關系到培養“怎么樣的人”的辦學方向問題。由于醫學和醫生職業的特殊性,包括醫德在內的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只是思政類課程的責任,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育人體系的思想靈魂。醫學生是未來的醫藥行業主力軍,將會成為守護人民健康,決定他人生死的“天使”和“仁者”。醫生的醫德和醫藥行業道德以正確的人文觀為價值基礎。對醫學生而言,其醫德、醫倫的形成,從動物福利的最初生命觀和“善待動物”的仁慈初心開始,只有心中有愛,胸懷他者,敬畏生命,忠于職守,熱愛國家和人民,才能夠培育成真正“醫者仁心”的醫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