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東
“讓天天向上成為生命的慣性”,這是我給一所學校進行理念文化設計時擬的一則“學訓”。可以借用它概括“成長型教師”應有的形象特點和精神特質。
“教育即生長”,教師要成長。不成長的教師無以支撐和驅動教育的生長,無以引導和助力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茁壯成長,就沒有學生的健康成長,沒有教育的和諧發展……人們常說“課比天大”,也可以講,“成長比天大”,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愈益成為廣大教師行動自覺和使命擔當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要堅定不移、腳踏實地、信心百倍地做“成長型教師”。
“成長型教師”要“天天向上”。
首先要在道德上“天天向上”。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師的神圣天職。它不僅指向教育對象,也指向教師自身:立好個人道德,樹好自我人格,才能不愧為師,進而寫好面向全體、立德樹人的“大文章”。當前,除了要一如既往地陶冶純粹深厚的師情,淬煉高尚美好的師德,還要不拘于教學一隅,不囿于業務思維,努力提高個人思想站位,強化“學科思政”“教學育人”等意識,這些其實也是“師德”的新內涵,或者說是“新師德”。
還要在師藝和師能上,有“看得見的成長”。學無止境,教亦無涯,不斷面臨新學生、新現實、新問題、新矛盾,誰也無法憑著過去積累下來的辦法和經驗,以不變應萬變,永立不敗之地。與時偕行,適時而化,并盡可能擁有一定的前瞻眼光,能適當地站到明天的視點,來理解、謀劃和開展今天的工作。如此才能勝任教育工作,才能感受教學應有的意趣,享受教育可有的幸福。
每天都在德、能等方面上一級臺階,時時都在發生正向而積極的變化,這固然很好,卻不盡符合人或人才成長的規律。幾乎每位教師在前行路上都會遭遇“高原”,甚或有“進三步,退一(兩)步”等情形,這不要緊,關鍵是,暫時的止步或退步并不影響總體與久遠的進步趨勢;最好是,某一段“高原”上的匍匐前行卻為后一步強勁攀升而蓄力、釀勢。
要把師德不斷涵養、師能不斷修煉作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命的一種常態。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也要善于進行“生命自育”,要在自我生命中種上某些富有正能量的“精神基因”,其中包括這里所說的“慣性”。“慣性”即“動力定型”,是一種無法遏制的力量,是一種“想剎車也剎不住”的狀態。“天天向上”倘能成為這樣一種“慣性”,成為生命中的一種“必然”,那么,想不成長都不可能,此時,我們實際上正在邁步進入成長的“自由王國”。這樣的圖景多么誘人!
愿大家都做“成長型教師”,讓天天向上成為生命的慣性,走在日日成長、天天向上的教育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