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玲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的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的深度實施,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抓好課堂主陣地,緊扣“質量”和“效益”這兩個關鍵詞,遵循“學生為主”,聚焦“教材”“學生”“效度”“教學模式”這四個教學要素,切實提高課堂實效。
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更要鉆研教材,要站在“學科育人”“教材育人”的角度,認真研讀新的課程標準,深入領會學科培養目標。從具體操作層面來說,就是要在深度解構教材的基礎上重構教材,處理好“各個章節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知識和能力素質的關系”“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之間的關系”,做到“四個結合”,即“教和學結合”“教和考結合”“知識和能力相結合”“素養和生命發展相結合”。
例如,在組織關于“中國的人口”內容的學習時,教材內容是人口的分布、人口的政策以及人口問題。筆者執教時將七年級的“人口與人種”的知識進行遷移、融合,幫助學生辨析中國人口問題與世界人口問題的聯系。教學人口的分布又可以與中國的地形、中國的氣候分布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人口最密集的省(區、市)及人口最少的省(區、市)所處的氣候區、地形(區)等。除了教學教材知識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通過“你(親友)的家庭人口構成的變化”“中國人口政策的變化”“人口變化原因之我見”等開放性話題,讓學生合作探究:面對中國的人口現狀,國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我們又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收到“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的效果。
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人的個體差異永遠存在。面對特征鮮明的“這一個”“這一群”和“這個階段”,要真正建構高效課堂,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學情,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從腦科學的角度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知識能力的生成規律。地理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學科,具有顯著的綜合性特征。教師要高度關注學生學習狀態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和學的方法,在課堂上“抓住學生、吸引學生、發展學生”。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好“學用結合”這一關鍵,讓學生“書中學”“學中做”,使學生在研討中共鳴,在實踐中體驗,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例如,在組織“民族”這節課學習時,教師就可設計“中國歷史上的民族矛盾和融合”“我知道的民族文化”“中國的民族政策”等專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撰寫調查報告等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和辯論,隨后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反饋和互相評價。這樣就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而鮮活起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深刻牢固。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生學習的評價者。教師應設計和運用多元的教學評量方式,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即時性、過程性評價,不斷調整、優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例如,在講授“俄羅斯”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空白的俄羅斯輪廓圖,讓學生去填主要的地形區并描繪該區域的河流,進行小組比賽和展示,并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闡述自己討論的成果;再結合俄羅斯地形分布簡表進行及時反饋。這樣的操作比簡單的指圖說地形區效果更佳。還可以在學習完“俄羅斯”這節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俄羅斯地理知識手抄報展示,進一步強化課堂的效度。又如,在研究“南山的建筑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的地理演變”“大運河(鎮江段)的變遷”“鎮江的環境與生態建設”等課題時,可將“問題解決在課內”“帶著思考到課外”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在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中使地理課堂更有“聚力”,更顯“張力”。
教無定法,一切教學模式都是教育規律的外在表現。教師要“博采眾長”,結合具體學情和校情,探索適宜的課堂教學模式。
經過教學實踐,筆者在地理課堂上重點關注“3 個優化、3 個生長”。一是課前下功夫,優化每個教學設計,讓知識生長。以“世界的氣候”教學為例,筆者設計了“尋找世界水果明星之旅”的小游戲,通過發現世界各地不同的水果,解開該地區氣候特征的密碼。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課本知識,也能認識到飲食與氣候的關系,從而讓知識進一步生長。二是課內求高效,優化每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生長。在講授“世界的氣候”時,筆者設計了學生課堂展示和辯論的環節,辯一辯什么樣的氣候更有利于種植出種類多樣的水果。這一做法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他們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課堂,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增強了自信心,表達能力也得到相應發展。三是課后求思考,優化每個教學細節,讓課堂生長。在一節課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重點思考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世界的氣候”一課結束后,筆者反思發現,在教學中對“氣候統計圖”的解讀可以更精細,在學生分享資料時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歸納與總結……只有在不斷反思與優化教學細節后,才能促進地理課堂不斷完善與蛻變。
高效課堂指向學生人格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及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應遵守教育規律,尊重學生學習特點,探索最適宜的教學模式,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優發展,發揮地理學科育人功能,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