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洲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學生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達到培育文化意識的目標。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異同,發展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作為語言藝術的精華,中英文詩歌都有語言凝練、韻律感強、意境優美,且富含人文底蘊的特點,是文化意識培育的理想資源。然而,當前英語詩歌教學中,教師重語言知識講解,輕文化意識培育的現象較為普遍。
本文以譯林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Seasons第二課時A poem about seasons為例,探討如何在英語詩歌教學中整合教學資源,加強文化滲透,提高教學趣味性,打造高質量的英語課堂,繼而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中國經典詩詞中,描寫四季的優美詩篇數不勝數,如《春曉》《江雪》等。用英文詩歌對比中國經典詩詞,學生們不難發現在景物描寫、情感抒發上,兩種文學形式是共通的。因此,在英語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中文元素,以培育文化意識為目標,以滲透中國文化為方法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首先通過一首學生們熟悉的中國經典古詩《靜夜思》為例,分析其韻腳“光”“霜”“鄉”以及詩中暗藏的三個押“ang”韻的字“床”“上”“望”,共同品讀其流暢和諧的韻律,回環往復的節奏,從而闡述韻律與節奏對于詩歌的重要性。
接著,以教材中描寫冬天的詩節為例,教師與學生共同體驗其中的韻律美、節奏美。如下:
Winter days are full of snow,
Whe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And the birds fly far away
To find a warm and sunny day.
本節詩中押韻的是[?u]和[ei]這兩個雙元音。教師先講授發這兩個音的幾個技巧,接著與學生一起聆聽原版錄音并仔細揣摩、模仿,在此過程中感受并畫出應該注意節奏變化的地方,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比賽。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釋義,帶著情感朗誦、吟唱。
【設計意圖】詩歌是語言的音樂,中英文詩歌都具有韻律與節奏美。本活動通過對比中國古詩詞與西方詩歌,帶領學生體驗中英文詩歌共同點——押韻和節奏感。
首先,呈現中國經典詩詞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王安石選用“綠”字而非“吹”字的典故。接著,以本文描寫春天的片段為例: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 … 本 節 詩 里 的“play”用詞比較考究,教師提出問題:“Why does the writer choose the word‘play’instead of‘fly’? 分析文本中的‘play’的妙處。”學生經小組合作思考與討論后得出:“play”具有擬人化的作用,在作者眼中,一群蝴蝶蜜蜂如同孩童般無憂無慮地享受春天的美好時光。
【設計意圖】在詩歌教學中,如只是簡單地分析語句結構、單詞用法,會顯得枯燥。因此,教師聯系中國古代詩人推敲用詞的典故,通過分析中國詩歌用詞的精妙,提升學生英語閱讀分析的興趣和能力。
教師播放《天凈沙·秋思》一詩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朗誦視頻,讓學生暢談在腦海里浮現出的各類景象。接下來,重點處理文本的第三小節:
Those sweet memories of summer days
Are about quiet streams
and trees and shade,
And lazy afternoons by a pool,
Eating ice cream to feel cool.
伴隨著背景音樂和圖片誦讀完這幾句詩后,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image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read this verse? ”學生分享了想象出的畫面,如夏日清涼的溪流,靜謐的午后,樹蔭下乘涼嬉戲的好友等。
【設計意圖】“詩中有畫”是詩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古典詩詞最突出的特色。同樣,此環節中處理的幾句英文詩詞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和好朋友享受炎炎夏日悠閑的午后時光的甜蜜,感受到詩人對甜蜜過往的回憶或是對親友的思念之情。教師仍然通過對中國經典詩詞的分析,來賞析英文詩歌,旨在降低賞析的難度,實現兩種文化的碰撞,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化的鑒賞能力。
首先,筆者呈現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所譯的詩句“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指導學生聯系中國古典詩詞名句,嘗試翻譯出來。大部分學生能夠說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一千古名句。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合作將《春曉》中“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翻譯成英文。本節課中,比較精彩的翻譯如:The rain with wind came at night,so many flowers lost their height.雖顯生硬牽強,但學生們也考慮到了押韻與意境。接著,繼續以許淵沖的翻譯: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筆者先引導學生比較、討論,繼而講解翻譯的簡單技巧和方法,如直譯法、意譯法等。最后,學生通過分組合作,翻譯文本中描寫秋天的片段:
Soon the snowy season will begin,
And it will be a new year once again.
某小組展示了這樣的翻譯:眼前的季節將要雪紛飛,又是一年新的輪回。教師邀請了該組學生解釋如此翻譯的緣由,其他小組評價并討論其中的某些詩句怎樣翻譯會更好,更符合詩歌的要求。這樣的課堂氛圍友好且活躍,學生們興趣盎然。
【設計意圖】鑒于初中生對翻譯技巧的掌握程度,教師選擇對比中國古典詩歌的經典翻譯,滲透中國經典文學,分析英漢翻譯要點,教授學生理解和表達技巧,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鞏固所學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更能體驗語言的相通性,品味語言的魅力。
初中階段的詩歌鑒賞和學習,是一個入門及培養興趣的階段,教師應充分利用英文詩歌這一載體來打造高質量的英語課堂,也應善于開發教材中的資源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播。
首先,需要提升英語教師的文化修養。英語教師對傳統文化理解的深度與課本內容融合的力度及在課堂用英語講授傳統文化的感染力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英語教師平時應積極地通過閱覽圖書刊物,主動進行專業的閱讀訓練以獲得更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及時掌握和領悟傳統文化內容,達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目的。
其次,需要深入挖掘和整合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古典詩歌以及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中國詩歌的英譯本(如《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 首》),并根據主教材內容及其單元主題精選、改編,形成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教材。
再次,需要多渠道開展跨文化體驗活動。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后組建英語詩歌社團,尤其在當前實施“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學生有更為寬裕的課后時間參加此類活動。學校可以開展英文版的中國詩歌朗誦會、中英文詩歌翻譯及創作競賽等,也可以將中國的名言警句譯成英文貼在室內墻壁及戶外走廊上,給學生創設濃郁的人文閱讀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浸潤與熏陶。
總之,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既要有知識內容的傳授,也應有文化內涵的啟示和價值觀念的引領。在初中英語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樂于、善于、巧于將學生熟悉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