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孝莉
落實“雙減”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就是課堂。莊河市第一初級中學(以下簡稱“莊河一中”)全體教師帶著全新視角觀察課堂,反思教與學的本質,深入研究“雙減”政策,構建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構建教學模式,助推自主發展
莊河一中始終堅守“用改變課堂來改變學校”的理念。為了形成“有情趣、有情懷、有探究、有合作、有交流”的課堂文化,我們探索并構建出符合學校特色的“五環五學·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即每節課要經歷“前置預研(自主學)—組內合作(探究學)—小組分享(立體學)—總結評價(指導學)—當堂達標(反饋學)”五個環節。五個環節各有所側重,相互滲透,環環相扣,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
(一)前置預研(自主學)
從源頭上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會學、好學。教師提前設計好導學案等材料,讓學生先自主學習,體現“先學后教”的思想。這一環節就是學生圍繞學案上的問題自學,明確自學的內容、標準和教師評價的方法、要求,自主解決學案上大部分的問題,同時標注出疑難問題。自學時間結束后,教師對前置學習情況做出評價,小組成員也可以相互檢查。自學不充分不能組內交流討論疑難問題。
(二)組內合作(探究學)
建立學習小組,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構建“班級好,因為我好;我好,班級會更好”的文化氛圍。小組間的良性學習競爭形成了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共生圈。這一環節就是對于有價值問題和大多數學生不理解的問題由小組探究,讓每個學生都動腦,樹立互幫互學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全員參與、合作交流、相互啟發、深度探究,組長負責記錄本組討論結果,為展示匯報做足準備。教師巡視檢查,了解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和探究的結果,及時點撥。組內交流不充分不能進行組間交流和展示。
(三)小組分享(立體學)
在探究討論基礎上,小組匯報交流,其他小組評價和補充,教師起到點撥啟發作用,充分體現課堂學習的立體結構。這一環節一方面滿足了學生被尊重的需要,讓學生產生實現自我價值時的體驗,激發學習動力;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其他小組時加大思維的深度,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想法,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學會傾聽,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展知識領域,促進邏輯思維的健康發展。這一環節強調了互動性、實效性,對于學生能解決的共性問題和疑難問題,教師不用點撥。
(四)總結評價(指導學)
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總結歸納本課核心內容,同時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根據每個小組的表現,做出評價和鼓勵,賦予不同的分數。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結點,總結方法,并根據情況進行點評、糾偏、補充,幫助學生當堂形成知識網絡,同時強化學習目標。教師的職責是“畫龍”處“點睛”,在學生積極思考后進行適當啟發引導。
(五)當堂達標(反饋學)
每堂課都要有當堂檢測,目的是檢驗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是否學會了,力爭做到知識和技能目標達成度高,注重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情感態度積極,價值觀正確,有學習的愉悅感、成就感。這一環節體現了“堂堂清”的教學思想,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環五學·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是莊河一中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式,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內容都在這個模式上加以變式,并由此派生出各個學科的子教學模式。
二、構建成長共同體,加強小組合作
(一)學生是生本課堂的主角
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
1.建構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
每個學生都十分在意自己在老師心中的位置。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個關愛的眼神,能夠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獲得安全感和學習動力,變得自信而有力量。
2.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要讓課堂變得鮮活起來,教師應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例如,物理課上,教師和學生自制實驗器材,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應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課堂的知識量,從而激發了學生思考的動力。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總能遇到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研究,強化學習動機。
4.教師在關鍵處點撥
“五環五學·生本課堂”教學的方向很明確,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關鍵處精講,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要注重個體差異和面向全體相結合,讓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二)學習小組的建設是生本課堂的核心
學習小組既是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共同體”,也是課堂下的“管理共同體”和“成長共同體”。學習成績、日常行為、大型集會、課間操等都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實行捆綁式管理評價。
1.培養組長,均衡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有實效,小組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組長應是成績、性格、能力、責任心、課堂表現等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組長和副組長每人一對一負責一名幫扶生,就這樣四人組建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按不同層次劃分為1號、2號、3號、4號,既便于組長分工,又便于教師抽查。每名學生承擔一定的小組責任,促使小組成員將精力集中到互幫互助上來,增強組內學習的互動性,提高人人參與的積極性。
2.組內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小組長統籌管理整個小組的學習和工作,副組長輔助。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做好內部調整,以達到最優的狀態,實現小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例如,初中二年級主課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組內四名同學各負責一科,運作一段時間后教師發現有的同學不能勝任學科組長,可以讓其擔任小組記錄員、紀律組長、衛生組長等,讓有能力的同學多兼任一科學科組長。
3.形成獨特的小組文化
每個小組要商議制定組名、組訓、組規、下一個階段的小組和個人的奮斗目標等,利用班會時間在全體同學面前進行展示,同時聽取教師和其他小組給予的建議,記錄員記錄在冊,并對小組文化進行調整。每個月底小組長要在班級“反思會”上匯報小組近期的發展情況,反思不足之處,方便教師了解每個小組的發展動態,提出合理化指導意見。
4.建立合理的組規,完善幫扶和競爭機制
“五環五學·生本課堂”的核心環節是學生積極的交流、討論及展示,為了讓一切工作有序進行,須事先形成合理的小組規矩。小組記錄員要在記錄本上將每天表現好的和表現不好的小組都記錄在冊。每天放學前,組長要根據記錄情況組織小組會,同時這些記錄要與小組課堂表現相掛鉤。
小組內要建立幫扶和競爭機制。一是開展“師徒結對”活動,若幫扶對子表現得好要對其進行公開獎勵和表揚。二是引入競爭機制,小組間進行比拼,個人間開展“挑戰者和被挑戰者”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整個班級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氛圍。
(三)評價與激勵機制是生本課堂的保障
評價與激勵制度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促進良性競爭。我們將個人評價與小組捆綁到一起,每周會根據小組得分評出“周優秀小組”,并發優秀小組牌和獎品作為獎勵。班級不僅每周有小評,每月還有大評。當然,最好的獎勵還是讓學生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獲得學習帶來的快樂與自信。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教授說:“凡事發自內心,源自本性,必會快樂,必能成功。”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在探索、發現、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成長,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生本教學的真諦,高效自主的學習將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把思考留給學生,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三、骨干教師引領,帶頭示范先行
各教研組教師群策群力,骨干教師呈現了一節又一節的示范課。課前,骨干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精心地打磨,力求為青年教師做出課堂典范。課堂上,骨干教師能夠做到教學設計新穎、教學構思獨到、教學手段多樣。例如,語文組丁老師的作文指導課《那一次,我真的流淚了》,采用了“先寫后導”的作文教學模式,有以下六個環節:教師預設教學目標,下發寫作任務—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教師根據習作的主要問題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教師進行課堂教學點撥,學生習得技能—教師引導學生自評、互評、自改—教師展評。“先寫后導”的作文教學方法基于學情,又不囿于學情。通過帶領學生修改習作的過程中,使寫作方法內化于心,真正達到讓學生在問題中發現,在興趣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骨干教師示范課引領了莊河一中的“五環五學·生本課堂”的改革,在教師隊伍中起到引領的作用,調動了大家研究課堂、改革課堂、創新課堂的意識。既為“雙減”背景下教學減負增效提質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課堂教學樣式,激勵廣大青年教師深入理解新課程理念,不斷提升業務素質,積極投身到課堂教學研究中。
四、舉辦青年教師賽課,助推“雙減”落地
(一)制定青賽方案,明確評價標準
教導處制定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活動方案,明確了比賽目的、參賽對象、報名時間、比賽方式、評委組成、評分方式以及獎勵機制。在全校教師會上解讀了“五環五學·生本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分為五個環節,指向學生和教師,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評價要素,為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指明了方向。
(二)聚焦“生本課堂”,提高教師的參賽熱情
參賽的青年教師認真學習活動方案,領會會議精神,在課堂上大膽創新,以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全新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組織形式、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良好的教學效果,展示了各自的教學風采。
(三)評委現場點評、組內互動教研,促進教師成長
大賽采取評委現場打分點評的方式。評委老師從表達、教態、教學設計、重難點把握等方面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功進行了評定。賽課活動充分展示了莊河一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精神風貌。評委現場點評,組內互動教研,青年教師在賽課中磨礪專業能力,提升了課堂質量。
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打造高效、優質的課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尚有很多功課要做。我們愿做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者和跋涉者,一如既往地聚焦課堂,關注學生成長,促進“雙減”落地,真正做到“減負提質,課堂先行”。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