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蓉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上呼吸道慢性炎癥,屬中醫(yī)“喉痹”范疇。慢性咽炎病因復雜,癥狀頑固,遷延難愈。西醫(yī)治療慢性咽炎多以改善局部癥狀為主,多采取改善生活習慣、針對癥狀、祛除病因來治療此病,主要包括抗感染、制酸、增加胃排空、抗變態(tài)反應、封閉療法等。但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性,并且會對口腔的正常菌群造成破壞,發(fā)生多種不良反應,且容易復發(fā);長期服用制酸藥會嚴重損傷肝臟;一些抗變態(tài)反應藥長期服用會損傷消化系統(tǒng),導致骨質疏松等;封閉療法患者的依從性不高[1]。
鑒于西醫(yī)治療存在以上問題,研究中醫(yī)治療慢性咽炎的方法,提高中醫(yī)治療慢性咽炎的療效則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對收集的111例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的體質分布特點以及患者體質與慢性咽炎主要局部癥狀體征的關系進行分析,以求了解體質與慢性咽炎之間的易患性,臨床治療確立治法時能夠結合患者體質以提高中醫(yī)辨證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11例均為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其中男性34例,女性77例,年齡最大23歲,最小18歲。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慢性咽炎或中醫(yī)慢喉痹的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9年中華醫(yī)學會編著《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中醫(yī)耳鼻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②年齡≥18歲的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③神志清醒,自愿參與,可配合完成調查者。
1.3 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②因全身其他疾病所致者。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完成量表者并完成中醫(yī)體質評估者。
1.4 方法
1.4.1 研究方法選取符合本課題納入標準的慢性咽炎患者,填寫慢性咽炎調查問卷表和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慢性咽炎調査問卷表由調查人員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檢查患者咽部體征后填寫。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由患者在調查員指導下填寫,調查員依據轉化分數對患者體質類型進行判定,并使用統(tǒng)計軟件對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建立數據庫。
1.4.2 觀察指標①患者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飲食特殊嗜好、情緒狀態(tài)。②患者體質分布情況。③不同體質類型與患者局部癥狀體征之間的關系。
1.4.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6.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頻數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一般情況、中醫(yī)體質類型的分布情況。采用卡方檢驗對不同體質類型與患者局部癥狀體征之間關系的各組間差異性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本課題調查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共111例,男性患者有34例,占31%;女性患者有77例,占69%。年齡18~23歲。
111例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中,92例存在飲食特殊嗜好,占總數的82.88%,其出現頻次按照從多到少依次是:嗜食辛辣(62次)>嗜食偏咸(51次)>嗜食生冷(37次)>嗜食油膩(32次)。
111例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中,64人存在情緒狀態(tài)不佳,占總數的57.66%,其他出現頻次按照從多到少依次是:情緒焦慮(42次)>情緒急躁(38次)>情緒抑郁(13)。
2.2 體質分布情況111例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中,體質類型表現為單一型和多個偏頗體質兼雜型,其中單一型共41例,占總數的36.94%,多個偏頗體質兼雜型共70例,占總數的63.06%。
111例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中,統(tǒng)計分析得出320例體質,出現的頻次按照從多到少依次是:陽虛質(51次)>氣虛質(47次)>陰虛質(44次)>痰濕質(42次)、氣郁質(42次)>平和質(28次)、瘀血質(28次)>濕熱質(24次)>特稟質(14次)。陽虛質最多,共51次,占15.94%,其他出現頻次較高的體質為氣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氣郁質。平和質、瘀血質、濕熱質、特稟質較少。見表1。

表1 中醫(yī)體質分布情況
2.3 慢性咽炎體質與局部癥狀及體征的相關性
2.3.1 慢性咽炎體質與局部癥狀的相關性對體質與慢性咽炎主要局部癥狀進行統(tǒng)計分析,均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慢性咽炎體質與局部癥狀的相關性
2.3.2 慢性咽炎體質與局部體征的相關性對體質與慢性咽炎主要局部體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均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慢性咽炎體質與局部體征的相關性
本研究顯示111例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中,出現頻次最高的陽虛質,共51次,占15.94%。慢性咽炎陽虛質分為脾陽虛和腎陽虛。本研究中嗜食生冷的頻次為37次,中醫(yī)認為飲食生冷可以損傷人體陽氣,由于脾主運化,所以最易受損的為脾陽。嗜食偏咸的頻次為51次,中醫(yī)認為嗜食偏咸容易傷腎。《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言五味固足以養(yǎng)五臟,亦足以傷五臟。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一方面,咸能入腎養(yǎng)腎;另一方面,過猶不及,五味過咸則首當傷腎,即腎為咸所“喜攻”之臟[4]。陽虛型慢性咽炎典型臨床表現為咽部異物感,微痛微干,痰稀色白,面白,腰膝冷痛,夜尿頻而清長,或腹脹納呆,食谷不化,舌淡嫩,苔白,脈沉細弱。查體見咽后壁腫、色淡紅[5]。以上典型陽虛型慢性咽炎的診斷較為容易。臨床治療難點在于一部分陽虛型患者由于虛陽上越會出現真寒假熱,脾腎陽虛則陽不能寧靜固攝于脾腎中,陽氣本身特性主升主動,因而虛陽出脾腎而上越于咽產生咽部癥狀。咽部局部癥狀以熱證為主,表現為咽干咽痛、咽部充血, 同時可能伴隨舌紅、脈數,辨證極易產生錯誤,誤辨為熱證而采用清法。為了防止誤治,此時必須將其他因素即體質、季節(jié)、氣候、標本緩急、未病先防、人體整體性等因素納入辨證考量范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體質,在問診中應著重獲取患者體質信息以鑒別寒熱。治療脾陽虛體質慢性咽炎患者應以溫脾益氣為主,藥物多選用干姜、人參、白術等,方用理中丸加減。治療腎陽虛體質慢性咽炎患者應注意結合腎生理特性。腎為元陰元陽之本,陰陽互根互生,因此治法應以陰中求陽為主,而不能獨用溫補陽氣藥物。若咽部局部熱勢較甚,可以在溫陽的基礎上佐以一定清熱藥。
出現頻次第二的體質為氣虛質,共47次,占14.68%。氣虛質主要是脾氣虛。脾虛導致喉痹的機制有主要以下2種不同觀點。一是脾虛導致津液不能上布于咽,咽部津液虧虛則生虛火,引起虛火喉痹。《血證論·咽喉》記載:“脾氣不布則胃燥不能食,食少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不能生血,血虛火旺”。二是脾虛不能制約腎,導致腎中相火沖逆于咽而生喉痹。河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李士懋在《火郁發(fā)之》[6]一書中指出陰火的機制為土不能克水,則腎中相火上沖。不論是津液虧虛而生的虛火還是脾虛不能制約而上沖的腎中相火,均可表現為咽部的局部熱證,臨床表現可出現咽干咽痛,咽部充血紅腫。因此見到以上咽部局部灼熱的臨床表現不能一味清熱養(yǎng)陰,辨證治療需要結合患者體質,如患者為氣虛質,使用寒涼藥物會進一步加重氣虛,應該仿照李東垣甘溫除熱的方法治療,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出現頻次第三的體質為陰虛質,共44次,占13.75%。本研究嗜食辛辣的頻次為62次,在所有特殊飲食嗜好中頻次最高,占所有特殊飲食嗜好頻次的34.07%。中醫(yī)認為辛辣食物性質溫熱,最易損傷人體陰液。目前中醫(yī)治療慢性咽炎使用最多的即為清熱養(yǎng)陰法,該治法與陰虛體質相契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發(fā)現慢性咽炎患者多為多個偏頗體質兼雜型,陰虛質、陽虛質與氣虛質同時出現的頻次為25次,占陰虛質總頻次的56.81%。陰虛質與氣虛質同時出現的頻次為12次,占陰虛質總頻次的27.27%。因此在臨床治療陰虛型慢性咽炎時,應注意患者是否同時存在陽虛質或氣虛質體質。單純陰虛質治療以滋養(yǎng)肺腎陰液為主,兼以清熱,清熱藥物應選用輕清透散之品,藥如連翹、薄荷、金銀花、菊花等。根據熱勢程度可以佐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等,但不可單用苦寒之品,以防苦寒加重陰傷。陰虛質多同時兼有陽虛質,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陰陽互根互生,陰虛易損及陽,導致陽虛。二是陰陽本源于腎,腎中真陰不足則無法潛攝腎中真陽,導致腎陽上越變?yōu)殛柨褐Γ遄蒲什拷蛞海霈F咽干咽痛。腎中真陽上越,因此人體下部陽氣不足。典型臨床表現多呈現上熱下寒。在上一派火象,如面紅、咽干咽痛、口舌糜爛、鼻衄、目赤、口苦等。在下一派寒象,如腰涼腰酸、下肢涼、足冷、溲清、便溏等。若陰虛質同時伴隨陽虛質,治療則要在重用養(yǎng)陰藥基礎上佐以一定溫陽藥,不可單用養(yǎng)陰藥物,養(yǎng)陰藥多寒涼,寒涼傷陽會加重陽虛體質。如陳士鐸《辨證奇聞卷三·咽喉門》云:“此火因水虧,火無可藏,上沖咽喉。宜大補腎水,加補火,以引火歸藏,上熱自愈”。《評選靜香樓醫(yī)案》云:“真陽以腎為宅,以陰為妃,腎虛陰衰,則陽無偶而蕩矣。由是上炎則頭耳口鼻為病,下走則膀胱二陰受傷。自春及秋,屢用滋養(yǎng)清利之劑,欲以養(yǎng)陰,而適以傷陽,不能治下,而反以戕中。內經所謂熱病未已,寒病復起者是也”。治療需在大劑量熟地黃、麥冬滋養(yǎng)腎陰基礎上加用巴戟天以兼顧陽虛,此時不可使用附片以防大熱加重陰傷,方用陳士鐸引火湯加減。若陰虛質同時伴隨氣虛質,應根據氣能生津的理論,益氣以生津。同時應引起注意的是,臨床治療慢性咽炎使用的養(yǎng)陰藥作用多為滋養(yǎng)肺胃津液,用藥如麥冬、生地黃、沙參等。氣虛質患者一般為脾氣虧虛,由于氣陰的相生關系,治療應在滋養(yǎng)肺胃津液基礎上佐以滋脾陰。著名中醫(yī)耳鼻喉科專家干祖望在治療陰虛型慢性咽炎患者時,常使用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以潤燥,在使用滋養(yǎng)肺胃藥同時加入白扁豆、山藥以滋脾陰,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其他出現頻次較高的體質為痰濕質與氣郁質,各為42次。中醫(yī)認為痰濕體質的形成與脾有關。本研究111例包頭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慢性咽炎患者中,92例存在飲食特殊嗜好,占總數的82.88%。特殊飲食偏好易傷脾,脾為津液運化的樞紐,脾傷則生痰濕。因此治療慢性咽炎需從患者飲食習慣入手了解是否具有痰濕體質。本研究中111例慢性咽炎患者中有64例存在情緒狀態(tài)不佳,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為情緒焦慮,占45.6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求學及工作競爭壓力較大,中醫(yī)認為情志不舒可以導致肝氣郁滯,肝之經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 …… ”,因而可能會導致慢性咽炎疾病。同時由于慢性咽炎病因復雜,病情持續(xù)時間較長,且不易徹底治愈,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礙[7]。因此治療慢性咽炎要從情緒入手了解患者是否具有氣郁體質。本研究顯示痰濕質與氣郁質同時出現的頻次為20次,占痰濕質/氣郁質總頻次的47.62%。痰濕與氣滯往往互為因果,痰濕阻滯氣機導致氣郁,氣郁導致津液運行不暢而產生痰濕。故而中醫(yī)認為治痰必治氣。所以治療慢性咽炎需注意患者是否同時存在痰濕質和氣郁質體質。
中醫(yī)治療是運用望、聞、問、切4種診斷方法獲取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依據以上臨床信息確立病機,在綜合考量病機、體質、季節(jié)、氣候、標本緩急、未病先防、人體整體性等多因素后,結合醫(yī)家臨床經驗確立治法,在治法指導下處方。由于慢性咽炎全身癥狀不明顯,以咽部局部癥狀為主,各型慢性咽炎的癥狀大致相似,同時部分患者的舌象脈象又可以出現趨近正常的表現,所以給中醫(yī)辨證帶來諸多困難。目前中醫(yī)治療慢性咽炎主要根據咽部局部癥狀體征而采用清熱養(yǎng)陰的治法,治療中清熱養(yǎng)陰類中藥使用率最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咽炎患者存在多種體質,且多為多個偏頗體質兼雜型,體質與癥狀體征無明顯的對應關系,所以臨床治療慢性咽炎關注點不能只局限在咽部局部癥狀體征上,不能一味清熱養(yǎng)陰,必須結合患者體質,尤其是一部分雖經反復治療卻療效欠佳的慢性咽炎疑難案例。慢性咽炎患者的體質是治療疑難案例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臨床治療慢性咽炎應在局部辨證的基礎上綜合分析體質因素,用藥應兼顧局部證候與體質。或者可以在治療咽部局部癥狀基礎上通過藥膳調理患者體質,如此方能提高慢性咽炎的遠期和總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