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盧春茜
痛風性關節炎是因人體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內沉積單鈉尿酸鹽結晶,引發的慢性或急性炎癥以及組織損傷,與進食高嘌呤食物、感染、飲酒等相關。痛風性關節炎發生后會引起活動不利、關節紅腫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秋水仙堿均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常用藥物,雖可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易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皮疹、肝臟功能受損、惡心嘔吐等[2,3]。中醫將痛風歸于“痹證”范疇,認為與正氣、脾腎不足及風、寒、濕等外邪入侵相關。桂枝芍藥知母湯是中醫治療關節疾病常用方劑,具有祛風除濕、通陽散寒之效。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北京市密云區中醫醫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6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本研究選取樣本均遵守患者自愿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53例。對照組:47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48.38±7.56)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91±1.44)年。觀察組:49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31~73歲,平均年齡(47.78±8.07)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82±1.34)年。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實用內科學》[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相關標準,辨證為寒熱錯雜型:關節灼熱、腫痛,惡風怕冷,遇寒加重,關節不利,小便黃赤,口干口苦,苔白,脈弦或數或緊;生命體征平穩,并且精神以及認知無異常。排除標準:繼發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者;心血管疾病者;存在藥物過敏史者;合并嚴重高血壓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存在胃部出血、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病史者;存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1.3 方法2組均采用常規治療:注意臥床休息,避免關節損傷、過度勞累、受累關節負重,應抬高患肢,避免受涼,并保證飲水量達2000 ml/d。低嘌呤飲食,忌喝濃肉湯,禁食海鮮、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食物。合理調整作息時間,戒煙忌酒,科學進行體育鍛煉。
1.3.1 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西雙版納版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53021369,0.5 mg×20片),首次劑量為1 mg,后每隔2 h需口服0.5 mg,直到患者疼痛緩解,注意口服劑量不可>3 mg/d。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6 g,桂枝12 g,炒蒼術15 g,白芍10 g,防風12 g,炙甘草6 g,生姜15 g,金錢草20 g,土茯苓50 g,牛膝15 g,山慈菇15 g,知母12 g,炮附片10 g,海金沙20 g,車前子15 g,炒薏苡仁30 g。每日1劑,加水煎煮,棄渣留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
2組均在連續治療2周后評估療效。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治療2周后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對患者治療效果給予評估,顯效為可正常活動,無疼痛、腫脹;有效為可正常活動,疼痛感明顯降低,略有腫脹;無效為無法自由活動,癥狀未緩解或加重。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2)實驗室指標:治療前與治療2周后抽取2組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指標包括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試劑盒來自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且均經同一醫師完成檢測。(3)中醫證候:治療前與治療2周后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評估2組相關癥狀與體征,具體內容如下,①關節腫痛:無痛為0分;輕微疼痛,尚可忍受,且對一般活動無明顯影響為2分;疼痛明顯,影響一般活動與睡眠為4分;疼痛嚴重且難以忍受,對正常工作與生活有嚴重影響為6分。②關節灼熱:正常為0分;輕度發熱,略高于手溫為2分;中度發熱,觸之較熱為4分;重度發熱,明顯灼熱為6分。③惡風怕冷:正常為0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4分;重度為6分。④關節不利:關節無障礙為0分;活動時感疼痛明顯,且活動輕微受限,但對正常生活與工作影響不大為2分;活動時感疼痛顯著加重,對活動造成明顯限制且影響生活與工作為4分;活動時感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與睡眠,需臥床休息為6分。(4)不良反應:記錄2組頭痛、惡心、消化不良等發生率。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實驗室指標治療后,2組ESR以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ESR以及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例,
2.3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2組關節腫痛、關節灼熱、惡風怕冷、關節不利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關節腫痛、關節灼熱、惡風怕冷、關節不利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4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頭痛、消化不良各1例,惡心2例,觀察組出現頭痛1例,消化不良、惡心各2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9.43%(5/53)與對照組7.55%(4/5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痛風屬于代謝綜合征,多因機體嘌呤代謝紊亂,促使單鈉尿酸鹽析出,于關節及其周圍滑膜囊、關節囊、軟骨中沉著所致炎性病變,且大部分以痛風性關節炎為其首發癥狀[6]。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起病急驟,常于夜間發作,受累關節多為蹠趾、拇指,累及大關節后可嚴重影響日?;顒庸δ?,臨床需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以改善預后。西醫針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采用藥物治療,其中糖皮質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但長期或大劑量使用不良反應較多,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同樣存在類似問題,且停藥后易反復發作[7]。
中醫學認為,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病可分為外因與內因2個方面,外因為熱、濕、寒、風侵襲人體筋脈、肌肉與經絡,致使氣血運行不暢,不能營養筋脈、骨骼;內因為稟賦不足、脾腎虧虛,致使正氣不足、衛氣失固,臨床治療應內外兼顧[8,9]。中醫以整體觀念為主要治療原則,主張治病防變、標本緩急。中醫治療該疾病的方法眾多,包括外敷泡洗、刺血拔罐、針刺艾灸、中藥口服等[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組ESR以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ESR以及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關節腫痛、關節灼熱、惡風怕冷、關節不利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關節腫痛、關節灼熱、惡風怕冷、關節不利評分均低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提示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安全有效。楊帆等[11]研究指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甲氨蝶呤治療基礎上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緩解臨床癥狀。馬威等[12]研究證實,在膝骨關節炎(風寒濕痹型)患者中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可有效緩解疼痛,降低相關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以上研究均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證明中醫藥在關節炎患者治療中有價值。本研究選用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包括甘草附子湯、麻黃湯、桂枝湯等,其中白芍可益陰清熱;知母苦寒,可滋陰潤燥;麻黃可除風寒濕痹,發汗解表;附片可除濕止痛、溫運陽氣;生姜、麻黃可通陽開痹、祛風散寒,將風寒濕邪可從表而散;防風可祛肌腠風寒;白術能夠祛濕除痹、補中利飲;防風可祛風除濕;甘草可健脾益氣、調和藥性[13]。諸藥合用,寒熱并調,共奏和營止痛、祛風除濕、通陽行痹之功?,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桂枝芍藥知母湯可對破骨細胞活化、炎癥細胞因子產生抑制作用,控制類風濕因子合成,改善微循環,起到抗骨破壞以及抗炎效果[14,15]。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能夠互相補充、標本兼顧、協同增效,更好地控制炎癥,改善實驗室指標水平,促進臨床癥狀緩解。此外,中醫藥配伍注重平衡,毒副作用較輕,與西藥聯用安全性高,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經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療效確切,能夠有效調節實驗室指標水平,抑制炎癥反應,促進臨床癥狀緩解,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