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玲 張秀勝
特發性膜性腎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一種腎小球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可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或無癥狀性蛋白尿,近年來發病呈逐年上升、年輕化趨勢,且最終可惡化演變為慢性腎功能衰竭[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近些年來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IMN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2-4]。筆者采用自擬益腎清利方在改善IMN患者中醫臨床癥狀、穩定病情、控制蛋白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對臨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腎病科門診、住院明確診斷為IMN的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試驗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0~65歲,平均(40.20±10.69)歲;病程3~13個月,平均(7.23±2.39)個月。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7~63歲,平均(40.13±13.25)歲;病程2~12個月,平均(8.57±3.19)個月。2組一般情況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200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專業委員會擬訂標準及《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5]中IMN的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慢性腎炎腎虛濕熱型標準擬定。主癥:腰脊酸痛,疲倦乏力,皮膚癤腫、瘡瘍或咽喉腫痛,小溲黃赤、灼熱或澀痛不利,面目或肢體浮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1.3 納入標準符合IMN西醫診斷標準;同時中醫具備2項主癥以上,且符合腎虛濕熱證之舌苔、脈象。年齡在15~75周歲,性別不限。高血壓病、高血脂能夠有效控制。24 h尿蛋白定量>3.5 g;血SCr<177 μmol/L。
1.4 排除標準傳染性疾病;各類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肝等原發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基礎治療予RAS阻斷劑,貝那普利10 mg,1次/d;潑尼松0.5 mg/(kg·d)、雷公藤多苷片10 mg,每日2次。治療2個月。試驗組:在上述藥物基礎上加用自擬益腎清利方。組方:黃芪30 g,山萸肉10 g,制何首烏10 g,石韋10 g,蜀羊泉10 g,黃柏10 g,六月雪10 g,澤瀉10 g,炙甘草6 g。中藥湯劑250 ml,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2個月。
1.5.2 觀察指標24 h UTP、ALB;血常規、肝功能(ALT),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觀察1次,于第8周進行療效判定。
1.5.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2003年第七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腎病學術會議提出的標準[7]。臨床控制:尿蛋白持續<0.3 g/24 h,白蛋白≥35 g/L;顯著緩解: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50%,血白蛋白≥30 g/L;有效:24 h尿蛋白降低≥25%,<50%;無效:24 h尿蛋白無增加或減少。
1.5.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定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 UTP及ALB比較治療2個月,2組患者24 h UTP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ALB均較前升高(P<0.05),且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 UTP及ALB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總有效率達93.3%,對照組83.3%。2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安全指標評價比較治療8周,對照組出現1例肝功能輕度異常患者;試驗組患者血常規、肝功能(ALT)未見異常改變。說明益腎清利方安全、無毒副作用。
中醫學并無IMN一名,根據患者乏力、浮腫、蛋白尿等臨床表現,可屬中醫學“水腫”“虛勞”“慢腎風”等病證范疇。研究表明,30%~50%的IMN患者如果未經規范、有效治療,最終可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社會帶來嚴重負擔[8]。陳嘉等[9]通過研究發現,舒張壓及平均動脈壓是特發性膜性腎病疾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早期檢測及控制高血壓病,特別是舒張壓,可能會改善IMN 患者腎臟預后。一般認為,此病是在先天腎虛、正氣不足基礎上,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脾腎功能失調,水濕不化,感受熱毒,濕從熱化,則生濕熱。《醫方考》記載:“下焦之病,責之濕熱”。現代研究亦表明,濕熱之邪是慢性腎病進展的重要因素,炎細胞的滲出、炎癥介質的釋放等過程均與濕熱相關[10],為此,清利濕熱即可延緩IMN進展。筆者認為,此病以脾腎氣虛為本,濕熱蘊結為標,“腎虛濕熱”乃IMN的核心病機,以腎虛為本,治以補益腎氣、清利濕熱,自擬益腎清利方,方中重用黃芪益腎氣、壯脾胃、升陽固表、利水消腫、大補腎臟之元氣,是為君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1],生黃芪有效成分可有效抗炎抑制炎癥反應、提高免疫力、改善腎功能。山萸肉補益腎精、具有抗炎、保護內皮細胞及調節免疫等作用[12];制何首烏補益肝腎、養血固精,有抗氧化、抗炎癥反應、增強免疫功能、調節脂質代謝、降低蛋白尿等療效[13],共為臣藥。佐以石韋、蜀羊泉、黃柏、六月雪上清肺熱,下利膀胱濕熱,文獻報道其保腎、利尿消腫、降壓、控制蛋白尿的作用較好[14]。六月雪性涼,具有清熱利濕、舒筋活絡的作用,其能修復腎小球基底膜的損傷,促進纖維組織吸收,修復廢用的腎小球而清除蛋白尿[15]。澤瀉健脾利濕,杜絕水濕之源,改善水腫癥狀。少使炙甘草以調和諸藥,同時避免滋膩助濕,加重水腫。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氣、清熱利濕之效,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補瀉共施,標本兼顧。
現代西醫研究發現[16],以PLA2R、THSD7A 為代表的靶抗原和易感基因的發現,在分子層面和基因層面揭示了IMN的病因。研究表明黃芪水提物、有效成分黃芪甲苷,具有抑制炎癥反應、調節免疫功能、保護腎臟單元、清除氧自由基、保護細胞膜等作用[17],從而降低尿蛋白,從根本上治療膜性腎病。
本研究表明,在基礎降壓、抗炎、抑制免疫等治療上辨證選用益腎清利方,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穩定病情。經治療,2組患者24 h UTP均較前下降,ALB均較前升高,試驗組總有效率可達93.3%,優于對照組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2組均可減少尿蛋白定量,升高血白蛋白,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常規、ALT未見明顯異常,這表明益腎清利方安全、無毒副反應。楊永超等[18]亦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IMN同樣可保護腎單元,降低蛋白尿。臨證中,對于腎臟疾病的治療,飲食調攝尤其重要,可有效延緩疾病的進展。《備急千金要方》云:“大凡水腫病難治,瘥后持續,須慎于口味”。梁小雨等[19]認為,生活中,患者應減少水、鹽、脂肪的攝入,并根據腎功能肌酐高低,調整蛋白質的攝入量和種類。這對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穩定機體內環境、減輕腎臟負擔、促進疾病緩解和減少疾病復發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
綜上所述,腎虛濕熱是IMN的重要病理環節,益腎清利法乃治療大法,可貫穿始終。結合臨床,精準辨證,方可提高療效,更好服務于患者。但是本研究為小樣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對于自擬益腎清利方的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