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由于電子用品的普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不良姿勢等,中國腰椎間盤突出癥呈現年輕化、廣泛化和發病數量遞增趨勢,給患者身心健康、工作生活造成影響。現代醫學治療此病主要采取手術、藥物等方式。手術如椎間盤鏡髓核摘除術雖具有一定療效,但同樣存在著不足。藥物多以消炎鎮痛藥物為主,但不宜長期服用。隨著中醫的發揚及理念的深入,以針刺、穴位注射為代表的中醫特色療法已于臨床應用,并憑借綠色、安全、有效等優勢獲得了一大批患者的青睞。傳統針刺遵循經絡腧穴,并依靠提插捻轉補瀉手法得氣后,方可達到治療效果。與傳統針刺不同,浮針作為一種新興的針刺技術,主要通過針刺患肌周圍,再配合掃散手法和再灌注活動來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2種針刺技法各有優勢,但哪種方案聯合正清風痛寧穴位注射效果更優,還有待考量。因此,筆者對7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展開了討論,取得了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7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例來源:贛州市崇義縣中醫醫院,2019年10月—2021年3月。運用計算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2組各39例,2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相關標準:腰腿痛,腰膝無力,俯仰旋轉不利,下肢麻木,舌淡白,脈沉濡。西醫診斷標準: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2]中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研究前7 d未接受與此病相關治療;③精神及認知良好,可正確理解研究目的和內容。排除標準:①其他因素所致腰腿疼痛,如腰椎椎管狹窄;②自身合并其他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凝血系統疾病;③存在嚴重臟腑功能障礙;④滿足手術治療條件;⑤治療部位皮膚不完整或存在皮膚病;⑥備孕、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⑦暈針。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均予以正清風痛寧穴位注射。參照《正清風痛寧研究與臨床應用指南》[3],用2.5 ml穴位注射器抽取 1 ml正清風痛寧注射液(國藥準字 Z43020279,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1 ml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 H31021071,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充分混合后,對腰夾脊穴、阿是穴進行穴位注射。注射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面色,詢問患者感受,若不適,則停止注射。進針角度與皮膚垂直,深度1~1.5 cm。每天1次,每次選2~3個穴位,每個穴位注射0.5 ml上述混合藥物,持續治療2周。
對照組施以常規針刺。患者俯臥,暴露腰部,消毒穴位。2.5寸毫針直刺腰夾脊、陽陵泉、丘墟、環跳、阿是、腰陽關、腎俞等穴。提插捻轉得氣后,留針0.5 h。其中夾脊、環跳以患者感覺針感沿著腿部的足太陽、少陽兩經向下傳導為宜。其他穴位以患者感覺酸麻脹為度。持續治療2周。
研究組予以浮針治療。①選點。根據《浮針醫學綱要》[4]確定4個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記為P1~P4,觸之可感索、緊、滑、僵、硬。P1位于腰4、5椎體、骶1棘突旁凹陷中,同健側相比較,觸之可感緊澀;P2位于臀中肌腹中點,同健側相比較,手下緊澀感明顯,觸壓患者可出現遠隔部位的連鎖性痛感;P3位于同側大腿股二頭肌,按壓痛;P4位于患側小腿腓腸肌中心上下或外側,觸之索、緊、滑感明顯。②進針。確定進針點(P1~P4點外下側,距離3~5 cm處)后,左手按壓皮膚,右手持針,由下向上或從外到內斜刺(針尖與皮膚呈15°~20°)進針5 mm,使其快速透過表皮,略達肌肉層。③退針。輕提針身,使針尖退于皮下。在提拉中操作者感覺突然輕松或皮下有隆起形成則表明成功退至皮下。④運針。輕微向上翹起針尖,然后沿皮下向前推針,推進過程中可見局部皮膚呈現線狀凸起,退回針尖。若中途患者主訴酸麻脹痛,需及時調整進針深度。⑤掃散。握住針座,并以均勻輕柔的力度搖動,使針體做扇形運動即掃散,每10 min掃散1次,共掃3次,每次2~3 min,掃散頻率200次。同時,進行再灌注活動,操作者左手按摩揉拿患者患肌或者囑患者自行開展肢體收縮或舒張活動以放松患肌,以增強療效。⑥留管。掃散完畢,拔針芯,固定針座以留軟管于皮下5~8 h。留管處24 h忌水。⑦拔管。左手按住針點處皮膚,右手提出軟管,棉球按壓針孔。每周治療5次,周末間隔休息,持續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選取3項較為突出癥狀(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及腰膝無力),按無、輕、中、重4級評分法評估,并依次用0、2、4及6分表示。分數高低與癥狀嚴重程度呈負相關。②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運用腰椎功能評估常用工具ODI量表,評估2組干預前、干預1周和干預2周后腰椎功能。量表共10個問題,每個問題最高分5分,最低分0分,總計0~50分。ODI=測試分/最高分,數值愈高功能障礙越嚴重。
1.4.3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判定:依據癥狀體征等嚴重程度將療效分為3級,依次是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顯效:癥狀消失,無肢體麻木、疼痛,直腿抬高角度>70°,工作生活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有所改善,疼痛減輕,直腿抬高角度30°~70°,工作稍受影響、生活基本自理;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如疼痛無緩解,工作生活無法繼續。

2.1 2組患者療效評估比較干預2周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4.87%)高于對照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干預前,2組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及腰膝無力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周后,2組分值均下降(P<0.05),其中研究組上述指標分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ODI評分比較干預前,2組OD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周后和干預2周后,2組ODI均下降(P<0.05),其中研究組ODI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ODI評分比較 (分,
中醫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諸多認識,根據癥狀體征將其歸屬于“腰腿痛”“腰痹”等,并對其病因、病機做了詳細論述,如《黃帝內經·素問》說:“……若腎精不足,骨髓空虛,則腰痛、膝軟、脛酸、足跟痛,甚至腰脊不舉,足不任身……”。《醫學心語》書中記載:“腰痛有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瘀血、有氣滯、有痰飲、皆標也,腎虛其本也”。《諸病源候論》曰:“腰痛者,由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于風冷,與真氣交爭……”。由此可見,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原因在于腎虛,外加風寒濕瘀等單獨或合而導致。腰者腎之府也,腎氣虧損,筋骨失養,在跌撲損傷,風寒濕熱等因素影響下,導致筋骨錯縫, 血溢于脈而瘀滯,氣血運行受阻,故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等癥。
浮針因針刺浮于肌肉表層,而不深入肌層,故稱之為“浮針”,針具是復式結構,與常規針刺器具相比較,具有較好的即時鎮痛效果。又因其特色的掃撒手法配合再灌注活動,針畢后留管因此鎮痛效果更強,且可持續,尤其對慢性頑固性疼痛,有明顯作用。有研究表示,利用浮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總有效率可達95%以上[6]。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這是由于:①經絡是溝通臟腑肢節的橋梁,病邪可通過皮膚傳遞到經絡再達臟腑。同樣,臟腑病變亦可通過經絡活動反映在體表。通過刺激皮部,能調和經絡和改善相應的臟腑功能,從而打通瘀滯,促進全身氣血暢通。《靈樞》中記載:“……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由此可見百病之始生與皮膚密切相關,刺激皮膚可達治病目的。此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患肌觸之有“緊、僵、滑”感,屬于中醫“筋痹”。筋有束骨利關節之功,筋痹日久關節屈曲不利,遷及于骨,導致腰椎間盤髓核突出,腰椎功能異常。而經筋功能的發揮有賴于衛氣濡養。衛氣行于皮部,淺刺皮部可激發衛氣,使經筋得以濡養,患肌得以松解,俯仰旋轉受限等癥狀得以改善[7,8]。②浮針符合“以痛為腧”“腧穴近治”理念。浮針的進針點雖不是在痛點所在穴位,但進針部位均圍繞痛點,依據腧穴近治原則,對腧穴所在部位進行治療均可達到防治局部和周邊部位病證的目的。③根據“針至病所”原則,針尖所在或靠近部位均可達到暢通氣血、治療疾病的目的。浮針的進針部位距離痛點3~5 cm,通過掃撒活動可將進針點的感應傳導傳向病灶點,以此促進患肌血液循環,增強區域血流動力,讓原本瘀滯血流通暢,粘連的結締組織得以松解,痹痛得以減輕,正所謂:“血和則經脈流行……關節清利矣”。
現代醫學認為浮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與以下機制有關:浮針掃散可改變液晶狀態的疏松結締組織的空間結構,促進結締組織成纖維細胞釋放機械信號,根據疏松結締組織壓電效應與導電效應的特性,機械信號可轉換成電信號傳導至病變部位,生成反壓電效應,改變細胞離子通道,讓原本紊亂的電荷排列得以恢復,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組織得以修復[9,10]。與傳統針刺相比,浮針優勢更為明顯:①刺激面積更大。掃散的手法增加了刺激面積,能更好解決患肌及周圍區域血管痙攣。②再灌注活動的負荷施壓,實現了針刺與肌肉牽張的同步進行,增強協同作用,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微循環灌流量,減輕炎癥反應,松解粘連軟組織,疼痛得以緩解[11]。③留管刺激讓鎮痛效果持續時間更長,療效更穩固。故而干預2周后研究組腰腿疼痛、下肢麻木及腰膝無力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ODI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浮針聯合正清風痛寧穴位注射較常規針刺聯合正清風痛寧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更為理想。由于治療時間較短、樣本量有限,尚未對遠期療效進行觀察,今后還需進一步完善試驗,以增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