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雪 馬 欣 劉 紅 艾瑛煊
目前,腦卒中是導致中國患者出現殘疾及死亡的主要疾病,在腦卒中后3周,就有80%以上的患者開始發生患側肢體痙攣,表現為患側肢體肌張力亢進、肢體關節屈伸不利等癥狀[1]。有科學研究表明,由于在大腦皮質的投影區域中,上肢所占比重相對較大,在腦卒中時上肢的功能也最易損傷,所以,在通常情況下上肢的痙攣狀況比下肢更明顯,在臨床中恢復時間較長[2]。痙攣可使關節的活動范圍減小,妨礙隨意活動,并產生疼痛,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障礙,限制了偏癱患者康復。因此,研究出高效且不良作用少的抗痙攣治療方法,對于腦卒中后的康復治療至關重要。近些年來,有研究顯示,體外沖擊波對于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有著顯著的治療作用[3-5],為痙攣性偏癱提供新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的患者進行體外沖擊波配合針灸治療,并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秦皇島市北戴河醫院(康復科、神經內科、外科病房及門診)就診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中,選取60例達到標準的患者,并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2組患者之間的性別、年齡、病程、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上肢)(FMA)和改良Ashworth痙攣等級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6]對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為40 ~ 75周歲;③單側發病,為偏癱側上肢屈肌痙攣模式,偏癱上肢Brunnstrom分級在Ⅱ~Ⅳ級,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在 I ~ III 級間; ④為首次發作,病程最短2周,最長6個月之間;⑤自愿參與本臨床試驗。
1.3 排除標準①在本次發病期間,進行了藥物、手術以及其他抗痙攣處理措施者;②病情尚不穩定,或者存在嚴重的認知、意識或精神障礙等情況而不能配合者;③同時患有嚴重的內科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的心臟病、極高危高血壓或臟器功能重度衰竭等疾病者; ④患側上肢有皮膚破損或殘疾者。
1.4 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康復功能訓練聯合針刺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聯合上肢痙攣肌肉沖擊波療法。 康復功能訓練:包括患側上肢的主、被動訓練、抗痙攣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每次訓練60 min。針刺治療:頭針:患者病灶側的頂顳前斜線(前神聰穴至懸厘穴)、頂顳后斜線(百會穴至曲鬢穴)取穴,頂部和底部連續刺 3 針(即3個部分接力刺法:將線分成3個相等的部分,然后依次沿著線透刺 3 針)。體針:參照《針灸治療學》[7]中風病選取陽經穴位,患側上肢取穴:肩三針(肩峰及前后各2寸取一穴位),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尺澤、合谷、后溪。上述部位在針灸后留針約30 min。以上治療為1次/d,持續訓練6 d,休息1 d,4周為一個療程。體外沖擊波治療:所用器械采用瑞士EMS氣壓彈道式沖擊波,15 mm的治療頭,高能量手柄。參數設置強度:按照患者的肥胖程度選用 1.5 ~ 2.0 bar,頻率8 Hz,治療次數為2000次,并標記痙攣肌肉的肌腱和肌腹,如肱二頭肌、橈側腕屈肌等,由近段肌腱,分別沿肌腹縱軸中線的內側、中間、外側,由近端到遠端勻速移動探頭。每4 d一次,連續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分別在患者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對對照組及治療組患者記錄下相應療效指標: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上肢運動功能評價。

2.1 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60例入組患者中,在治療后2周時,對照組患者較治療前的改良Ashworth痙攣等級無明顯改變(P>0.05),治療后4周時,對照組患者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后第2周、第4周,治療組患者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1),且與對照組相比之下,治療組改善程度更突出,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改良Ashworth痙攣分級比較 (級,
2.2 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治療2周后、4周后,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上肢FMA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水平(P<0.01),且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1),結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 FMA 評定結果比較 (分,
2.3 不良反應觀察到患者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治療處肌肉的疼痛,患者基本能夠忍受,并未發現明顯的瘀斑瘀點,也沒有其他不適,表明了體外沖擊波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腦卒中患者因為患側肢體護理不當,或運動模式異常等因素,常發生患側上肢肱二頭肌、指屈肌等屈肌肌張力顯著增加的現象,從而導致痙攣。持續性肌肉攣縮會產生疼痛、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畸形等癥狀,致使常規的康復訓練無法順利進行,影響患側上肢功能的恢復。就中風后痙攣的社會經濟負擔而言,最近的數據表明,與未發生痙攣的中風患者相比,患痙攣的中風患者的醫療費用增加了4倍。因此,預防和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是很重要的。有效的痙攣治療可以減少中風幸存者的痙攣和殘疾程度,這可能會提高他們的肢體功能和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也會減少他們陪護者的負擔[8]。
沖擊波(ESW)具有安全、無損傷的特點,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體外沖擊波在緩解痙攣,提高肌肉彈性及強度方面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現階段主要有機械應力理論及一氧化氮學說,前者指出體外沖擊波所形成的機械應力能夠加快人體組織中新毛細血管的生成,促進退化組織的重生和鈣沉積物的再生,進而達到松解組織及加快微循環等效果[9];后者則表明體外沖擊波能夠促進人體內合成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是維護機體正常神經傳導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10]。
臨床有大量研究顯示rESWT(放散式體外沖擊波)能改善卒中后上肢痙攣,且效果在短期內可以維持[11]。Manganotti 等[12]選取20 例上肢肌張力增加的腦卒中患者,對前臂屈肌給予體外沖擊波治療(ESWT),實驗結果表明ESWT可以明顯減輕腦卒中患者的上肢肌肉痙攣,而且效果可延續十二周。Troncati等[13]對12例上肢肌肉痙攣的偏癱患者進行ESWT 觀察,治療后即刻顯示治療效果,且療效維持到治療后 4 周。
本研究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針刺方法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出現的上肢肌肉痙攣,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避免了單一療法的局限。結果顯示體外沖擊波在改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方面有臨床療效,可以降低患側肢體的肌張力、增大關節活動度,更好地提高患側肢體的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針對腦卒中后處于痙攣期的患者,在早期使用體外沖擊波療法、針刺治療、肢體康復功能訓練三者結合,或后兩者結合均有助于改善上肢痙攣狀態,其中三者結合治療效果尤為明顯,有效提高了腦卒中后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從而改善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并使得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