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循藝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隱喻的英文單詞為“metaphor”,它來自希臘語“metaphora”,原意為從此到彼,指通過熟悉的經驗、概念和事物來解釋說明不熟悉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和意義,在隱喻中解釋與被解釋的對象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前者被稱為喻體(來源域),后者被稱為本體(目標域)。美國語言學家拉科夫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學上的技巧,而且是人類認知與構建世界的一種心理模式。拉科夫的這一觀點使隱喻成為非語言研究的對象成為可能,也相應地也擴散到了包含信息圖設計在內的設計領域的研究中去。
信息圖(Infographics)是一個合成詞,由信息(Information)和圖(Graphics)兩個詞所組成的,它是數據、信息或知識的可視化表現形式。信息圖的使用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信息圖,比如產品使用說明書、教材插圖、建筑導視索引和旅游地圖等。信息圖最初是指在紙媒上所刊登的一般圖解,因此它們也被稱為圖解新聞[1]。信息圖有5種主要形式:圖表(chart)、圖解(diagram)、地圖(map)、統計圖(graph)、圖形符號(Pictogram),隨著其使用場景與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如今在科普視覺傳達設計、醫療共享決策研究和知識可視化設計等領域都有著一定的應用。在有關信息圖的文獻研究中,李湘皖[2]結合設計案例,對信息圖設計的范疇、基本原則和設計流程進行研究分析,歸納出了信息圖設計的基本方法,并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對信息圖設計的前景進行了展望。周銀燕、張燕翔[3]對科普信息圖的設計方法、傳播等效性進行了研究。史洋[4]對國內外信息圖發展歷史的各個關鍵節點進行了系統性地梳理,并結合信息圖的主要特點分析了其在營銷推廣、新聞報道及知識科普領域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前景。劉潤峰、陳靜[5]按設計流程研究了新聞視覺化傳播中信息圖的運用策略。黃婷[6]分析了幾款采用信息圖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實例,認為選擇正確的類型與風格、精心搭配視覺要素以及合理設計展示空間是產品包裝中信息圖設計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理想的信息圖應當盡量避免過多的文字,在充分考慮人的觀看習慣的基礎上,以簡單、明了、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傳遞信息。
隱喻最初屬于修辭學研究的范疇,而現代的隱喻理論認為它是人的一種思維模式,隨著隱喻理論研究的發展,隱喻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當代社會的文化與藝術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平面設計中所采用的隱喻也被稱為視覺隱喻,設計師利用隱喻的認知功能在本體和喻體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系,并通過這種聯系來實現主題思想的傳達。從文獻研究的結果看,視覺隱喻在設計領域的應用探索早已開展起來,宋麗麗[7]對平面廣告設計中多模態隱喻的類型、表現方式及應用實例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多模態隱喻通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能夠使平面廣告取得更佳的傳播效果。景楠,王雪婷[8]等基于修辭學中隱喻理論的思維模式,提出了產品設計的隱喻三層級劃分,并明確了文創產品隱喻設計的映射模型,并應用于敦煌莫高窟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中。谷會敏、徐健[9]基于當前的視覺隱喻理論研究成果,通過案例分析,總結提出了平面廣告設計中視覺隱喻的構建方式、使用效果與應用過程中應當注意和避免的問題。趙明良[10]認為“隱喻”既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人的一種思維模式與認知方法,它可以在平面廣告設計過程中給設計師帶來了更多的靈感與創作思路。索理[11]從圖形隱喻的幾種主要表現方式入手,對隱喻語言在招貼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視覺隱喻在廣告設計、招貼設計、產品設計等多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這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現實案例,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在信息圖設計中,視覺隱喻是設計師們所常常采用的一種表現手法,但目前的文獻中并沒有關于信息圖設計中隱喻手法應用研究的論文,這一點體現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在信息圖設計中的實踐中設計師們采用各種創意手法將不同素材與視覺經驗進行分解、加工、組合,利用隱喻的認知功能在抽象的信息內容和形象的視覺形式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視覺隱喻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基于視覺隱喻所建立的可視化模型有助于信息圖美觀有效地呈現。
信息圖設計中的視覺隱喻會依托于各式各樣的構建方式,有時會采用單一的方式,有時候會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模式。下文分類闡述常見的視覺隱喻類型,所展示的示例圖片均主要采用了某一類典型的隱喻手法,但不排除也會有其他視覺隱喻手法被共同使用在同一信息圖中。
在信息圖設計中,有不少采用替換的方式構建視覺隱喻的實例。設計師通過比對熟悉的設計素材與所要傳達的信息在形態、寓意上的相關性對其部分或整體進行替換。替換式隱喻指在信息圖中喻體代替了本體的位置出現,而本體則沒有出現,但是觀者可以根據已有的經驗基礎與上下文語境推論出本體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而這些特性也是該幅信息圖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圖1是德國醫學家弗里茨·卡恩(Fritz Kahn)參與創作的醫學科普信息圖《人體工廠》,在上個世紀的二十至六十年代,卡恩與多位平面設計師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動生理與醫學知識的大眾普及工作,并形成了一種將人的生理構造、器官功能與機械設備結構和工業生產流程相類比的可視化表現方式。在《人體工廠》中,設計師就采用了替換式隱喻的手法,作為“本體”的大腦、神經、氣管與食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室中忙碌的小人、交錯的管道與運送“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傳送小車,作為“喻體”的機械元素替換了“本體”的位置。這種生動極富想象力的視覺隱喻方式也讓公眾更容易理解人體器官的工作模式。在卡恩生活的時代,大機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工廠、機器、傳送帶是每個人日常所見之物,正是這些存在于每個人視覺經驗中的意象使卡恩的醫學科普信息圖獲得了成功。這一成功案例所帶來的啟示是設計師在進行隱喻信息圖創作時,應充分地考慮大眾視覺經驗的時代性特征。

圖1 人體工廠Fig.1 Human factory
對比是增加頁面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對比不僅可以吸引注意力,還可以用來組織信息、清晰層級、在頁面上導引讀者的視線,并且制造焦點。對比可以由多種方式產生,如虛實對比,大小對比、疏密對比等。在信息圖設計中,對比隱喻往往用以表現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或不同之處。對比式隱喻中的本體和喻體都是完整、獨立地呈現在信息圖中。其中本體和喻體往往是同一類事物,但卻在某一些細節處存在著不同,而這個不同之處便形成了對比的關系,這既是對比式視覺隱喻最為明顯的特征也是整幅信息圖所要表現的重點。如圖2所示的造成膝蓋退化誘因的信息圖中,設計師首先將人體的膝蓋喻為齒輪,在上方健康膝蓋的圖示中,齒輪是完整的,而在下方退化膝蓋的圖示中,齒輪變得殘缺不全,這就與上圖中完整的齒輪形成了對比,齒輪的三處缺口對應的是膝蓋退化的主要誘因,這暗示著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人體的膝蓋失去了正常功能。

圖2 膝蓋退化誘因Fig.2 Causes of knee degeneration
嫁接,本是指一項植物的人工繁殖技術,即把一株植物的枝或芽,結合到另一株植物的莖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引申到嫁接式隱喻中,它是指本體和喻體會共同出現在信息圖中,但兩者都不是以獨立完整的形態出現,而是各自出現一部分,然后這兩個部分再組合成一個既像喻體又像本體的全新的形態,觀者可以根據這一全新的個體,進一步了解本體的某些特性。圖3是日本科普插畫師川崎悟司所著的《跟動物交換身體》一書中的插圖,在該幅信息圖中作者通過嫁接式隱喻,以一種略顯荒誕、驚悚的畫風形象地表現了龜的身體構造。畫面右下角的“烏龜人”整合了龜的骨骼結構與人類的體貌外觀,本體和喻體被整合到一起成了一種并不存在的生物,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到龜的背殼并不是一種外覆的殼體,而是相當于人類的肋骨,龜的肩胛骨則藏在肋骨的內側,這導致了龜類只能肘部朝前彎曲爬行。這樣的一種嫁接式創造的方法不僅會給帶來新穎的視覺體驗,也會大大降低信息圖內容理解的困難度。

圖3 烏龜人變身Fig.3 Tortoise man transforms
類比式視覺隱喻的重點是通過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來向受眾傳達信息。信息圖設計中利用類比方式構建視覺隱喻的關鍵在于尋求兩個不同事物特性的交集,這種相似性既是連接來源域與目標域的橋梁,也是設計師想要向受眾所傳達的關鍵內容。圖4展現了美國建國以來移民的來源與變遷情況,設計師從樹木的年輪中汲取創意的靈感,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在樹干內產生年輪,一圈一圈的年輪象征著時間流逝。利用這一視覺隱喻,設計師把美國移民人口的發展歷程比成一棵樹的生長過程,信息圖中的年輪記錄著這個移民國家的人口變遷情況,不同的顏色代表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由內向外代表時間的推移,根據年輪的顏色與形狀我們可以對移民來源地的情況有一個總體認識。例如,年輪向西部傾斜表示來自亞洲的移民較多,而東部傾斜則代表來自歐州的移民人數較多,年輪緊密處代表著那一段時間移民增長速度的減慢,而年輪稀疏處則代表著移民增長速度的加快。

圖4 美國移民樹Fig.4 American immigration tree
設計是用圖形、圖案、圖像等視覺元素來表征相應的內容,隱喻性是它的本質特質之一。在信息圖設計中使用視覺隱喻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特別是采用了嫁接式隱喻或替換式隱喻的信息圖,會創造出一種新奇的視覺形象,這會激發觀者濃厚的興趣去努力注視畫面內容、理解作品的內涵。人們理解信息圖畫面內容的過程仿佛是在解一道謎題,當答案被解答出時人會陷入喜悅與興奮的情緒中,這會在無形中加深受眾對畫面內容的記憶。
但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們應當充分考慮受眾的認知能力與視覺經驗,在視覺隱喻的設置上不能過分求怪求異,讓形式凌駕于內容之上,大眾能否接受和理解一幅信息圖作品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基于自身經歷所建立起來的視覺經驗。如果作品中的視覺元素是觀者比較熟悉的,那么他們就會動用自己腦海中所儲存的視覺經驗去幫助自己解讀圖像信息的內容。但是,如果觀者面對的是一幅視覺隱喻深奧難懂的作品,其無論是圖像元素的造型還是隱喻的構建方式都讓受眾感到陌生,那么觀者在對該作品的內容進行接受的時候就會遇到困難。
在信息圖設計的過程中,只有使用簡潔明晰、通俗易懂的視覺語言所構建出來的視覺隱喻才可以被大眾所接受,其所包含的信息內容也才能得到更好地傳達。無論是采取哪一種形式構建視覺隱喻,設計師都要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受眾對設計作品的感知度與認可度,同時也可以加強信息圖作品和受眾之間的情感交流。視覺隱喻在信息圖設計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種價值也得到了大眾和設計師的高度認可。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堅信隱喻這種來源于語言學領域的修辭手法必將會與當代的信息圖設計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并逐漸成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