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玲 胡雨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總體要求。“新文科”是傳承和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價值指向。2020年11月,教育部對新文科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中提出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文件提出的趨勢和變化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良好契機。“新文科”建設核心是要探索學科交叉,尤其是與科技相結合,實現文理交叉,聚焦知識生產與立德樹人兩個維度,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具有數字化思維、創新創業意識和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藏品文創設計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同時也是社會大眾了解歷史、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新窗口。面向文博領域的文化創意設計能夠使“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只有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文博文創設計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博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虛擬技術、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和區塊鏈等一系列新技術已經應用到文創設計領域,這對文博領域的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文博文創領域的設計人才培養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盡快適應發展變化快、容量大的文化創意產業現實要求,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圍繞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開展創新性課題研究、實踐和探索產學研融合新路徑。
基于數據挖掘、獲取、分析和處理的數字化創意設計,以及日益智能化的設計決策和市場推廣,為設計學研究和教育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路徑和模式。基于新文科的視野,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需要以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為載體,通過科技賦能、產學研合作,實踐和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創設計推廣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推動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助力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新時代,新文科建設強調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聚焦復合型文科人才培養,引領社會發展與進步。但目前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在課程體建設、產學研聯動、藝工融合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高質量復合型文博文創設計人才依然缺乏,這些問題制約了文博單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和社會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1.文博文創設計課程體系中傳統文化融入不足。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歷代人民大智慧的結晶,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最豐富的源泉。當前,許多院校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及其課程設置普遍存在著趨同現象,
重技能輕文化,重專業輕通識,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在設置上沒有很好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部分院校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修課程設置比例小,教學案例與教學實踐更多地參考西方藝術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很少接觸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更談不上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創新性的繼承和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設計人才,其設計作品往往重形式輕內涵,缺乏歷史文化自信、傳統人文修養和社會責任意識。
2.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結合不緊。隨著文博產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方向的轉型,對文博文創設計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具備優秀的創意設計能力和傳統文化鑒賞理解能力,更需要具有緊密貼合文博產業發展需求、市場定位、品牌推廣等的全方位策劃能力。目前,在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對博物館和文博產業接觸不深,了解不透,不能真正理解文博文創產品的設計流程與評價標準,缺乏對文博文創產品從策劃、創意、設計到生產和營銷全過程的綜合把握能力,設計學專業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過度強調設計創意,忽視設計方案落地的現象,從而造成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結合不緊密,產學研脫節。
3.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藝工融合不夠。設計學是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文化創意設計則應是科技與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生動體現。在數字經濟、網絡空間、5G、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文博產業對文創人才的需求正朝著更深層次發展,需要具有跨學科能力的復合型設計人才,其既要懂藝術設計,又要懂文博知識,還要懂科學技術。目前,設計人才培養趨于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兩端,在藝工融合方面效果不理想。其主要是因為設計學科是從工科、美術兩個學科發展而來的。從工科發展起來的設計學科沿著理性思維的范式前行,培養的學生容易缺少熱愛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而從美術學科發展而來的設計學科沿著感性思維的范式前行,培養的學生則容易缺少邏輯感、科學理性和設計落地能力。

新文科建設視域下,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要符合文博產業創新發展需求,以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為載體,注重構建藝工融合的文博文創設計課程體系,通過產學研合作,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意設計能力一體化培養模式,培養懂設計、懂科技、懂文物、懂市場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
1.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構建藝工融合的文博文創設計課程體系。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用于藝術設計領域,催生了新的研究對象和應用場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傳統文博文化元素越來越多的以時尚、科技、新潮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新文科”視域下設計學發展要突破美術學、工學的學科框架,追求“大設計”的學科視野,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實現與多領域的跨界融合,構建以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為載體、藝工融合的文博文創設計課程體系。文博文創人才培養要更具交叉性、系統化,課程體系要厚植更為豐富的學科內涵,不斷探索“文化+”“博物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文博文創知識、設計創意方法和工藝實現能力三方面的同步提升。
新文科建設視域下,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要鼓勵學生跨學科、跨院系選修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文物的造型、紋飾、材質、工藝、功能以及其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增加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畫、書法、篆刻、陶藝等傳統文化藝術課程,以及人體工程學、人工智能、新媒體技術、品牌戰略、策劃與管理等交叉學科課程,并在培養方案中明確實踐課程的學分和具體要求。在設計課程教學中建立藝術與科技知識所具有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巧妙地將“藝工融合”的設計思維與設計表達經驗貫徹到教學之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掌握藝術與科技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藝術與科技交叉融合學習,以“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為載體,通過科技賦能藝術,將博物館文創產品賦予科技含量,為文博文創產品的藝術呈現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以此推動設計人才的多元化發展,全面提高未來文博文創設計師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提升跨界設計能力,逐步成長為懂數理、厚人文、擅技術、善推廣的文博文創復合型設計人才。
2.以產學研合作為平臺,打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產學研一體化是推進文創設計服務與文博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設計人才培養適應“新文科”建設的需求,更是打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重要舉措。產學研結合文博文創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注重搭建好以新技術為支撐、多學科交叉、多功能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按照高校、文博單位與企業合作的原則,聯合共建研究實踐基地或實習實踐基地。通過產學研融合,強化高校與博物館、文物管理部門、文博機構、文博文創企業合作,建立高校和文博文創單位聯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機制。文博文創單位提供師資、技術、平臺等支持,注重將產業和技術最新進展、文化創新轉化需求、成功的文創案例引入課程教學,重視文博企業專家參與教學實踐內容與過程開發,助力文博文創實踐訓練體系和創新平臺建設,引導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走深走實。
高校要進一步深化文博文創設計教育體系改革,以文博行業發展為引領,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文博文創設計教學標準,將社會優秀的專業技術和實踐平臺等資源融入教學培養大綱中,并細化落實到專業教學內容中。通過積極開展校外教學實踐使在校生參與到文博文創單位的生產運營活動中, 將文博單位文創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相連,打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
3.以項目為牽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一體化培養體系。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還要以產業的實際需求和科研項目為切入點,通過項目合作,探索多層次、多類型、可操作、能落地的文博文創人才創新設計能力培養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一體化培養體系。突出藝工融合、服務社會的教育理念,讓學生以準設計師身份參與真實文博文創設計科研項目中,在校內教師校外導師的聯合指導下,參與完成文博文創設計全過程。從文博設計項目及科研成果出發重構學生創新實訓、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教學模式,將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目標分解到科研項目每個環節。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由專業教師作為主導,圍繞每一個設計項目,學生自主完成項目策劃、設計開發、落地實施、宣傳推廣等環節,突出“交流導向、任務驅動、協作實現”,在項目實踐訓練中不斷提升文博文創學生綜合能力。
高校要進一步提升和拓展“工作室制”設計人才模式的內涵和優勢,包括教學內容的文化設計、培養途徑的有效拓寬、校企師資的真實互動和教學資源的協同共建等。特別注重學生從一年級開始,以老帶新、傳承互助,通過工作室師生之間、多個年級學生之間的深入交流與討論,引導學生們進行文博文創設計概念的推導與深化,使學生具有更加準確的審美鑒別能力、創新設計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將學生的“設計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融合一體,進而實現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創業能力”遞進式的提升,提升學生綜合設計創新能力和水平。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需求從單一化向綜合化發展,突出產學研融合,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注入其中、將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注入其中、將其他知識體系中的相關研究注入其中,以理念創新為引領、以現代科技為支撐,通過文博文創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結合,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成果,達到新文科建設要求的復合型、應用型文博設計人才的培養目的。為了更準確地解讀和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創新設計出兼具文化價值、藝術價值與科技感的文博文創產品,文博文創設計人才培養需要通過有序、有機、有效的多層次教學改革和資源融合,構建適應于文博事業發展需求的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形成藝工兼備、產教對接、講訓一體、學用相融的文博文創人才培養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