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可

書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研究
作者:郭鵬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定價:78.00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5G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影響。信息技術賦能傳媒實踐,有效推動了單向傳播的電子媒介向雙效傳播的數字媒體方向轉化。數字媒介不僅有助于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模式以及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更加有助于改變傳統的教學組織樣態,實現“人人想學即可學”的理想狀態。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實現思政教育的網絡化、媒介化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由郭鵬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研究》一書,從互聯網技術對思政教育傳播的影響、思政教育網絡傳播的基本模式以及增強思政教育網絡傳播的效果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
演進歸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的發展態勢。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思政教育網絡傳播已成為開展政治理念、政治價值傳輸與引導的重要途徑。本書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學的內容進行了詳細論述。當然,要想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思政教育的傳播,就應當對互聯網技術的演進階段進行清晰的概括。互聯網技術經歷了三代的演進,Web1.0是以聚合和搜索為核心的網絡空間,通過搜索引擎就可以實現信息被更快更廣更好地共享。在該階段,網絡信息用戶的傳播主要以單向傳播為主,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傳播尚未實現。面對該問題,互聯網信息技術Web2.0應運而生。Web2.0實現了互聯網信息之間的多維度互動,任何用戶都可以利用自身的設備,在任何地點隨時發布相關信息,表達自身觀點,從而實現信息的多向互動。在該階段,互聯網信息傳播更加廣泛,也使得傳播主體更加“親民化”。在Web3.0階段,互聯網技術逐步向智能化和高端化發展,機器和物聯網之間的融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們發出的指令,從而實現個體和機器之間的智慧化溝通與交流。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機遇。例如,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親民化”和廣泛化。教育主體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手段和移動終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更加便利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影響維度:互聯網賦能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思政教育網絡傳播帶來很多影響和挑戰。互聯網技術的興起改變了以往傳播的形態,且在范圍、時間、渠道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優勢。新的傳播形式不再受到時間、地理的限制,而且受眾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與溝通。這種新的傳播形式也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傳播形態,并有效提高了思政教育客體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客體積極參與整個思政教育過程,加強了主客體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但是同時也要看到新的傳播形式也容易帶來消極影響。新興的媒體、新興的傳播在改變了以往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和習慣的同時,也導致各種娛樂泛化現象充斥整個網絡,面對這樣的狀況,思政教育主體的網絡話語權往往被削弱。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導致了思政教育傳播的移動化。隨著各種智能終端的出現及其功能的不斷完善,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使用、傳播各種信息,信息共享實現了最大化。特別是當前各種網絡直播平臺火爆,深受年輕群體的喜愛和關注。面對這樣的趨勢,思政教育傳播者主體可以利用網絡直播對重大事件進行詮釋,表達正確的觀點與認知,向學生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融合發展:互聯網時代下思政教育傳播實踐趨勢。面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給思政教育傳播帶來的諸多影響,如何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發展便成為關鍵。本書作者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具有一致性。思政教育傳播是一種以政治要求、政治目的、政治意識而進行的傳播形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教育主體、教育客體以及教育內容三者的有效融合是關鍵。網絡傳播具有傳播的跨空間性、及時共享性等特點,基于多媒體技術的思政教育傳播可以有效促進二者在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等方面的融合。此外,作者還歸納了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要是內向傳播形態和外向傳播形態兩種。內向傳播形態主要是指傳播主體既是受眾,又是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而外向傳播主體則范圍較為廣泛,既包括人際之間的傳播、群體之間的傳播,也包括不同組織之間的傳播。而如何實現不同傳播形態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推動整體傳播效果是關鍵。為此,作者提出在互聯網生態視域下,要加強不同傳播組織結構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從而實現傳播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此外,構建規范化、立體化、長效化的傳播機制,也是促進傳播者和受眾之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的重要方式。
思政教育網絡傳播機制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不同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依托多樣化的傳播媒介,實現信息在不同群體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傳播機制的構成包括傳播者、內容媒介以及受眾群體等環節,不同的群體之間以媒介為基礎進行交流互動。傳播機制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分為過程模式、循環模式以及互動模式,在三種模式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互動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現象,應當應用互動式傳播模式,通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良好交流互動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
現存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形式有待創新。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傳播上也存在諸多問題。本書中,作者以案例形式對以下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例如,傳播的整體意識較為淡薄、傳播的內容與時代發展相脫節、現有的網絡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帶來阻礙,等等。具體而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給人們帶來諸多便捷化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產生了諸多影響,尤其是隨著網絡低俗文化和西方意識形態的“入侵”,人們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容易受到侵蝕和改變,部分人群開始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出現了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思想。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個體自身的發展,更對社會的整體思潮產生了不良影響。同時,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發展,人們對于有關國際政治和局勢變化、動蕩的新聞關注越來越少,對休閑性、娛樂性信息的關注則越來越多。很多大眾娛樂型媒體為了迎合受眾,吸引流量,逐步走向輕松化和娛樂化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功能有所淡化。此外,互聯網的發展和媒介的豐富,給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帶來了更多的選擇,例如微博、微信、短視頻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傳播的途徑。但是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傳播在內容和形式上依舊沿襲以往的方式,內容形式較為枯燥,注重單方面的信息傳輸,缺乏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流互動,整體上對受眾的吸引力不強。
增效提能:提升思政教育網絡傳播效果。在互聯網背景下,增強思政教育網絡傳播的效果,就要加強思政教育傳播主體的主導能力和規范能力,從而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發展。一方面,作為一名合格的引導者和傳播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對國內外的政治局勢要有清晰的了解,自身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同時,在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上,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話語權,運用各大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從而引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也應當重視教育者自身專業素質和綜合水平的提升。因此,教育傳播者應當不斷提升教育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在此過程中,傳播客體也應當積極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加強自我教育。尤其是處于全新的網絡環境背景下,教育客體的主導化趨勢也在逐步加強,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素養水平相對以往有了較大水平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接受教育主體的引導,同時也應當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和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加強自我教育,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養。
傳播規制:整合思政教育內容,優化傳播機制。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促進思政教育內容、傳播機制規范化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面對該問題,作者提出,要不斷加強官方媒體的正面宣傳、引導能力,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的宣傳過程中,從而一起致力于思政教育的規范化發展。各大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課程建設中,也應該積極出臺相關網絡信息建設制度,來對現有的校園網絡環境進行凈化,從而最大化地保障廣大學生的網絡學習環境“風清氣正”。近年來,網絡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面對思政教育網絡傳播實踐的發展需求,我國也應當積極出臺相關法律制度,嚴厲打擊各種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為思政教育網絡化傳播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而面對傳播內容較為枯燥,主客體交流互動不足等問題,作者在書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作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可以通過與新聞網、法制網以及娛樂網進行合作,以及與經濟、科技、文化等相關網站進行聯合,都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比如,在娛樂網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與電視劇、電影等形式進行結合,讓人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給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散布在網絡上的謠言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恐慌,如何對現有的網絡輿情進行及時地監控和化解則是關鍵。同時,提升網絡安全,加強對現有網絡環境進行整治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在未來,要想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更需要加強網民網絡素養和媒介教育發展。作者在書中對該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認為可以探索“網絡素養教育+其他學科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具體可以從高校的現有教育模式出發,對現有的教育模式進行創新,運用多種媒介教育工具,實現網絡教育、媒介教育、專業課程教育三者的融合,從而實現網絡素養和媒介教育的突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