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曉瑩
學生在“互聯網+”情境中會主動感悟、主動體會、融入其中,建構語言詞匯和語言結構,對文章進行梳理,實現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會積極內化知識,在思考中理解語言的表面含義和深層思想,實現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整合網絡資源,創新教學形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來建構知識框架,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互聯網+”會改變單一枯燥的授課模式,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促進學生在品味和鑒賞中產生語文學習興趣,落實核心素養。
一、利用“互聯網+”做好課前準備
1. 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借助“互聯網+”學生會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了解更多的語言知識。“互聯網+”是一個無窮的知識寶庫,學生在這里可以自由遨游,選擇他們需要的知識,開闊視野,提高對知識的認識。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的方式尋找相關知識,積累常識,形成自己的認識。例如在學習《祝福》時,通過“互聯網+”的幫助,學生會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知識,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礎。教材中對作者的介紹很少,但是通過“互聯網+”的幫助,學生會瞬間從多方面了解作者,明確作者的出生、學業、生活以及作品等。有了網絡信息的幫助,學生也會了解魯迅生活的社會環境,了解魯鎮這個典型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性印象。網絡資源形象直觀,會給學生帶來深刻印象,給學生真實的感受,這種真實效果比教師的說教效果要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會了解到當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人際關系,并形成自己的整體印象,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色調,探究人物的命運。豐富的背景知識會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帶著一定的知識融入到課堂探究中,主動思考,積極分析,在探究中開闊視野。這些資源都是學生通過網絡可以自己得到的,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站到作者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在閱讀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2. 提供課前學習素材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為了使學生在語文探究中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形成直觀性體驗。學生在體驗中會深化認識,活躍思維,了解重難點,為課堂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幫助為學生提供微課視頻,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發現學習上的困惑和問題,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學生通過微課的幫助會了解課堂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有利于學生養成獨立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在微課中為學生展示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文章中的通假字和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會讓學生明確文中的學習重點。在探究中,學生也會明確作者心情的變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寫作情感,實現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微課的指導下,學生也會感受到赤壁的美景,體會到作者如何將抒情、寫景和說理融合起來,揮灑自如,游刃有余。微課的幫助也會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寫作線索以及蘇軾的人生態度,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課堂學習要點,提高課堂效率。學生通過學習素材的幫助會提高學習主動性,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來主動加工知識,通過主動歸納和積累總結的方式來深化認識。學生在探究中遇到不會的難點和困惑點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幫助直接搜索,快速而準確地解決問題,就像是身邊有一個教師一樣。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運用互聯網,并且從互聯網上尋找有效的學習信息和資源,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通過積極地加工會掌握學習方法,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為學生自主探究所學內容奠定基礎,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互聯網+”組織教學過程
1. 構建師生互動模式
教師利用“互聯網+”構建一種師生互動模式是新時代教學模式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促進師生互動和交流的一種手段。通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改變了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明確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客觀性認識。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主人公心情郁悶時在月光下體會到了荷塘月色的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文中所描寫的景物有哪些?”“文中內容直接與題目相照應的段落有哪些?”“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探究中,教師用問題牽引學生,會活躍學生思維,激活學生情感,促進學生主動交流和溝通。教師可以把問題通過軟件呈現,并為學生提供A,B,C,D選項,鼓勵學生利用系統,對手中的遙控器進行操作,選擇正確選項。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答案會快速地反饋給教師,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答題狀況。通過師生問答,學生會快速地把答案和自己的理解告訴教師,教師會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和理解進行針對性指導,形成有效課堂互動,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通過師生課堂上的互動,學生會與教師積極互動,拉近師生距離,形成活躍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提高認識,深化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軟件中的“隨機選人”“限時答題”等功能鍵,為學生營造趣味性氛圍,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思考,思維高度集中,通過主動加工語言知識的方式來內化知識,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形成深刻性認識。歡快的課堂氛圍會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促進學生關注課堂,體驗學習過程,在網絡環境中快樂地獲得知識。
2. 創設豐富學習情境
生動的情境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帶領學生融入到課堂探究中,主動思考,積極分析,給學生帶來直觀的印象和體驗。學生主動觀看會形成直觀的印象和客觀性的認識,突破了教師口頭講解和說教的限制,會開闊學生的視野,給學生帶來直觀性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包身工》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來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形成客觀性的認識。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幫助為學生尋找包身工生活的圖片,并制作成課件,把文章中表達包身工生活的語言通過課件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課堂上教師詢問學生包身工的住房是什么樣的?他們的生活安排是什么樣的?吃、穿、住、行等條件是什么樣?學生會在教師任務的要求下主動閱讀,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回答中,學生會看到他們的住房“七尺闊,十二尺深,在不到十個平方的房間里,住著十六七個人,平均居住面積是0.6平方”。有了這樣的認識后,教師為學生提供課件,利用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給學生展示課文中的內容,會給學生留下直觀的印象。在探究包身工的吃時,學生會說到“早晚吃粥,中午干飯。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一樣。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豬食。”當聽到這樣的語言后,教師利用課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粥以及他們吃的東西的圖片,會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形成客觀性認識。
三、利用“互聯網+”安排課后工作
1. 做好課后復習鞏固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就是“現場直播”,學生沒有機會去再現課堂內容,只能利用課堂時間盡可能地多吸收知識。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把課堂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提前制作成“微課”小視頻,課堂上通過播放視頻或者是直接講解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知識。課下可以把這些微課視頻發布到班級學習平臺上,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下載學習。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再現課堂情境,喚醒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更好地復習和鞏固知識。教師還可以制作一個網絡題庫,把學習過的很多語言知識都輸入到這個題庫中。例如利用“精準教學”進行題庫的制作,并且組卷,鼓勵利用電腦或者是其他信息技術的幫助來答題,促進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智能化的復習鞏固,學生會快速地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課后復習中會更加主動,通過體驗和探究的方式獲得知識。通過重復練習和不斷鞏固的方式來強化認識,實現學生在復習中溫故而知新,提高學習能力。
2. 拓展課堂教學空間
學生學習語言知識主要是在教室中,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課堂教學已經突破了時空限制。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來拓展課堂教學空間,使學生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在“互聯網+”環境下有許多交流工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組建班級交流群,在學習過程中把存在的問題發到班級群,通過共同交流和溝通的方式來完善學生的認識,增加學生的見識,促進學生在交流中深化對語言知識的認識。例如在進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時,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探究,在閱讀中仔細思考,認真品味,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認知,理解關鍵信息。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交流書中的經典片段,如“抄檢大觀園”“香菱學詩”“訴肺腑”“寶玉挨打”等,在交流中深化對知識的認識,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探究“寶玉挨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寶玉挨打是怎樣引起的?”“賈政的憂慮是什么?”“寶玉的不悔改是為什么?”在“互聯網+”空間中,學生會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相互啟發和相互引導的方式來共同交流。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中,學生會認識到寶玉因為內丫鬟金釧跳井而悲傷,正在徘徊懊惱精神錯亂時,正好碰到了賈政,這樣賈政很生氣。再加上寶玉沒有和賈雨村好好應酬,他的火氣更大了,多種原因交織起來成為寶玉挨打的原因。師生通過“互聯網+”平臺上的交流、互動,有問題及時提出溝通,學生會在主動參與中更加主動,有利于學生參與到對語言知識的加工和探究中,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形成對知識的客觀性理解,主動建構知識框架,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實現學生語言素養的提高。
總之,“互聯網+”背景下學生不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究知識。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幫助獲得更多學習資源,在主動探究中感受語言學習的快樂,體會語言的魅力,融入到情境中,提高學生的審美和思想認識。學生在體驗中會增強語言感知能力,梳理文章結構和框架,探究文章寫作思路,從深層次上理解作者的內心和情感態度。學生通過“互聯網+”來探究語文知識會思維活躍,更好地理解文化底蘊,在主動探究中落實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