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科敏

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要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信息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因此如何建構有效線上教學方式、整合優質的信息課程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是每一教師都要認真思考的課題。本文著重探討在當今“雙減”政策下,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校內教學質量。
一、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前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指在課堂學習情境中對影響教學的學習者內在特征與外在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目的在于尋找學習情境中學習者內在特征與外在要素的最佳聯結處,以促進有效學習。學情分析不僅可以分析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還可以分析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可以實現快速、準確地分析學情,讓教師在課前做到心中有數,課中能針對學生的薄弱點、易錯點、難點進行有效教學,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生地理知識學情分析
教師在新課講授前可以運用在線問卷工具設計調查問卷,為了后臺可以迅速收集統計學生的答題數據,可以設置選擇題、對錯題等客觀題形式,在線調查出的數據結果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在課前或者課堂教學中展示,也可以不展示調查數據,但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在課堂中解決調查中反饋的學生問題。
學生通過進行在線學情題目測試的作用之一是可以在上新課前先認識自己認知上的誤區,引發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對于提高學習效果也是很有幫助的。例如人教版七上地理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可以設置如下對錯題:①太陽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地軸轉;②地球自轉方向自東向西;③太陽每天東升西落說明地球靜止,太陽在動;④我國不可能同時存在有的地方黎明,有的黑夜;⑤南、北半球季節是一樣的;⑥地球上存在有的地方一年都是夏季等題目。當學生通過在線學情測試中發現地球是運動的,南、北半球季節是不同的等知識和原來認知存在很大的沖突,就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本節課學生聽課注意力,可謂課堂就成功了一半。
學生通過進行在線學情題目測試的作用之二是讓學生快速地鞏固先前學過的知識,便于這節新課推進開展,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有記憶偏差的舊知識進行適當復習鞏固,做到溫顧而知新。例如人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西北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可以設置如下對錯題:①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地理要素;②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最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分別是冬冷和暖濕;③南方地區、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分別是玉米和小麥;④決定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農作物不同主要的地理因素是河流。學生通過以上在線測試題可以快速復習關于自然地理特征要素,主要的自然特征以及與農業的關系。
2. 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生地理學習情感學情分析
學習情感是人的主觀感受,主要包括對學習內容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情感體驗,相對于地理知識較不容易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分析。但適當地應用信息技術還是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習的熱情。例如人教版七上地理序言部分《與同學談地理》,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置如下選擇題:①為什么學地理,A考好的分數,上好的高中;B為了更好的旅游;C.課程設置一定要學的;D.覺得地理這一學科有意思。②以下哪些問題屬于地理問題:A.一天中最高氣溫為什么在午后2點,不是在正午12點;B.央視春晚為什么每年都是晚上8點開播;C.為什么“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D.大雁為什么秋冬季要往南飛?通過以上題目在線測試,可以快速掌握學生對地理學科初認識以及初動機,在課堂中再加以引導學生認識地理學科,熱愛地理學科,從中增強學習地理動機。
二、應用信息技術輔助課中教學
課中,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工具,運用課堂活動、隨機點名、實時反饋等方法及工具快速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在有限的時間里針對學生的掌握情況對課堂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靈活調整。
1.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形象的教學情景
初中生由于生活經驗的欠缺,對一些內容難以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內容,有強大展示功能的信息技術就起到很大的幫助。針對學生認識不全面的知識、生活中難以體驗到的感受,教師可以課前收集教學資料,對圖片、視頻等媒介進行信息技術處理,在課堂中播放相關形象的媒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現實中缺乏的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例如七上人教版教材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第四節《人類聚居地—聚落》課標要求能夠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如果任教班級學生大多生活在城市或者鄉村,對于城市或者鄉村景觀認識就欠缺生活經驗,那對于如何比較差別,學生就難以有抓手來思考。本節課課堂導入可以利用本地區城區與較典型鄉村景觀形象的對比視頻,一方面有利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能直觀地思考鄉村與城市景觀差別,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初中地理有的內容很抽象,教師有必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知識利用信息技術化為形象、直觀,幫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突破教學難點。例如七上人教版教材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這節課中有個知識難點如何把立體的山脈通過等高線表達在平面的紙上,課堂中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山體flash模型轉繪等高線地形圖,讓知識更直觀、形象。教師可以通過在山體flash模型上展示等高線,擺動山體電子模型,視角從山頂看下去,把山體隱去,就可以看到一幅等高線地形圖,通過展示,學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立體山脈如何表達在平面地圖的過程。
2. 利用信息技術增添新奇的課堂感受
信息技術具有生動、直觀、快速、海量的特點,并可以有效整合多方資源,利用色彩、動畫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受,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認識所學內容,深度學習地理內容,感受新奇的地理課堂體驗,調動起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中可以設置游戲式知識PK競賽,設置兩兩同學PK,PK完馬上得出成績,教師及時點評錯誤題目。例如七上地理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氣候概念,就可以設置知識游戲PK,選擇找出氣候的詞匯,找對系統自動加分,找錯扣分,可以設置詞匯“秋高氣爽”“四季如春”“山寒水冷”“烈日炎炎”“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等。
思維導圖是把概念置于框圖中,并用樹形或直線線段把概念圖連接起來表達概念之間的關系,通過建構知識思維導圖就可以建構完整的知識網絡。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從被動機械地記憶變成主動學習。但在課堂中讓學生畫思維導圖是很耗時間的,在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建構思維導圖就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例如人教版地理教材第八章第一節第一課時 《西北地區自然特征》做知識總結,可利用白板讓學生拉文本框圖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教師可以用白板提前設置好文本框的路徑,設置兩兩同學進行PK賽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梢栽O計以下幾個文本框:①植被(荒漠、草原為主);②地形(周圍山脈環繞);③海洋氣流難以到達;④氣候(氣候干旱);⑤河流(河流少,多內流河);⑥海陸位置(深居內陸,離海洋遠)。知識點總結思維導圖預先路徑可設置如下。
3. 利用信息技術開拓學生的知識面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除了教材內容外,教師也要時刻關注新聞資訊等與地理知識有關的元素,不斷幫助學生獲取教材以外的知識,拓展學生思維。其中最為便捷的就是通過網絡尋找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學習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可以利用東北老人為什么冬天到海南度假的新聞素材;學習多變的天氣,可以利用各種天氣軟件查找一天的天氣變化等。
三、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的行為方式。課件設計要實現讓學生自主學習,有三個小技巧可以應用:首先課件內容導航要簡要、明晰,在每個界面插入音頻,讓學生明確學習順序、學習指令,為學生能自主學習創造可能性;其次為了避免學習疲勞,可以設計互動游戲,活動有趣味分類、趣味選擇、分組競爭等;第三個設計技巧可以根據課型設計特色活動,比如《聚落》這節課可以設計構圖游戲,如設計古色古香的民居,通過拖圖技巧來實現,通過這個游戲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在新時期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重視智慧課堂同常規教學的融合,可以在學情分析、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嘗試應用,根據具體章節內容和學生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建構多角度、多層面的信息技術應用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真正實現初中地理教學“減負”。
*本文系2021年泉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智慧學習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研究》(項目編號:QZDJKT2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