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芳
考試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環節。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以及育人目標的調整,逐漸對教育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語文考試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所以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如何使學生將日常獲得的知識應用于考試中。毋庸置疑,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得心應手地應用所學知識,有賴于日常教學活動中的針對性訓練。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準確把握語文考試的基本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并據此設計恰當的教學策略。這樣能夠逐步優化教學活動,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一、考試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原則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小學語文考試中,需要在考試視角下,遵循恰當的原則組織教學活動。從整體來看,這些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第一,系統性。不難理解,學生考試能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為了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考試中,同樣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必然要遵循系統性原則,合理規劃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而保障教學目標的有序落實。
第二,主體性。無論在任何目標的引領下開展教學活動,其根本目的都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與提升。所以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考試能力,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充分關注學生的實際特點,并從學生的現狀出發設計教學策略。
第三,開放性。從學科特點來看,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到的內容十分豐富,所以在考試中應用到的語文知識也是多樣化的。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要遵循開放性原則,以此來引導學生擴充知識積累。同時,在開放性原則指導下,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
第四,趣味性。良好的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遵循趣味性原則,設計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學習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更有利于推動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考試能力。
第五,啟發性。從認知特點來看,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從整體來看仍然是比較薄弱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難以完全自主完成各項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遵循啟發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從而逐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轉化。
二、考試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尊重學生主體,啟發自主思考
考試能力本質上就是一種獨立性的運用課堂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通常是在日常的課堂學習中獲得的。需要指出的是,對課堂知識的應用能力不是教師傳授而來,而是需要學生自主建構。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文考試對學生的要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活動,以此來幫助學生將課內知識與能力應用于考試中。同時,教師還要利用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有的放矢,從而幫助學生取得高質量的學習效果。
如:“閱讀”是小學語文考試中的重要內容,這類題型考查的重點之一就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基于這一要求,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空間,以此來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結合文本內容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指導。比如教學《桂花雨》時,為了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閱讀。同時,我結合本文內容設計了以下問題:(1)桂花是秋天成熟的,為什么作者卻說整個村莊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2)“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浸”字的使用有怎樣的巧妙之處?(3)對“我”而言,為什么搖桂花是一件大事呢?(4)從什么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桂花的喜愛?(5)明明都是桂花,為什么母親卻認為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比這里的桂花香呢?學生結合問題對文本內容進行了思考與探究,并嘗試利用考試的格式回答了問題。同時,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與其他人進行了交流討論。通過這一過程,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拓展了學生的思路。
(二)豐富課堂活動,加深學習感悟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考查角度越來越多樣。受此影響,小學語文考試題目的類型也更加多元。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也應根據考試要求以及考試內容的變化,設計更加豐富的課堂活動。一方面,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可以從多個角度推動學生課內所學知識向考試能力的轉化;另一方面,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能夠營造一種更加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使學生在一種寓教于樂的環境中逐步提升學習質量。
如:“口語交際”是當前小學語文考試中的題型之一,這類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在規定情境下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使用的語言要具體,避免講空話和套話,并且要注意事件的邏輯關系。為了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僅僅依靠抽象的思考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經常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所以教師要將口語交際視為一種重要的課堂活動。比如教學《安慰》這次口語交際活動時,本次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安慰需要幫助的人,而安慰也是日常學習中的情感活動之一。我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然后設置了一些具體的情境,比如考試之前很緊張、和朋友吵架了等,每個小組需要選擇一個具體的情境,并在組內分配遇到困難的人和安慰的人。通過本次活動,學生學習了傾聽的方法以及如何分析悲傷、委屈、憤怒等各種情緒,并且鍛煉了學生安慰他人的技巧。由此可見,只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實際的語言表達,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口語交際類問題的考試能力。
(三)拓寬學習范圍,注重日常積累
正如前文所述,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考試中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考試中,很多題型都考查學生的日常積累。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材的知識容量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為了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的學習,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這對于學生考試能力的提高無疑具有推動作用。
如:“字詞”是當前小學語文考試中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對字詞的積累作出了一定的規定。同時,字詞知識是比較零散的。因此,除了課內學習之外,還需要在拓展性學習中進行字詞的梳理與積累。通常來講,為了使學生將字詞準確地應用于考試中,我會采用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的字詞學習活動。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將識字寓于閱讀活動中。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我會結合課內文本推薦一些相關的童話、神話、英雄故事等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并讓學生在閱讀中查閱遇到的生字生詞。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彌補孤立識字的缺陷,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字詞的涵義。另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利用集中識字的方法對遇到的字詞進行梳理。這種識字方法有多種具體的方式,比如反義詞歸類、近義詞歸類、同音字歸類、形聲字歸類等。利用這些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對比中進行整理,從而準確認識字詞的字音與字形。總之,只有利用恰當的方式使學生準確把握字詞知識,才能合理地將其應用于考試中。
(四)指導考試技巧,提升答題效率
為了使學生將課內所學知識應用于考試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考試技巧,使學生學習怎樣處理考試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答題效率,從而促進所學知識向考試能力的轉化。
比如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考試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閱讀理解中的主要題型是十分豐富的。如:歸納段意或主要內容。回答這類問題時要明確文本的體裁:(1)記敘文:內容歸納的基本格式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2)說明文:內容歸納的基本格式為:說明+說明對象+說明內容;(3)議論文:內容歸納的基本格式為:描述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說明了怎樣的論點。再如:理解句子含義同樣是閱讀理解中的重要題型。在回答這類問題時,學生要著眼于兩個角度,一是“明義”,可以對文中的話稍加整理進行闡述;二是“暗義”,學生需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思考文中某些重要事件中傳遞出的思想,并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
(五)完善教學評價,實現提質增效
評價是完整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不但是判斷學生學習情況的依據,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的必要途徑。因此,在考試能力的培養中,教師應進一步完善評價方式,以此來發揮出評價環節的積極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首先,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每次完成考試活動后,教師除了要判斷和點評學生之外,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讓學生思考自己在考試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原因,總結自己在日常知識積累中的薄弱之處。其次,要注意評價內容的全面。當前小學語文考試對學生的考查更加全面,所以除了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以及應用能力之外,還要通過考試判斷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表現。最后,要注意評價過程的動態。教師要記錄學生在每次考試中的表現,并將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從而及時掌握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綜上,引導學生將課內知識應用于考試中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為了落實這一任務,需要在日常教學中采用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小學語文考試要求出發對教學活動作出適當的調整,從而逐步優化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