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君

初中階段與小學階段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做好小初銜接,有利于幫助學生順利過渡,更快、更好地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重視并強化學段銜接的內容相一致。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周慧在《九年一貫制課程銜接研究與實踐》中指出:“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是課程銜接的內在機制。”所以,在中小銜接階段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滲透操作性強且適用范圍廣的學法指導,這不僅能快速讓學生感受初中與小學階段的不同,了解初中階段學習的特點,還有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自主自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名著整本書閱讀為基,選取閱讀材料
整本書閱讀是《新課標》中“拓展性學習任務群”的主要內容之一,它的不斷積累,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和整體認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小銜接階段的閱讀指導中,閱讀材料的選取是十分重要的,它既不能是小學內容的簡單重復,更不應是初中內容的簡單提前。其實,典范的、有代表性的名著便是閱讀教學材料的上乘之選。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收錄了他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分別是:《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范愛農》。這些篇目的篇幅較為適中,整本書的文字量對小升初學生來說,可接受度也較大。
由于在小學階段已學過魯迅的作品,所以,學生對魯迅相對較為熟悉,以魯迅的散文作品作為銜接階段的閱讀材料,能與小學知識關聯,讓學生有熟悉感,以便引導學生較快進入狀態(tài);另外,《朝花夕拾》作為部編版教材中初中階段第一本必讀名著,其難度相對較低,可讀性總體也較強,但相對于小學的內容又有所拔高,符合小升初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要求。
從實際操作層面上看,由于《朝花夕拾》是獨篇散文的合集,篇目較多,所以,在課堂具體的閱讀教學指導中,可以根據閱讀指導的具體需求,選擇適當的篇目進行教學,如景物描寫可選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人物描寫則可選擇《藤野先生》等。而在作業(yè)方面,可以選擇與當堂課教學內容有關的閱讀內容,可以是魯迅的作品,也可以是其他作家的作品,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和比較閱讀,進而鞏固所學方法和內容。
所以,無論是從篇幅的適切性,還是從難度把控的角度,更從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上看,以《朝花夕拾》作為中小銜接階段閱讀指導的主要閱讀材料,是比較適宜的。
二、以學習任務群為扶手,開展閱讀指導
《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情境性、實踐型、綜合性。”可見,語文學習任務群應以學習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充分整合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情境和學習資源,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當然,“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所以,在中小銜接階段的閱讀指導中,在以《朝花夕拾》為情境和載體的基礎上,圍繞閱讀指導這一主題,結合語文基礎知識傳授、閱讀方法指導和多樣評價方式三個層面內容,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
(一)任務一:閱讀前,落實語文基礎知識
在正式引導學生對《朝花夕拾》進行整本書閱讀之前,應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進行相關文學常識的梳理,約一課時,內容包括魯迅相關知識、各篇目具體寫作時間、寫作背景、書中相關人物介紹等,這樣有利于更好地讓學生對《朝花夕拾》有一個全局性的認識,讓后續(xù)的閱讀更加順暢。
在課堂的引導后,可以讓學生以讀書卡片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對這些文學常識內容進行整理,以便于更好地鞏固和掌握。當然,為了小升初學生更好地認識讀書卡片或思維導圖,更快且更好地落實任務,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提供優(yōu)秀的讀書卡片或思維導圖范例進行參考或學習。
在以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后,可以借助班級或年級的平臺,對學生的讀書卡片或思維導圖進行展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和閱讀的自主性。
(二)任務二:閱讀中,落實方法指導
《新課標》指出,在第四學段中,“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如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所以,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的閱讀方法是中小銜接階段學生應該了解和掌握的,是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應該落實的方法指導,從而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1. 選取經典段落,落實精讀指導
精讀,即精細深入地閱讀,要對文章從內容、語言到寫法等比較全面地進行把握,從而習得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點方法。
在落實精讀的過程中,《新課標》規(guī)定第四學段學生亦需“能從多角度揣摩、品味經典作品中的重要詞句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通過圈點、批注等多種方法呈現對作品語言、形象、情感、主題的理解。”所以,在具體操作上,精讀可以與圈點、批注等多種方法進行結合。
《朝花夕拾》的篇目均可進行精讀指導。不過,精讀指導并非指向全篇,而是需要任課教師對每篇文章的內容先行進行閱讀和篩選,選取最適合精讀的某個段落或某幾個段落,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注、討論法、朗讀法等方法進行精讀訓練。當然,針對不同的篇目可以有不同的精讀主題,如景物描寫、人物描寫、比較閱讀等。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可選取經典的第二段為主要內容進行精讀,以“景物描寫”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圈點、批注,甚至仿寫等,而對于一些精彩的段落,甚至可以引導學生以朗讀形式感受文字之美和內容之美。不過,在第一次進行精讀時,需對精讀概念及圈點、批注等方法進行講解甚至展示優(yōu)秀學生作品,以較好地進行規(guī)范,提高閱讀指導質量。
2. 立足整篇文章,落實略讀、瀏覽指導
略讀,指以盡可能快的速度進行閱讀,并迅速獲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期間,可跳過某個部分或某些部分不讀,亦可根據文章的難易程度和閱讀目的,靈活地調整閱讀速度;瀏覽,則是根據一定的目的或某種需要,舍棄一部分不讀,快速篩選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在中小銜接閱讀指導課中,應以精讀為主,略讀、瀏覽為輔,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朝花夕拾》的篇目亦可以進行略讀和瀏覽的指導。首先,引導學生進行略讀,即讓學生快速閱讀并概括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隨后,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回歸文本,進行瀏覽,篩選所需要信息。當然,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提前做好問題設置。而在第一次進行略讀和瀏覽指導時,應對其概念及其與精讀的區(qū)別進行講解,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三者間的不同。
以《藤野先生》為例,該文約3200字,以第四學段要求為參考,即“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并適當放低要求,可讓學生用6-8分鐘的時間進行快速閱讀,并概括本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隨后,可設置如“請找出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關于藤野先生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根據題目快速篩選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亦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圈點等方法,快速圈劃重點,提高閱讀效率。
當然,在不同篇目、不同的課時之間,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在抽查方面可采用抽號數答、搶答、小組答等形式,讓課堂節(jié)奏有所變化,帶動學生,亦可增加趣味性。
總之,在中小銜接閱讀指導課中,無論是精讀還是略讀和瀏覽,都應該盡力營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空,增加“扶”的成分,增加“讀”的分量,增加學生自主自學的機會。
(三)任務三:閱讀后,以多元評價方式促閱讀
“能與他人分享自己獲得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借鑒他人的經驗調整自己的表達,能根據需要,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是《新課標》對第四學段的要求。所以,在中小銜接閱讀指導過程中,亦應重視學生在閱讀后的閱讀感悟或其他成果,并引導學生學會表達和分享。
以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為例,該校設置一周2節(jié)閱讀銜接課,為期兩個月,即共16節(jié)課。其具體教學進度可如下表進行安排:
在這個進度安排中,“作品文學常識梳理”、《朝花夕拾》里的每篇散文、“機動課”各安排了一個課時,而學生閱讀成果展示課則有4個課時。可見,學生閱讀成果展示課的比重是比較大的,足見其重要性。
學生閱讀成果展示課,分中期、后期兩個階段,是供學生分享閱讀成果的,是多元評價方式的重要體現。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成果展示課的形式可以多樣,如書面式的讀后感/讀書筆記、口頭式的閱讀感悟分享、劇場式的情景再現、我來配插圖(需說明理由)、我來找不同(對比閱讀)等。這些形式需提前告知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選取,如有可能,可以向學生提供相關范例。當然,如果學生自行提出更好的展示形式,則應鼓勵并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以個人為單位,亦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從指定篇目中自行選取內容進行展示。
總之,多元的評價方式,側重過程性評價,又可進一步促進學生閱讀,有利于讓“讀”“寫”“說”結合,有利于引導學生從淺閱讀到深閱讀,有所感悟,有所生成,進而發(fā)展獨立的思維,提高閱讀水平。
閱讀指導是中小銜接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小銜接階段的重要任務。在閱讀指導的過程中,閱讀材料的選取和具體的閱讀方法指導是至關重要的,關乎課程教學質量。
在閱讀材料的選取上,《朝花夕拾》無論是從篇幅的適切性和難度上看,還是從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上,都可以作為中小銜接閱讀指導課的閱讀材料,而且,它的選取還可以體現與初中名著整本書閱讀理念相結合。
而在具體的閱讀指導中,則可以以學習任務群為扶手,關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階段,并與之結合,設置閱讀學習任務——閱讀前,關注語文基礎知識落實,幫助學生進行相關文學常識的梳理,以便對《朝花夕拾》整本書有一個全局性的認識,讓后續(xù)的閱讀更加順暢;閱讀中,則結合圈點、批注等形式進行精讀、略讀、瀏覽等方法的指導,努力營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空,增加“扶”的成分,增加“讀”的分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自學;閱讀后,則由教師提供平臺,讓學生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閱讀成果展示,讓“讀”“寫”“說”結合,引導學生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發(fā)展獨立的思維。
總之,在中小銜接閱讀指導課中,應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初中閱讀與小學閱讀的不同點,“會讀”“會表達”“會分享”,進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自主自學,從而順利且較快地向初中過渡。
*此文系廈門市2020年度第五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題“文化傳承下中小學古詩文銜接課程開發(fā)研究”(編號:Z5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