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菁銘 張熊玲
摘 要:本文以分形原理為視角,科學分析“蝴蝶效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原理,即歸納總結教師形象、教學載體、個體事件三方面可能引發的結果,并對每個方面的初始條件及數個關鍵分形進行梳理,分別施加影響和控制,使原本非線性的變化方式漸漸收斂,最終引發正向積極的“蝴蝶效應”。這種具備程序性、系統性的應用方法,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蝴蝶效應”;高校思政教育;分形;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11 — 0056 — 05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軍委基層建設會議上明確指出:“探索構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高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個“實效性”,筆者認為是高校學生在接受過教育后,受到了正確的引導,并且引發一系列正向積極的連鎖反應,即思政教育的
“蝴蝶效應”。
一、“蝴蝶效應”的基本內涵及啟示
(一)“蝴蝶效應”的由來
“蝴蝶效應”理論源自氣象學領域,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Lorenz,Edward Norton)提出。1963年,試圖以計算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
確性,然而,他在一次試驗中發現將初始值0.506精確到0.50612,小數點后四位的細小差別,在不加控制任其發展的情況下,最終得到的結果卻千差萬別。這一現象被愛德華·洛倫茲用富有詩意的蝴蝶來比喻,他在演講和論文中稱:“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數月后德州的一場颶風。”[1]這就是“蝴蝶效應”的由來。
(二)“蝴蝶效應”及分形原理的內涵
1963年,愛德華·洛倫茲通過反復的實驗意識到長時期的氣象現象不可能被準確無誤地預報,原因是初始條件的輕微改變,傳播過程的非線性就會發展為數個分形,分形再經過非線性傳播,又會發展為數個新的分形,以此類推,層層疊加,最終導致事物的發展變成了混沌且不可預知。在洛倫茲對“蝴蝶效應”的比喻中,蝴蝶輕拍翅膀是初始條件,引起周圍空氣發生變化、微弱氣流的產生等是一系列連鎖反應中的數個分形,導致數月后德州的一場颶風是最終經過無數分形之后產生的巨大變化。
因此,我們可以將分形定義為經過非線性反應之后產生的新事件、新情況,“蝴蝶效應”可以被定義為初始條件通過非線性的方式傳播引起一系列分形,最終由分形堆疊導致終期結果產生的巨大變化。
(三)辯證地看待“蝴蝶效應”
多數人對“蝴蝶效應”的理解陷入了兩個誤區。第一,由于其非線性的傳播方式,故而認為“蝴蝶效應”是不可捉摸的,甚至陷入了不可知論和相對主義的誤區;第二,由于“蝴蝶效應”造成的結果是巨大且難以控制的,故而相關研究多集中于防范其危害上,甚至有種“談虎色變”的味道。
部分學者對以上兩個誤區進行了批判。物理學博士張天蓉在其《蝴蝶效應之謎:走近分形與混沌》一書中認為,分形是可以被捕捉的,“蝴蝶效應”其實是由無數個分形所構建的“確定性”混沌。數學家本華·曼德勃羅(Benoit B. Mandelbrot)更是認為分形是可以被控制的,在愛德華·洛倫茲提出“蝴蝶效應”后,就提出將分形原理運用于各學科之中,以解決各門學科的系統性、應用性難題。
筆者認為,我們需要用辯證眼光看待“蝴蝶效應”,不僅要意識到逆向“蝴蝶效應”可能產生的巨大危害,及時發現問題進行防微杜漸,更要利用正向積極的“蝴蝶效應”來擴大成效,在高校思政領域中,應用分形原理誘導正向積極的“蝴蝶效應”產生,即從控制高校思政教育的初始條件入手,有計劃地選擇和影響形成過程地數個“關鍵”分形,促使每個分形最大程度地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發展,使原本非線性的傳播方式漸漸收斂趨于線性,最終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獲得“蝴蝶效應”分形之美。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蝴蝶效應”
(一)教師形象可能引發“蝴蝶效應”
“教師形象是由人們對于教師作為教育者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期待與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實踐構合而成的。”[2]不是單純的課堂形象,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在聯系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印象。教師形象主要包括:第一,外在形象。指一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形成的直觀印象。第二,知識形象。指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人產生的某種心理印象,是內在知識與語言表達的統一。第三,道德形象。指思想品德、思想意識、道德行為方面給人留下的某種心理印象,是內在道德與外在行為的統一。高校思政教師的道德品質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不良的道德形象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消極的“蝴蝶效應”,具體表現為:不良的道德行為——個別學生的模仿——群體的模仿——群體中道德氛圍的變質——失敗的思政教育,反之亦然。
(二)網絡媒體使用可能引發“蝴蝶效應”
隨著科技的進步,類似微信、QQ、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已被當前大學生廣泛使用。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3],在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3.7%,超過了2.4億,其中大學生更是將近100%。由于網絡屬于匿名空間,“很多大學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網絡媒體中“不負責任”地宣泄著各種情緒,他們不再感到孤立,在網絡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同盟者”[4]。網絡空間中如果出現了不良輿論,經過層層傳遞,最終可能會導致很小的不良輿論像加了“水”般膨脹。
(三)個體事件可能引發的“蝴蝶效應”
高校的個體事件可能通過量的積累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蝴蝶效應”,以江西某學院群體性事件為例:2017年6月25日,該學院的數千名大學生因不滿學校濫收費用,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參與人數多達2000余人,燃燒橫幅、搗毀校車、超市等公共設施,后經市委與學校主要領導在現場作學生的思想工作,滿足其相關要求后,事情才得以平息。這次事件源于學校未退還畢業生預交的200元水電費,本應屬于個體事件,但未引起相關職能部門足夠的重視,畢業生多次找院方解決未果產生不滿情緒,這種情緒慢慢積累后發生變異并迅速擴散,從個別畢業生影響全體畢業生,從全體畢業生影響全體學生,個體事件最終通過量的積累引發了群體性事件。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蝴蝶效應”可能從教師形象、教學載體、個體事件中產生,“蝴蝶效應”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終效果是辯證的,需要我們找到妥善運用該效應的方法和路徑。
三、“蝴蝶效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路徑
(一)提升高校思政教師形象,引發正向積極的“蝴蝶效應”
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教師形象主要由外在形象、知識形象、道德形象三個部分構成,教師形象對思政教育的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外在形象在初期階段的影響最為明顯,它的成功塑造能夠形成良好的初步印象,但這種影響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減弱。知識形象主要影響教育的中期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后,學生對外在形象的關注會漸漸轉移到對課堂和知識的關注上。此時,具備深厚知識功底和優秀專業技能的高校思政教師最容易受到學生的尊敬。道德形象在后期階段的影響最為明顯。在長期的授課以及與學生的交流中,道德形象會慢慢建立并產生比外在形象、知識形象更為深遠的影響。有道德、素質高的教師,會在學生群體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并受到廣泛的尊重,其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對學生一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見圖一)。
對應分形原理。外在形象的塑造是初始條件。在此階段,我們應在儀容儀表及表情、肢體語言等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教師儀容著裝應得體。“當前儀容著裝已經成為一門藝術和文化,它透射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儀容服飾應隨情景而有所變化”[5]。不同的思政課也應更換不同的著裝,如講解中共黨史時著正裝,容易將學生帶入歷史的情境中;哲學與人生課著休閑類服飾,更容易塑造輕松交流的氛圍;新史民宗課可著帶有民族風格的服飾,少數民族學生會增強對教師的認同感。第二,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應得體。面部表情塑造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氛圍和意境,肢體語言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9]。面部表情應注劃分情景,講歷史課時凝重,講解心理課時放松,講解哲學課時自然,講解道德課時深情,要根據講課的內容進行切換,同時注重眼神的交流。
知識形象的塑造作為分形一,在教學的中期發揮主要影響,建立學生對思政知識的興趣和探知欲。古語“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耳濡目染,不學以能”指的就是人與人長時間接觸時,會對彼此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理,教師深厚的知識儲備也會使學生漸漸產生探知欲。如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時,輔以大量歷史知識能夠將理論生動化;講解《哲學與人生》時,多以教師親身經歷為例能夠更大程度引起學生共鳴。為了成功塑造分形一的知識形象,需要教師在平時注重知識和生活素材的積累,并且及時將素材轉化為講解材料。
道德形象的塑造作為分形二,在教學的后期發揮主要影響。第一,不斷自身的道德修養。加強道德修養是漫長的過程,是教師對學習、工作、生活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從量變發展到思想、行動質變的過程。第二,言行一致、言出必踐。教師不做工作一套、生活一套的“兩面人”,不輕易對學生許諾,對學生許諾前應考量自身的兌現能力,對學生許諾后應兌現。第三,當好管理者的角色,如積極在各類學生活動、比賽中擔任評委、嘉賓并精彩點評,這些行動都會給學生留下一種權威印象,從而服從該教師的管理,甚至對教師的道德品行進行學習模仿。
通過在初始條件、兩個分形中所做的工作,學生會逐步產生對教師的好感,對知識的興趣、探知欲,隨之又會引起學生對師德品質的模仿,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對自身“三觀”的正確塑造等連鎖反應,引發正向積極的“蝴蝶效應”(見圖二)。
(二)充分發揮教學載體的作用,引發正向積極的“蝴蝶效應”
“網絡輿論如果處在蝴蝶效應的支配下,大致會經歷顯現期、成長期、演變期、爆發期、降溫期和長尾期等”[6]。應將六個時期作為六個分形,分別在其中做好工作。
分形一:在顯現期引起學生對某一事件的討論。以地震事件為例,在地震發生時,學生會關注地震這個突發事件,教育者應順勢而為地在網絡交流平臺中發布地震中的災難性圖片和此次事件中的傷亡統計等相關內容,引起學生討論。
分形二:在成長期擴大事件對學生的影響。這一時期應充分發動學生干部對事件進行討論,增強事件熱度。
分形三:在演變期引起學生對教師想要傳達教育內容的思考,如在學生廣泛開始廣泛關注地震這一事件時,適時加入解放軍抗震救災不懼艱險、不畏犧牲的圖片;同時,組織管理者對圖片進行評論及相關討論,以產生心靈碰撞。
分形四:在爆發期繼續“推波助瀾”,促進事件及教師想要傳達教育內容的影響最大化。
分形五:在降溫期延長衍生體對學生的影響。在降溫期,學生對事件的關注度開始下降,表現為群內討論和評論的次數大大減少,學生情緒恢復平靜和理智等特征。教師需要在這一時期盡量延長事件及教師想要傳達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影響,促使其形成長期記憶。
分形六:在長尾期適時喚醒潛意識。學生在長尾期對事件幾乎不再關注,教師要適時將之喚醒并加以鞏固,如課堂教學可適當以抗震救災為例;舉辦地震周年紀念活動,將活動照片上傳于群文件、群相冊中,學生即使畢業后翻看圖片,仍然會回憶起當時的心靈感悟,寓思政教育于一生(見圖三)。
(三)從個體影響引發正向積極的“蝴蝶效應”
在“蝴蝶效應”的支配下,個體影響會逐步演變為群體性影響,需要高校思政教師做好關鍵個體選擇、關鍵個體轉化、關鍵個體帶動群體效應三方面的工作。關鍵個體指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能成為實現教育意圖的關鍵因素,銜接教師和學生群體關系的個體學生,一般是指具備良好的外在形象,獨特的氣質及行為方式,在學生中有較高威望的學生。
分形一:主動溝通交流。關鍵個體一般具有獨特的性格、獨立的觀點、與眾不同的行為方式。教師應注意觀察其思維方式,充分了解其興趣愛好,在交流時先以其興趣點打開話題,再以其思維方式進行交流,逐步建立師生情感。
分形二:建立“期待感”。不論關鍵個體有怎樣的特性,只要對他們充滿期待,就會使其受到鼓舞,進而激發出潛在的能力,“他們會變得更加自信,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7]。教育過程中一個眼神、一抹微笑、一個小任務,以及平時交談中肯定的話語,都能使其感到自己被期待著,他們會不斷地上進,像“登門檻”般不斷地努力,一步步地力求喚回更多的支持與期待。
分形三:運用暗示的效果。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高校思政教師應以間接、含蓄的方式對個體進行誘導,使其產生積極的心靈感悟,并不斷轉化自身的思想認識,如運用“吃一塹長一智”和“絆腳石乃是成功的進身之階”兩句話在關鍵個體經歷失敗而備感沮喪之時,會使其感覺到一種心理安慰,覺得失敗并非那么可怕,反而是最終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助力,而重塑信心,奮斗不止。
分形四:充分發揮榜樣的效力。雷鋒和郭明義,他們都是不同時代不同崗位上的英雄,他們因自己的卓越行為而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每個學生都會有一種“英雄情結”,希望在成就這種愿望中獲得社會的認同。關鍵個體比一般學生有更遠大的理想抱負,他的這種情結也會相對更濃厚。大力宣傳榜樣的事跡會使他們形成深刻的內心感悟,從而為追求榜樣般的認同而不斷學習和進步。
分形五: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對關鍵個體的言行進行引導,像“修枝剪葉”般不斷糾正分支和偏差,促使其形成符合教育預期的、規范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關鍵個體的思想行為經過轉化后,能夠成為良好的教育教學輔助,使教育的效果產生廣泛的群體效應。
分形六:樹立關鍵個體的權威性。在群體中,有兩種方式能夠有效達到這種效果。第一,適當授以權力,但教師要能駕馭這種權力,如舉行群體活動時,可讓關鍵個體擔任某些環節管理者和執行者,充當教師角色的“部分”職能;第二,對關鍵個體的優秀行為進行大力宣傳,擴大影響力,如做好人好事時,不吝惜對其夸獎的言辭,樹立群體學習的榜樣。
分形七:建立網絡化的管理模式。以關鍵個體為核心建立數個小團體,以小團體帶動大群體,思政教育的傳導機制由教師——關鍵個體——小團體——大群體幾個環節而形成,教育目的通過影響關鍵個體而逐步實現。最終,使群體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正向積極的道德風氣,在相互促進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見圖四)。
〔參 考 文 獻〕
[1]張波.中國現代服務業地區差異與集聚發展的實證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09:76.
[2]阮成武.教師專業形象的價值取向與現實建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06):21-25.
[3]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67億[OE/BL].(2023-03-06)[2023-03-06]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30306/bf79be4e32b548ee9b63120
ebf4dcc78/c.html
[4]韓立新,霍江河.蝴蝶效應與網絡媒體生成機制[J].當代傳播,2008(06):64-67.
[5]舒浩珍.現代教師形象設計初探[J].教育初探,2006(09):103-105.
[6]韓立新,霍江河.蝴蝶效應與網絡媒體生成機制[J].當代傳播,2008(06):64-67.
[7]胡佳昕,李玫.教師道德形象的塑造[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5(03):147-148.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