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全
“試誤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人類學習過程理論,他認為人類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漸進嘗試錯誤的過程,在學習中與知識無關的錯誤反應逐漸減少,正確的反應逐漸形成,最終,在不斷的出錯和嘗試中知識得以構建。在“冪的乘方”教學中,需要教師重點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為學生數學建模等方面的發展奠定好基礎。教師采取“試誤論”教學思想,能使學生突破自身局限,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加強學情分析,做好教學準備
“冪的乘方”是華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12章中的內容,基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的要求,教師要注重從整體上推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獲得結構化的學習體驗。因此在“冪的乘方”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學情分析,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
在之前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有理數乘方運算的意義、同底數冪的乘法等基礎知識,為學生學習這節課的內容奠定了基礎。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樂于自主展開探究,不喜歡“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因此在這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試誤論”的教育思想,增強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促使學生在試誤、糾錯等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能力上的提升,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基于對學情的認識,將教學目標設置為:
1.數學語言: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歸納等學習活動,總結出“冪的乘方”的運算性質,能夠使用適合的語言符號來表示“冪的乘方”。
2.數學眼光:學生可以使用“冪的乘方”的相關知識靈活運算,并且能夠正確理解每一步運算的意義。
3.數學思維:學生可以經歷完整的“冪的乘方”的探索過程,正確理解冪的意義,在探索中實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掌握探索數學知識的有效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此外,基于對學情的認識,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學生可以正確理解“冪的乘方”的法則,并且靈活使用“冪的乘方”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發展還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教學難點為:學生可以靈活使用“冪的乘方”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試誤論”思想,注重將“試誤論”滲透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引起學生對“冪的乘方”探索過程的思考,幫助學生在犯錯、糾錯中真正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突破學習難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二、創設試誤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興趣則是關鍵所在?!皟绲某朔健鄙婕暗闹R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讓學生以大量運算的方式來獲得結論,則難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應創設試誤情境,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基于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采取如下方式來創設試誤情境。
教師提出問題: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過整數加減乘除的知識,大家回憶一下,如果是兩個整數相乘,那么可以怎樣計算?乘法是什么意思?借助問題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促使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
經過充分的交流、討論,學生獲得了以下認識:乘法實際上就是計算一個數的倍數,4×5就是計算4的5倍是多少,3×0.7就是計算3的0.7倍是多少;乘法實際上也是加法,將相應數量的某個數加在一起得到的結果就是乘法要計算的結果。
經過以上分析,學生對乘法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識。教師繼續提問:有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a3,那么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來分析。學生利用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給出一個計算式子:(a3)3,同時也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式子應該如何計算?
在引起學生質疑之后,教師應給予學生時間思考:剛剛我們回憶了乘法的概念,大家認為應該如何來計算這個式子?
學生思考后,教師應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歸納總結,發現學生存在如下認識:有的學生認為這個式子的計算結果是a9,需要底數不變,指數和對應的數字相乘;有的學生認為最終的結果是3a27;認為需要底數相加,指數相乘,也就是(a+a+a)3×3×3,有的學生得到的結論是a6,認為在這個式子的計算中,應該底數不變,指數3和對應的數字相加,也就是3+3=6,因此結果是a6……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各種想法之后,教師給學生展示正確的結果:a9,并使學生對中間的推導過程產生好奇心,為學生開展深入探究奠定好基礎。
三、借助試誤手段,傳授基礎知識
在學生產生了錯誤之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方式來探索自己錯誤的原因,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試誤手段上的支持,幫助學生展開深入的探索。在“冪的乘方”教學中,學生由于認知有限,在運算方式上會出現較多錯誤的理解,教師應將危機轉化為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探索?;趯W情的了解,教師采取了如下手段引導學生去試誤。
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a3)3結論,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給出了各種可能的運算結果,那么如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呢?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針對此問題,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代替式子中的字母a,看看自己的猜想和真實的結果是否一致。
在學生產生了正確的驗證思路之后,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思考、驗證,讓他們去發現自己的猜想為何會出現錯誤。有的學生認為這個式子的最終結果是a9,從這一猜想出發,學生使用計算器將數字2代入,發現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有的學生認為正確的結果是a6,同樣通過代入數字的方式,證明了這一猜想是錯誤的,卻不能理解為什么這個結果是錯誤的。
通過代入數字的方式,學生認識到正確的結果是a9,同時引出新的問題:在計算(a3)3這個式子時,是不是要保持底數不變,指數相乘?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其中的原理,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試著對這個式子進行變形,嘗試用變形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計算思維。
通過觀察(a3)3這個式子,學生可以結合過去的學習經驗,將這個式子轉化為a3×a3×a3,而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同底數冪的乘法,因此可以對這個式子進行進一步的轉化。首先,計算出a3×a3,可得結果是a (3+3),因此這個式子就可以轉化為a6×a3,繼續運用同底數冪的乘法知識,則可以得到最終的結果是a9,從而讓學生在一步步的推理中得到這個式子的正確結果。
四、開展試誤探究,全面構建內容
在“冪的乘方”教學中,經過上述探究,學生可以認識到如何使用問題拆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還沒有建立起關于“冪的乘方”的完整認識。對此,教師可以采取試誤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全面構建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探索經歷,讓學生說說應當如何計算“冪的乘方”。經過前面的分析,學生認為(a3)3=a9,因此可以得到(an)m=amn,也就是在“冪的乘方”運算過程中,底數保持不變,指數相乘。
對于學生總結的結論,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大家推導出的這一法則是否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部分學生認為這一法則適合所有的情況,有的學生則表示了質疑。如此,引起了學生新一輪的探索,促使學生展開試錯、糾錯。
教師展示式子:(-xy3z2)3。在了解了式子之后,學生嘗試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采取適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采取了驗證“冪的乘方”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將這個式子寫成了(-xy3z2)×(-xy3z2)×(-xy3z2),接著再使用分布的方式解決問題,逐步得到最終的結論。有的學生嘗試直接按照推導出的規則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按照(an)m=amn的思路,將這個式子寫成(-1)3×(x)3×(y3)3×(z2)3,快速解決了問題。
教師選擇部分學生上講臺介紹自己的解題過程及結果,要求講臺下的學生認真傾聽,如發現講臺上的學生在運算中存在錯誤,要提出改進的方式。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探究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an)m=amn這一結論適用于所有“冪的乘方”,促使學生建立全面的認識,學會按照從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來探索數學問題。
五、設計試誤作業,優化學生的課后體驗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能夠幫助學生檢驗學習成果。教師通過對學生認知規律的了解,給學生布置試誤作業,促使學生發現自己在認知上的不足,進而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在“冪的乘方”教學中,學生在解題時容易出現以下問題:一是難以從整體角度使用“冪的乘方”運算規則;二是學生在運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態度不端正、思維不嚴謹等問題。針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教師提供了以下課后訓練。
1.計算式子:(p-q)3×[(q-p)3]2
借助課后作業,能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整體意識,學會從整體上分析“冪的乘方”的運算過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式子可以發現,兩個底數是互為相反數的,因此通過改變兩個底數中的一個底數的符號,就可以將這個問題轉化為同底數冪的運算,進而使用更簡便的方式來解題。
2.假設2n+3m-7=0,那么是否能求出5n×6m的值?
初中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弱,無法較好地將零散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在這個問題中,則需要學生將兩個看似不關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促使學生發現自己在認知框架搭建上的不足,探索使用“冪的乘方”知識靈活解題的有效方法。
在學生完成作業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成果交流展示活動,重點將學生產生的錯誤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討論產生錯誤的原因、糾正錯誤的方法,促使學生在糾錯中掌握解題的方法,提升學生解題的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說出真實想法,利用開放的討論氛圍暴露出學生在認知上的問題。
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增強學生的試誤意識
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不斷解決自己錯誤的樂趣,增強試誤意識。
在“冪的乘方”歸納總結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交流討論,并思考如下問題。
1.在這次教學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在剛開始探索“冪的乘方”知識時,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嗎?為什么會出現錯誤?正確解題的方法是什么?
3.在掌握了“冪的乘方”基本知識之后,在運用知識解題時,你是否出現了錯誤?為什么還會出現錯誤?現在你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認知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學生應對自己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形成良好的糾錯意識。同時,教師也應注重從學習態度、學習表現等角度來評價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增強學生的糾錯意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取“試誤論”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增強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情的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而基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暴露出自己的錯誤并探索解題的方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恒興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