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文 葉衛正
摘要:2008年,浙江省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清代以來,東陽竹編技藝享譽國內外,其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帶動了地方文化和經濟的發展。自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字化媒體技術高速發展,東陽非遺竹編受到了傳承與傳播上的多方沖擊。本文以抖音非遺短視頻為依據,對比東陽非遺竹編短視頻的數據,得出東陽非遺竹編線上領域建設的現實意義;以國家及各地方線上博物館的構建為參照,提出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和線下博物館同步搭建的策略;同時提出針對東陽非遺竹編的發展建議,以此促進東陽非遺竹編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省市“云博物館”概念的提出和實行逐漸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利用數字化媒體技術搭建適用于地方博物館展品展示的平臺,繼續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隨著疫情防控的調整,推動了博物館“云”概念的升級,進一步實現了非遺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模式。本文以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為例,通過第三方平臺(抖音)的非遺數據進行對比,強調東陽非遺竹編在傳播力度上的欠缺,進而針對性提出數字博物館大趨勢的構建意義與切實的構建方案,以期促進東陽非遺竹編的傳承與傳播力度。
一、東陽非遺竹編工藝概述
1.東陽非遺竹編簡介
東陽為浙江竹編的起源地。“東陽竹編”與“東陽木雕”競相媲美,雙雙成為東陽百工工藝的兩朵奇葩。在清朝咸豐年間,身為東陽岱村人的“篾匠狀元”馬富進憑借自己的一雙巧手,耗時3年零6個月,漆工100天,終將一對活靈活現的托籃、兩個蜜桃、一只肥雞作為禮品進獻給了咸豐皇帝的老師翰林李品芳。李品芳同為東陽人,為發揚東陽竹編的工藝,就轉獻給了咸豐皇帝。自此,東陽竹編備受贊譽,名滿京師。
新中國成立后,東陽市政府高度重視竹編傳統藝術的復蘇和發展,不僅建立了相關的工廠,擴大銷量,還分別在各國各地展示東陽竹編的精品佳作。最為大眾熟知的要數1989年佇立在北京北海公園的竹編作品《九龍壁》,其長6.2、高2.68米,呈“九龍飛天”之狀,使得東陽的竹編技藝震驚海外,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杯獎。1994年,蔡平義的竹編作品《漁父》因精細且巧妙的編織技藝,整件作品完美地還原了漁翁立體高大的形象、豐收季的喜悅,顯得自然傳神,加上竹編的技巧和材質的高度配合,從而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金獎。
據統計,截至20世紀末,東陽竹編陳設品和日用品有20個大類,花色有20000多種,行銷世界80多個國家。東陽的竹編藝人們,通過自己對于中國傳統工藝的熱愛,帶動了文化產業的傳承和發展。
2.東陽非遺竹編發展現狀
素有“工藝美術之鄉”美譽的東陽,在1958年—1978年逐漸在立體與平面相結合的技藝基礎上,形成了竹編與木雕相結合的竹編產品,使得竹編工藝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2022年上半年,東陽市擁有竹編作坊700多家,投資20多億元,用于竹編工藝的發展,提高竹木加工行業的產值。作為有著500年竹編歷史的北后周村,可謂是到了人人皆能竹編的地步。可即便是這樣,在東陽竹編傳承人這一問題上,依舊暴露出老齡化的困擾。東陽竹編技藝的傳承人平均年齡在45周歲以上,縱使有何福禮、盧光華以及盧孝強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親自講學,開辦的竹編課程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面對這樣一份既要求天分,更要求經久不懈努力的非遺手藝,當代年輕人紛紛望而卻步。上百位學生中,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繼承人的學徒也不過5—6人。好在東陽竹編因其后繼乏人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前行之路依然漫漫。
傳統工藝繼承人的匱乏令東陽竹編的發展陷入困境,面對當今社會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的時代對文化產業的沖擊,東陽竹編仍舊無法注入新鮮的血液,年輕團隊和創新意識的構建勢在必行。
二、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的構建
1.構建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的現實意義
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的建設,為非遺的流傳提供途徑,通過“云”博物館的創意,為東陽非遺竹編的傳播吸收更多的新鮮血液。據“2022年抖音大數據報告”顯示,抖音日活量突破7億,作為最早發起推廣非遺活動的短視頻平臺之一,從2021年1月—2022年1月,抖音平臺中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數據已經超過1.4億個,涵蓋率達97.94%。其中,《非遺來了》《竹木技藝大師(奇人匠心)》《非遺竹編老李》《了不起的匠人》等抖音賬號,粉絲均破百萬。而與竹編相關的內容在過去的一年中,點贊量也較為可觀(表1)。
對比上述由相關企業打造的非遺文化宣傳及經營賬號,東陽本土的非遺竹編賬號的建立與推廣稍顯欠缺。2020年6月13日,東陽正式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2020年11月23日,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公眾號正式開通,當年正式通過第三方大數據平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保護工作。但是截至目前,即便是抖音這個極佳的宣傳平臺,東陽非遺文化相關機構仍舊沒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傳播的便捷。除“東陽發布”官方賬號以外,其他東陽非遺竹編的賬號均以個人或企業店鋪的賬號發布相關視頻和竹編作品,獲贊數據差強人意(表2)。
在抖音這樣一個人人皆可為“網紅”的平臺上,東陽非遺竹編似乎錯失了3年的良機,始終沒能跟上大數據時代給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機遇。既沒有建立屬于東陽非遺的完善的非遺數據庫,也沒有創辦屬于東陽非遺的數字博物館,更沒有充分利用好非遺數字化技術對教育和文化推廣的手段,致使東陽非遺竹編沒能吸引到足夠的流量,尚未達到廣為人知的目的。
保護與傳承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見指導工作的重要環節,國家高度重視該項工作的實施,我國的非遺數據庫已經建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中國非遺數字博物館為代表的國家級或地方綜合性數據庫,下屬至浙江非遺數字博物館,均能夠查閱到東陽非遺竹編的相關信息。東陽市政府或東陽非遺文化保護協會等部門在數據庫的重整基礎上,可將現有的數據庫劃歸類目并構建重要的展示平臺,即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
2.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的搭建策略
線上“云”博物館主要以建設瀏覽網頁為主,同時輔以小程序開發。其關鍵點主要在于建筑三維模型和竹編三維模型,以及VR云游功能的實現。其中,建筑三維模型應與線下實體博物館虛實對應,在VR云游過程中,提高游客的真實體驗感,這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處。
通過網頁設計,結合VR技術,設計出具有三維體驗的線上博物館——“云”參觀路線。 目前,深圳鋼結構博物館做出了參考性的進展,2019年8月,沃利創意攜手鋼結構博物館打造智慧游覽,以數字化力量助力鋼結構博物館數字化升級,擴大鋼結構博物館在廣東省的影響力,同時升級觀覽體驗。該案例通過微信公眾號進入小程序,點擊參觀游覽,全程手機線上操作即可實現。進入博物館內部可以“360°左右”+“360°上下”進行全景參觀。其線上模型及游覽參觀順序值得借鑒,但該模式類似于百度地圖的3D漫游體驗,沒有跟VR技術進行結合,并且博物館內擺設文物在基本信息、工藝制作、流程展示等環節仍有欠缺。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增設文物賞析按鈕,點擊物品按鈕之后會出現文字介紹或語音講解。
在建設線上模型與線下實體模型時,可以參考BIM技術將線上與線下進行融合,為BIM三維模型漫游體驗,進入VR技術之后就可以進行全景游覽。BIM技術所構建的模型為參數化的模型,點擊相關構建可以得出其對應的相關參數,此項技術,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游覽時可資借鑒,便于觀者在參觀文物的過程中達到沉浸式的體驗,點擊文物彈出相關介紹,即:BIM技術既應用于博物館的建設階段,又與后期“云”游覽相結合,從而滿足游覽體驗感。
三、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的發展建議
1.數字媒體的應用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2年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較上一年度增長了191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這個數據的到來是非遺文化宣傳的良好契機,也證明了將數字媒體應用于文化建設和傳播是大有可為的。利用好互聯網+的大背景,依據各非遺展品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數字化展示方案,特別是東陽非遺竹編作為工藝技術類藝術品,在展示中要重點著眼于它的技藝流程,可選擇1—2個工序或步驟加以活態演示。線上博物館的展示要遵循線下博物館的展示路徑,同時輔以相應的數字化展示手段。縱觀我國線上博物館的開發現狀,目前較多應用的是全景技術,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其次是3D技術,如西安博物館;另外設有VR虛擬技術,如2022年6月正式啟動的昆明博物館和2022年10月正式上線的天津博物館“VR天博”等。將線下博物館搬至線上,是國家新型信息消費的示范項目,空間信息數字化與現代新興技術的結合,能夠加速推廣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消費,起到全民、全局、全新的博物館參觀體驗,惠及中老年非遺文化的愛好者,吸引青年對非遺文化的注意,真正起到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作用。
2.非遺教育進高校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提出,教育部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甚至要合理地編入教材。推動東陽非遺竹編的發展,可定期舉辦“工藝大師進校園”活動,適時將非遺文化與當地高校相結合。同時,認真分析地方高校的學情狀況,根據學生年齡段的專業特性做文化類課程的優劣勢分析,找尋學生的學習規律,就專業課程特點做明確的目標制定、具體任務劃分,易于動手實踐。通過走進東陽非遺文化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獨立思考,使專業課學習切實地做到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3.雙效益創意轉化
東陽非遺竹編“云”博物館的搭建初期是通過大學生的審美新需求,利用當下流行的數字媒體途徑推動地方非遺文化的普及度,同步啟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與地方各高校達成友好交流和學習。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性,通過官方微博、微信以及與騰訊、優酷、愛奇藝等新媒體平臺合作,傳播東陽非遺竹編,讓新媒體的趣味性、互動性優勢在非遺的生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非遺新媒體傳播與傳統媒體傳播復合傳播的通道。后期在具備成功典型案例的基礎上,打造“非遺文化”精品課程,在浙江各高校實施推廣和學習,普及力度在大學生以及更多年輕群體中逐步擴大,逐步開發東陽非遺竹編的文創用品,帶動東陽市的經濟發展,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四、結語
東陽竹編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如今卻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嚴峻挑戰。為了更好地保護東陽非遺竹編并持續地傳承下去,本文在大數據背景下,直觀地對比了抖音平臺中非遺文化短視頻的數據,切實地提出了東陽非遺竹編陷入的困境和有效解決的方案,即線上“云”博物館的搭建和線下博物館的同步建設。在此基礎上,充分開發數字媒體技術,準確應用在東陽非遺竹編的構建與傳播中,借助第三方平臺廣泛傳播,帶動青年力量積極主動地融入東陽非遺竹編的隊伍中來,提供更加創新創意的策略,積累東陽非遺竹編的數據流量,形成品牌效益,以此推進東陽非遺竹編的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徐華鐺.中國竹刻竹雕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2]李慧,傅燕芳.匠心·初心:東陽木雕、竹編大師訪談錄[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21.
[3]朱斐婳,龔明偉.中國民間博物館·東陽何福禮竹編藝術館[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6.
[4]翟姍姍,弓越,查思羽,張純.基于UGC的非遺短視頻傳播力測度研究[J].現代情報,2023,43(01):110-119.
[5]徐孝娟,趙澤瑞.非遺短視頻用戶信息需求特征及其參與行為研究——以“黃梅戲”短視頻在線評論為例[J].現代情報,2022,42(08):74-84.
[6]胡雯彧. 基于AR技術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設計研究——以山東博物館為例[D].山東大學,2020.
[7]黃洋.博物館“云展覽”的傳播模式與構建路徑[J].中國博物館,2020(03):27-31.
作者簡介:
趙艷文(1991—),女,河北廊坊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教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文化學。
葉衛正(1991—),男,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教師,講師,研究方向:工程經濟與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