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玲 陳卓琳



摘 要:在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屢禁不止的情況下,有效并及時地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基于已有的理論基礎下,以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為研究對象,從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研究發現,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識別財務造假行為,具體體現在:同一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增長率、關聯盈余會計科目的變動趨勢不一致等。
關鍵詞:財務造假;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環比增長率;異常波動
一、引言
一直以來,國內外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因涉嫌財務造假行為而被核查的公司比比皆是,如康美藥業、獐子島、康得新、藍田股份、銀廣夏、云南綠大地、金亞科技、輝山乳業等等。盡管從整體上而言,上市公司因涉嫌財務造假而被查處的公司數量在整個資本市場上的上市公司總數中占比較少,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容小覷。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不僅影響了上市公司自身的生產經營、增加了自身的財務風險,還會擾亂我國資本市場上的經濟秩序。由于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或多或少都會受其造假行為的影響而遭受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損失,影響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如此一來,更不利于我國建立信息透明、資源分配合理的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因此,合理防范、識別與遏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在2023年1月13日第三百四十五期新聞發布會中的“聚焦重點監管領域”亦強調“嚴厲打擊財務造假行為、開展防范財務造假專項治理,始終是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舉措”。由此可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及時識別、及時防范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上市公司是否會進行財務造假是一種主觀行為,而在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不能有效地被遏制的情況下,有效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是一種客觀行為,而這一客觀行為在本文看來顯得更為重要。
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學術界對于及時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方法也較為豐富,其中主要是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及財務造假方式進行了探索,例如GONE理論等。GONE理論,即可以從貪婪、機會、需要、暴露等四因子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進行研究,進而可以提前防范和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風險。有學者認為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主要從收入舞弊、資產舞弊、負債舞弊三方面進行造假(景剛等,2013)。但無論是財務造假的動因分析還是財務造假的方式分析,上市公司造假行為最直接的影響是財務報表上相關會計科目的數據變動。一方面,當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行為時,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必然會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上的某一會計科目或多個會計科目,造成財務報表異常。另一方面,從財務造假的原因探究的相關研究可知,當企業面臨業績等壓力時,亦會增加其財務造假的風險(Albrecht et al. , 1995)。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很可能是為了將調整財務業績,使得其與上一會計年度相比保持一定的增長趨勢。這表明,從整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數據看,財務造假下的財務報表數據很可能難以看出端倪。因此,結合上述,本文將以近年來較為重大的財務造假行為-即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來探究如何從季度性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性來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
本文基于季度性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性的這一較為新穎的角度,探究了如何利用季度性會計科目的數據波動性來識別康美藥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行為。研究表明,
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是:本文從一個較為新穎的角度探究了如何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即季度性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性。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目前用于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手段和方法,還有利于我們正確地認識和使用季度性財務報告,進一步說明了季度性財務報告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和利用價值。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獻綜述;第三部分是康美藥業造假事件概述;第四部分是康美藥業季度性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分析;第五部分是結論與建議。
二、文獻綜述
對于財務造假這一概念的定義,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其內容大致一樣:國際審計準則定義財務造假行為是財務報告的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等通過偽造或修改原始憑證、編造虛假交易信息等來掩蓋財務報告的真實信息。而《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中對于財務造假的相關定義是:財務造假是被審計單位的故意行為,主要是為了獲取除正常經營利潤之外的不當或非法利益。
而目前,學術界中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探究亦是如火如荼,其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財務造假行為的動因分析、財務造假行為的主要方法或手段等。
Albrecht et al.(1995)研究發現,壓力、機會和借口是財務造假的三大因素,該理論被稱為“造假三角論”。這表明,當上市公司面臨壓力時,同時也具備財務造假的機會和借口時,上市公司很可能會發生財務造假行為。再者,Bologna et al.(1995)提出了GONE理論,即可從貪婪、機會、需要和暴露四個因素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上述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動因分析中較為重要的兩個研究理論。國內學者黃世忠(2019)則從經濟周期下行、治理機制失效、成本收益失衡等八個方面對上市公司造假行為屢禁不止進行了深層次的原因分析。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主要方法或手段進行了探究。Albrecht(2009)通過研究表明,虛增收入、虛增資產等是財務造假四大類型之一。同樣地,景剛等(2013)認為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主要從收入舞弊、資產舞弊、負債舞弊三個方面進行財務造假。Fuad et al(2020)認為財務報表造假是企業財務造假的主要手段。
綜合上述的相關研究可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壓力、機會、需要等因素的影響,并通過虛增收入、虛增資產等方式進行財務造假。但無論如何,財務報表造假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影響最直接的是財務報表。
在財務報告中,季度性財務報告是其中的一種報告類型。有研究表明,季度性財務報告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謝偉濤等,2008;曹國華等,2013)。
從以上所述可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很可能是基于一定的壓力的情況下才進行的,而其中的壓力包括業績壓力等。若上市公司在修改前,是業績大幅下降的,那么在該種情況下,上市公司基于業績壓力進行財務造假行為后的財務報表數據相較于前一會計年度而言,變動不大。但實際情況是,真實的財務報表數據相較于前一會計年度而言,是具有較大降幅的。所以,當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行為后,從會計年度整體來看,可能并不能從財務報表的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看出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因此,本文將嘗試從季度性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來探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可能性。
本文將選取近幾年代表性較強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并基于此,從季度性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來探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
三、康美藥業造假事件概述
1、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美藥業”)成立于1997年,于200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公司的經營內容包括藥品生產研發與醫療器械營銷,主要產品包括康美利樂、康美絡欣平等。
2、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回顧
2018年12月28日,康美藥業晚間公告中表示其收到了中國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康美藥業因涉嫌信息披露的違法違規而被立案調查。證監會于2019年8月表明,康美藥業2016年-2018年三年年報中均出現虛假消息,分別涉及到2018年的半年報、2017年年度報告、2016年年度報告,并對康美藥業及其相關責任人等做出處罰,對其相關負責人實施禁入證券市場措施。
四、康美藥業季度盈余的異常波動分析
1、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為了研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前后季度性盈余的異常波動,本文將選取康美藥業2014-2017年財務數據為主要的分析樣本。
樣本數據來源是:國泰安數據庫和上海證券交易所。
2、季度性盈余的異常波動分析
囿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將以2017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前后的財務報表會計科目數據與正常年度財務造假的財務報表會計科目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由于在財務報表中,利潤表的相關會計科目是期間數,而不是時點數,因而更能區別季度性數據,所以該部分的分析業主要圍繞著盈余會計科目進行對比分析。
(1)康美藥業主要盈余會計科目的年度數據
表4-1是康美藥業主要盈余會計科目的年度數據,表4-1中涉及的會計科目主要是財務造假涉及的幾個盈余會計科目。從上述表格內容可以看出,雖然營業收入這一會計科目,2016年和2017年調整前后的數據差異較大,但在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行為后,年度營業收入數據的變動趨勢是較為平緩的(如下圖4-1所示),即調整前年度營業收入是持續增長的,且增長率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并沒有大幅增加或大幅下降,所以若沒有深入研究的情況下,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看出財務造假端倪。而從圖4-1,我們可知,實際上康美藥業公司的營業收入于2016年年度具有較大程度的降幅。由此,可見,但從會計科目年度數據的增長率或變動趨勢難以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
圖4-2是同為醫藥制造行業的龍頭-復星醫藥(截止2015年期末,其總資產規模與康美藥業總資產規模相差不大)的營業收入增長率的變動趨勢,其年度營業收入增長率的變動趨勢與康美藥業財務造假后所得的年度營業收入增長率的變動趨勢趨于一致。
綜上可得,但從年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波動性尚不足以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行為。因此,本文嘗試從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波動性來進一步探究其盈余的異常波動是否有利于識別企業的財務造假行為。
(2)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修正前盈余會計科目的季度性數據
囿于數據可得性,本文主要分析康美藥業2017年財務造假修正前盈余會計科目的季度性數據。
以下圖4-3~4-10,分別是季度性營業收入環比增長率、季度性營業成本環比增長率、季度性銷售費用環比增長率、季度性財務費用環比增長率的增長趨勢圖。
由圖4-3可知,2015年度康美藥業季度性營業收入環比增長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而2017年度康美藥業在財務造假行為尚未修正前,其季度性營業收入環比增長趨勢是上升,既不同于自身2015年度的增長率變動趨勢,也不同于同行業同規模的復星醫藥的季度性營業收入的變動趨勢(如圖4-4)。由此可見,康美藥業在2017年度的季度性營業收入增長趨勢有所不同。
圖4-5是康美藥業2015年度和2017年度季度性營業成本環比增長率,2015年度的季度性營業成本的環比增長率與2015年度的季度性營業收入的環比增長率變動趨勢一致,但2017年度第三季度營業成本的環比增長率是負增長,也就是第三季度的營業成本相比于第二季度的季度性營業成本要更低,但營業收入第三季度相較于第二季度的季度性營業成本是增加的,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再者,從復星醫藥公司2015、2017年度的季度性營業成本變動趨勢可知,其變動趨勢與季度性營業收入的變動趨勢一致。
圖4-7是康美藥業2015、2017年度的季度性銷售費用的環比增長率變動趨勢圖,由圖可知,2017年第四季度銷售費用的增長率漲幅達到了50.57%,季度性變動幅度過大,而從2015年度季度性銷售費用及復星醫藥季度性銷售費用的環比增長率趨勢圖(圖4-8)的一般性變動趨勢,可知康美藥業第四季度的季度性銷售費用的變動趨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3)小結
由以上可知,通過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康美藥業財務造假的行為,主要體現為關聯科目之間的變動趨勢不一致、同一會計科目季度性盈余的存在異常變動趨勢等。
五、結論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一直以來都備受學術界和實踐界的關注。財務造假行為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破產的風險,還會擾亂資本市場秩序,不利于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因此,有效地防范、遏制或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顯得尤為重要。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的動因探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動因分析及時識別財務造假行為的風險,但歸根結底,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最終影響的是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因此,從報表會計科目變動趨勢的角度出發,本文以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為研究對象,對財務造假行為下相關的會計科目的變動趨勢進行了探究,從而探究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的分析能否有助于識別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
研究結果表明,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變動趨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識別財務造假行為,具體表現為:同一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率、關聯會計科目變動趨勢不一致等。
總體而言,通過季度性盈余會計科目的異常波動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識別上市公司財務異常狀況,有利于及時發現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季度性財務報告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
參考文獻:
1. 景剛,郝春臨.淺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問題[J].經濟研究導論,2013(4):77-78.
2. Albrecht W S,Wernz G W,Williams T L.Fraud:bringing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14.
3. Bologna G J,Lindquist R J,Wells J T.The accountant's handbook of fraud and commercial crime[M].Wiley,1995.
4. 黃世忠.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八因八策[J].財務與會計,2019:4-11.
5. Albrecht W S.Fraud examination [M].Cengage Learning South-Western, 2009.
6. K. Fuad, A.B. Lestari, R.T. Handayani.Fraud Pentagon as a Measurement Tool for Detect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Fraud[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2020.
7. 謝偉濤,戴永隆. 中小板上市公司季度盈余信息含量的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2008:40-41.
8. 曹國華,艾林. 銀行盈余管理季度差異性研究[J].金融論壇,2013(6):50-56.
作者簡介:唐秋玲,廣州工商學院會計學院專任教師,注冊會計師;陳卓琳,廣州工商學院會計學院本科生。
項目信息:廣州工商學院2023-2024 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