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以后,西學思潮也隨之興起,并在中國文化中生根發芽。在梁啟超的提倡下,中國的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新文學的風潮。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后,經歷了一次深刻的變革。傳統在受到西方文化和內部變革的雙重影響下,發生了近代的變革。
【關鍵詞】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026—03
自20世紀末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趨勢在整個社會引起了一場新的討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近代化的關系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議題。在激烈的辯論之后,關于文化問題,學界并未達成共識。但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近代文化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中國近代的一種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這個術語本身就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廣義地說,可劃分為三個層面:工具層面、制度層面和概念層面,涵蓋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從狹義意義上講,文化是指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回應,是以核心價值為中心的。當前,中國文化聯盟所探討的議題,尤其是中西文化的交流,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在觀念層面上,我們在文化與思想方面,探討了由優秀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過渡的問題[1]。
二、文化的屬性與特征
縱觀古今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歷程,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社會思想層次的文化,它把文化看作是從社會現實中來的。但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文化自身也是一個高度獨立的個體,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自身的發展趨勢。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在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生存都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文化是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因此,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決定了一個民族走向怎樣的現代化道路,如何處理好與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與融合,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幾千年的歷史和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并對人民的生存和價值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上種種特點,都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過程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具有民族特性和特點的民族文化,它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演變與融合。這是一個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思想、文化、觀念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是中國人民和祖先創造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悠久歷史、深厚內涵和優良傳統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和發展的。在五千年的中國,中國的歷史上,從夏代起,就出現了一個奴隸制的社會。從自由向統一的轉變,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開端,也是各個民族文化融合的標志,中華文明是一個典型的民族。中國文化從西周起就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特征。漢字自造象形字以來,已步入成熟時期。伴隨著漢字的出現,一些古書和青銅的出現,表明中國的物質文化正在逐漸成型。在春秋時代,有一批知識淵博的先進人物,孔子筆削《春秋》,留《論語》遺世,老子修《道德經》,又有創立諸子學派的大家以巨大的熱情、雄偉的氣魄和無畏的勇氣,開創學派,編撰,修訂《易》《禮》等中國文化的“元典性”著作,他還在宇宙,社會,生活以及其他非常廣闊的方面進行了評論。在唐朝,李白,杜甫等人的帶領下,文學與文化重新回到了鼎盛時期。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里,青花瓷器是女性的一種和諧,端莊、雍容、亭亭玉立、不可侵犯;水墨的魔力就像在薄霧里一樣鮮活;龍飛鳳舞,飄逸如風,飄逸如影;絢麗的唐朝服飾,如同一副山水畫卷,有著自己的悠久的文化底蘊[2]。
五四運動前夕,隨著“走向民間”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場以民謠征召為出發點的近代民俗學運動,由北京大學向全國蔓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積極地進行了對外開放,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文化,使中國人民的風俗習慣以及藝術形式發生了變化。從此,中國這個區域的文化變革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中國文學的近代化是一種必然的歷史動力。就當前學術界的研究狀況來看,這種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西方文化的輸入;二是國內社會轉型的需求;三是文學本身的發展;在啟蒙之后,西方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在經歷了幾年的發展和成熟之后,又向中國擴散開來。戊戌變法以后,民眾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產生了質的變化,民主、自由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歷史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文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所以,必須對傳統文學進行改革。
中國的文化變遷是一個重大的轉折。要引導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變,要把改革開放的先進思想和理論進行全面推廣,把一切有利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先進文化引進和傳播,引導民族民間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新觀念和新行為方式,建立科學文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它的轉變應從歷史、現實和民族三個層面來進行。換言之,在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改造時,必須立足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文學觀念,同時兼顧人文關懷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借鑒西方優秀的文學理論,借鑒一些積極的文化理念,進行改革與創新。認識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與現實困境,認識其必然性及相應的應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上,我們應該對傳統進行改造,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要保持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熏陶下,我們仍然要繼續發揚尊老愛幼、尊父母、知恥和敬禮的優良傳統[3]。
當前,我國的文化變遷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隨著國家的開放,外來的文化和藝術源源不斷地涌進中國。一方面,它彌補了我們民族文化需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是我們民族文化需要的薄弱環節。我國有著5000年的文化底蘊。從文化知識到日常生活瑣事,無不彰顯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可貴。在我國,有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奇,有熱血豪邁的愛國史詩,也有悲壯悲壯的愛情。我們的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而我們的每一條習語都有一條格言。對,我們每一種傳統都有自己的看法。這些優秀傳統文化都是先賢們提出并加以改進和發展的。他們是由我們的先輩繼承和改良的。我們怎能忘了自己是中國人的先輩?所以,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就成了當代社會的一種重要任務。
四、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
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文化交流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國現代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正在逐步走向正確的軌道。從傳統到現代,更要重視經濟的發展,以經濟帶動社會,以文化為動力,以經濟為物質基礎,以經濟基礎建設文化,以經濟發展為載體,以經濟建設。
在處理西方文化時,應從西方文化特征入手,加強文化交流,接納和借鑒不同的文化,這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對西方文化的具體借用,應先對其自身進行剖析,對其共性、個性進行深刻剖析,并對其與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大差異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歸納,從而實現由傳統到當代的轉換[4]。
五、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面研究和宣傳,提升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革命時期的思想模式的影響,我們很少正面地研究、宣傳、吸收和借鑒優秀傳統文化。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為了增強人民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影視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大正面宣傳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等?!逼鋵?,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是非常珍貴的,沒有他們,我們今天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他們。在中國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中國奇跡”的歷史和文化基因的認識也日益迫切。所以,中國人要把中國5000年來的燦爛文化展現給世人,讓我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得到加強,把中國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傳統等方面的知識傳播開來。并且,中國人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談判、友好交往和教育下一代。把這些正面的經驗加以總結,就能客觀地說明,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今天的成績,都是值得我們中國人去辦的,這樣才能使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
六、從解決現實問題出發,推進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
中國黨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長河中,用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但要將當代中國與世界所面對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就不能以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為合法性標準,而應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和歸宿。只有如此,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同時,要形成被廣泛認同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把馬克思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中國文化推向國際舞臺。比如,我們黨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就提出了“24個詞,12個觀念”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世界所接受。同時,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文化融合起來,把“接地氣”的方法與世界發展趨勢、民族風格、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等聯系起來,把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史進行深入的研究,把它運用到今天的文化建設、理論普及工作中去,在人民群眾中形成一種普遍認同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
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推動中國現代文化的建設
中國近代文化制度是由革命文化、先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5000年文化的綜合而形成的。它是一種融合了世界上所有人類文明的成果的現代、包容、開放、革命的文化。從話語體系、哲學思維模式、社會思想文化、大眾文化五個層面進行論述。在這種體制下,優秀傳統文化是根本,馬克思主義是精髓,不同的文化形式是支點。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信念,是一套系統的科學。在社會主義近代化過程中,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教訓,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個科學的、具有科學性的理論體系。然而,馬克思主義是怎樣被建構成一個系統的?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的衣食住行、禮樂制度等都是比較完備的道德規范。所以,我們必須在中華文化的土地上生根,在中國與世界的結合上,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在新的文明與人類的命運共同體的指引下,建設當代中國的中國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中國的智慧與中國的解決之道。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發掘和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所有有價值的思想進行深刻的學習和詮釋,從而推動中國近代文明的全面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來源,推進中國文化強國的建設和現代化[5]。
八、結語
在現代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進程中,近代文化以其對當代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而日益為人們所接受。這意味著,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的文化已經不象其它的了。當代社會中,現代文化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并逐漸融入到了這個社會的文化之中。與之相比,所謂的“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直接聯系,則被朱炳湘先生稱為“大傳統”和“小傳統”之間的關系給折服了。國家通過設置假日來控制意識形態,那么,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來尋找政治正當性。由于相對于底層的“民間”文化,現代文化的現代經濟、政治、哲學、文化、藝術等等,在現代社會中的接受度自然要高得多。而且,現代國家力量的獲取也有賴于現代文明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狄平.雙創背景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探究[J].明日風尚,2022(7).
[2]王明俊,趙婷婷.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的研究[J].天工,2022(2).
[3]王鏞.試論民間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創新[J].劇影月報,2014(5).
[4]李貽衡.民間傳統文化重在保護更在創新[J].文史博覽,2004(9).
[5]李貽衡.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創新[J].北京觀察,2004(6).
作者簡介:田增志(1971—),男,漢族,河北隆堯縣人,博士,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文化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傳統文化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