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敏
【摘 要】本文選取了“一滿”“滿共”“統滿”和“廝跟”“相跟”五個較有特色的統括性范圍副詞進行詳細的分析描寫,著重分析了“一滿”“滿共”和“統滿”在語義特征、句法功能等方面的異同及“廝跟”“相跟”的之間的異同。
【關鍵詞】林州方言;統括性范圍副詞;語義;句法;異同
【中圖分類號】H1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238—03
(一)語義分析
“一滿”一詞據《陜北方言詞典》(1991),意思是表示“完全/一共”兩種含義,是陜北地區、中原官話、晉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應用,如歐陽山《高干大》周戈《一朵紅花》李古北《農村奇事》。在《陜北晉語中副詞“一滿”的用法》一文中詳細描寫了“一滿”的多種用法,其意義有表時間頻率“一直”,表程度“特別”,表否定語氣等。
但在林州方言中,“一滿”僅表示數量的總括,即“一共、總共”。例如:
(1)一周一滿七天。
(2)班里頭一滿有十來個人吧。
“滿共”一詞在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比如孫犁《澹定集·被刪小記》、《白洋淀紀事·村歌下篇》,在這里“滿共”一詞表示“一共、總共”。除了表示“一共”,“滿共”在晉語中還表示“滿打滿算、一共才、僅僅”等意思,例如:
(3)俺家滿共也就三畝地,哪能跟恁家比。(我家滿打滿算三畝地,不能跟你家比。)
(4)滿共就剩倆饃了,夠誰吃咾。(僅僅就剩兩個饃了,誰也不夠吃。)
但在林州方言中,“滿共”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示數量的總括,其意義相當于“一共、總共”,二是表示不滿、抱怨的語氣,其意義相當于“一共才、合起來不過”,例如:
(5)俺都班滿共三十人。
(6)這游戲你都耍多長時間了?哎呀,滿共耍了兩回。
例(5)表示“一共”,例(6)表示對客觀事實數量少的不滿,表示“一共才”。
“統滿”在《陽城方言中的特色副詞》中也有收錄,在林州方言中,主觀上表示說話人對數量少的不滿,其意義相當于“一共才”。例如:
(7)今年這雨統滿下了兩三回。(今年一共才下了兩三場雨。)
例(7)屬于主觀小量的表達,表明說話人對年降雨量少這一客觀事實的不滿。
(二)在語義上的異同
一滿”“滿共”“統滿”均表示數量的總括,屬于統括性副詞的范疇。可指人,亦可指物,在語義指向上一般都是后指,指向其后的數量成分,如例(1)(5)(7)。
“一滿”側重于陳述事實,能和“滿共”替換使用,如例(1)(2)可替換為“一周滿共七天。”“班里頭滿共有十來個人吧。”語義不變。
“統滿”是主觀性范圍副詞,修飾的成分數量少、范圍小,側重于表達說話人對客觀事實的不滿。“滿共”在修飾的數量成分較少時,且表達主觀小量時,“滿共”能和“統滿”替換使用,如例(7)可替換為“今年這雨滿共下了兩三回”,語義不變。
我們再通過例(8)(9)進行比較:
(8)咱家大米還有多少?滿共/統滿半袋。(總共才半袋,表示數量少。)
(9)咱家大米還有多少?一滿/滿共還有半袋。(一共還有半袋,表示客觀事實。)
若說話人主觀上認為數量少,則例(8)中“統滿”比“滿共”強調不滿的語氣更加強烈。若只是表示說話人對數量多少的回答,則例(9)中,“一滿”和“滿共”在語義上沒有區別。
(三)句法上的異同
一滿”“滿共”“統滿”在現實語境中的用法較為相似,下面,通過例子來詳細說明。
第一,修飾數量成分,在句中做狀語。例如:(10)辦公室一滿/滿共/統滿八人。
第二,修飾動詞性成分,在句中作狀語。例如:
(11)俺都一滿/滿共/統滿查了五地掌(我們一共調查了五個地方。)
(12)他以前一滿/滿共/統滿有三間房。
(13)他都一滿/滿共/統滿去了有三天吧。(他們一共去了三天。)
例(11)“一滿/滿共/統滿”可以修飾動賓結構;例(12)可修飾動詞“有”;一滿/滿共修飾能愿動詞“想”,“統滿”則不能;例(13)修飾連謂結構,在表示數量少時,“一滿/滿共”需要與“就、才”等副詞連用。
第三,“一滿”與“才、就”連用,表示數量少,范圍小。“滿共”與“才、就”連用,語氣比“統滿”主觀態度更加強烈,既可以直接修飾數量成分,也可以修飾動詞性成分。例如:
(14)俺家一滿就四人,還是湊不夠人。(我家一共才四個人。)
(15)他倆一滿才見了兩面就想結婚了?(他倆一共就見了兩次就決定結婚了。)
用“一滿+才”表達不滿,相當于“統滿”,如例(14)表示對人數數量少的抱怨。“一滿+才”還可以表達驚訝,如例(15)表示對“見兩次面就要結婚”這一事件的驚訝。使用“滿共”一詞時,表達的語氣會更加強烈。
若“統滿”與“才、就”連用,則表示數量更少,主觀上更加突出說話人對情況的極度不滿。我們通過下例來比較:
(16)他統滿說了兩三句就走了。
(17)他統滿才說了兩三句就走了。
兩例相比,例(17)通過一個“才”在語氣上更能體現說話人對于談話時間短而表現的不滿。
第四,主語(可省略)+F+介詞(表地點)引導的動詞性詞組,在句子中作狀語,若句子中具有否定意義的詞出現時,“統滿”則不能使用。例如:
(18)一滿/滿共/統滿從學校找了十個人。
(19)俺都一滿/滿共在外頭也掙不了多少。(我們一年掙不了多少錢。)
*統滿在外頭也掙不了多少。
第五,“一滿、滿共”可用于疑問句,“統滿”則不能。
(20)這一月你滿共花了多少?
*這一月你統滿花了多少?
(21)你結婚一滿/滿共請了多少人?
*你結婚統滿請了多少人?
“一滿”“滿共”用于疑問句時,均表示說話人對過去客觀事實的詢問,若是對未來的計劃或情況進行詢問時,鑒于方言口語表達的流暢性,大多數情況下只用“一滿”一詞。例如:
(22)你打算一滿去幾地方?
*你打算滿共去幾地方?
(23)他今年計劃一滿開三店。
*他今年計劃滿共開三店。
第六,一滿/滿共可用于否定句,與否定副詞“不、沒有”等連用,“統滿”則不能。例如:
(24)廠了里頭能聽我了一滿不超過十個人。(廠子里面聽我的人,加起來不超過十個。)
*廠了里頭能聽我了統滿不超過十個人。
第七,一滿/滿共還有可以與“統滿”連用。例如:
(25)滿共能得些兒蘋果,你統滿就拿回來這些兒?(一共那么多蘋果,你就拿回來這么一點?)
在例(25)中,用“一滿/滿共”表示數量的總括,“統滿”表示說話人對客觀事實的主觀性不滿。
(四)語用分析
我們首先通過表1來看看“一滿”“滿共”“統滿”之間的區別。
“一滿”是客觀性范圍副詞。可以修飾低量短語,也可以修飾高量短語,“滿共”亦是。“統滿”和“滿共”是主觀性范圍副詞,“統滿”主觀態度表示否定,表示說話人對某種事物數量少或范圍小而發出的不滿,因此一般修飾低量短語或主觀上的低量。“滿共”“統滿”兩詞在主觀上的否定態度程度不一。我們再通過下面的例子來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
(26)這回考試他一滿/滿共/統滿得了三百分。
“一滿”“滿共”“統滿”都能修飾數量詞“三百分”,若使用“一滿”一詞時,說話人是對客觀事實進行描述,表達為“這次考試他一共考了三百分。”

(一)語義分析
“廝跟”一詞在河南洛陽、孟州、林州等,山西長治、陵川、壺關等,陜西神木、榆林等,河北邯鄲、臨漳等多省市縣都有使用。據霍松林《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1988)記載,“廝跟”的意思是“一起走”。
在史艷鋒的《孟州方言中的“廝跟”》一文中指出孟州方言保留了元明清時期“廝跟”的七種義項,分別為①〈動〉一塊走,②〈動〉交往、結交,③〈動〉男女不正當的結合,④〈動〉強調一方對另一方的跟從、跟隨,⑤〈動〉領、帶領,⑥〈副〉一起、一塊兒,⑦〈動〉作伴。由此看出,“廝跟”一詞有兩種詞性,分別是動詞和副詞。
林州方言中的“廝跟”發展到現在,除了保留它本身的兩種詞性外,還保留了①②⑥⑦四種義項。作為范圍副詞的“廝跟”在林州方言中的語義表示“一起、一塊兒”。例如:
(1)咱廝跟去外都耍吧!(咱們一起出去玩吧!)
(2)恁倆以后廝跟去學校昂。(你們兩個以后一起去上學。)
“廝跟”做副詞的用法在近代漢語中較少。《月亮記》第一回:“小娘子,看你舉止也不甚爭,廝跟去,你心肯?”
“相跟”在《陜北方言詞典》的意思是“相互跟隨著”。在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青壯年抬擔架的抬擔架,引路的引路,早就和軍隊相跟著走了。”和王汶石《新結識的伙伴》:“我遠遠看見臘月相跟一個人,就猜想一定是你。”作品中表示“緊跟、跟隨”的意思。
在林州方言中,“相跟”在城區、北區使用較為頻繁,南區一般使用“廝跟”一詞,表示“一起”。
(二)句法上的異同
首先,“廝跟”“相跟”和單音節動詞連用,在句中作狀語。例如:
(3)走,咱廝跟/相跟走!
(4)后急,叫他都廝跟/相跟去。(別急,叫他們一起去。)
(5)他都廝跟/相跟出了。(他們一起出去了。)
(6)吃了沒有?沒有咱廝跟吃。(吃了嗎?沒有的話咱一起吃。)
*吃了沒有?沒有咱相跟吃。
(7)俺都打劃把衣裳攢一堆廝跟洗。(我們打算把衣服攢一攢,再一起洗。)
*俺都打劃把衣裳攢一堆相跟洗。
“廝跟”“相跟”修飾單音節動詞時,經常修飾與行走有關的動詞,如“走、去、出、回、上”等。除此之外,“廝跟”還能用來修飾“吃、洗”等動詞,“相跟”則不能。
其次,“廝跟”“相跟”修飾動詞性詞組,在句中做狀語。例如:
(8)我想跟他廝跟/相跟去縣。
(9)今年咱等了廝跟/相跟去照照咱大哥。(今年咱等一起去看看咱大哥。)
(10)走!咱廝跟/相跟上街買衣裳去。
(11)恁都廝跟/相跟瞧電影去!(你們一起去看電影吧!)
在方言口語中,“廝跟”“相跟”可以修飾動賓短語及連謂短語,用在主語后,在句中作狀語。當修飾動詞性短語時,動詞是有行走意義的動詞,一般是“去”。若是修飾連謂結構,動詞為“去”既可以放在第一個動詞的位置,如例(8)(9);也可以將動詞“去”放于句末,如例(10)(11)。
“廝跟”“相跟”還經常和“上、著”共現,構成“廝跟上”和“廝跟著”兩詞,但此時的“廝跟”和“相跟”是動詞,義為“結伴”,而“廝跟上”“廝跟著”是個副詞。例如:
(12)他兩個廝跟/相跟著去街了。
(13)我夜個和他廝跟上去城里了。(我昨天和他一起去城里了。)
從例(13)看來,當謂語中心語前狀語不只一個的時候。“廝跟”一般位于最靠近動詞的位置。
最后,“廝跟”“相跟”可用于否定句。例如:
(14)后廝跟/相跟去了。
(15)你都并廝跟/相跟出了,一人就夠了。
(16)我沒跟他廝跟/相跟去街,后嚷了。
(17)后心曉了,我早都不跟他都廝跟/相跟耍了。(不用擔心,我早已經不和他一起玩了。)
當“廝跟”“相跟”用于否定句式時,一般是在“廝跟”“相跟”前加“甭”“后”“并”“沒”“不”等否定副詞。
總之,范圍副詞“廝跟”“相跟”在語義和用法上并未發現太多不同。
參考文獻:
[1]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2]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林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林縣志·方言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