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杰 王仁群 謝達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 江蘇省南京市 210048
2014 年8 月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2019 年1 月,國務院又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 條),此方案更加清晰的勾勒出“習近平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職業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綱領與施工藍圖”。“職教 20 條”突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出了校企協同、雙元育人、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的要求。在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中,開展精準崗位學徒制教學改革有助于加強校企深度合作,促進產教研進一步融合、實現校企聯合精準育人、學生精準擇業、就業、創業、企業精準用人,從而激發企業和社會力量積極、主動參與職業教育,聯合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的熱情,共同培養出能夠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穩定、產業發展、企業生產、運營、創新、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高品質、具有可持續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也可以讓不同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專業發展賽道,為各個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
自2015 年教育部開展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以來,截止2022 年9 月,我國先后共有200 多所高職院校被列入學徒制教學改革試點名單,其中多所高職院校通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及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國內仍有不少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開展的所謂“學徒制”教學改革實質和傳統教學中的頂崗實習一樣,在開展學徒制教學改革前學校并沒有赴企業開展深入交流,并沒有結合校企雙方意愿仔細遴選優質企業,企業領導和各技術崗位的指導“師傅”不夠重視,意識不到嚴格、規范的學徒制現場教學對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的提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養成、未來職業發展的愿景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具有的重要的意義,校企沒有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喜好特長、所學專業、未來職業發展及創業愿景開展全面評估,導致無法給學生科學分配企業相關崗位精準學徒,從而導致在企業開展學徒的學生大多只能從事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沒有太多專業技術含量的簡單、重復性的基礎工作,甚至在企業業務繁忙的時候像“臨時工”一樣被隨意安排到各缺人崗位,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巨大的落差,沒有任何獲得感和成就感,對將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行業發展前景發生誤判,甚至對所學專業和行業產生悲觀、抵觸情緒,對學校和企業產生抱怨,部分同學選擇離崗、離職,轉到其他企業、行業,導致校企最終未能實現聯合精準培養學生的目的。
自2014 年7 月以來,筆者所在學校在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Hanns Seidel Stiftung)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多次組織、派遣學校相關領導和專業骨干教師遠赴德國科特布斯手工業協會(HWK Cottbus)、什未林手工業協會(HWK Schwerin)、德國勃蘭登堡州奔馳中心、勃蘭登堡州工業大學(BTU)開展汽車相關專業理論、實踐課程學習,并與德方相關專家、教師進行了深入交流,同時對德國雙元制和瑞士學徒制職業教育過程中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教學要求、教材內容、考核、管理辦法開展了比較深入、全面的研究。在國內組織專業教學團隊赴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汽車制造企業和汽車服務企業開展走訪、調查研究和深入交流,最后遴選出南京東華汽車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車享家、榮威、名爵等企業作為精準學徒制教學改革試點合作單位,并于2015 年9 月正式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智能技術、汽車服務與營銷三個專業為試點進行精準崗位學徒制教學改革探索,對研究及實踐過程中涉及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學團隊組建、教學模式、管理模式、評價體系以及實施方法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實踐,在這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與困惑,同時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果。
成立教學改革研究團隊,深入企業開展調研,遴選優質企業開展合作,校企共同對各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等要求進行研究、量化,在遵循崗位、職業發展規律和工作系統化、規范化、精細化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調研結果,共同制定基于精準崗位學徒制的汽車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里,明確并細化專業課程(理論、實踐)要求、授課內容、授課形式及場所。根據企業各崗位實際用人需求和相關崗位技術、技能、品質、素質要求,制作相應的考核評價標準和理論+實操(項目任務)考核方式,構建學徒制課程體系,同時企業技術崗位“師傅”和團隊專業教師根據各崗位實際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需求共同開發培訓項目和課程資源,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嚴格化工學交替學習模式,同時安排學生完成企業輪崗實習,使其熟悉企業各崗位相關要求,同時獲得跨崗位職業能力,各門課程單元設計按照“螺旋遞進、層層深入”的模式組織實施,并在一系列“真實工作崗位情境”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圖1)。
圖1 螺旋遞進、層層深入教學模式
學校與企業共同簽訂學徒制教學改革相關培養協議,通過協議中相關條款對開展精準崗位學徒制教學改革過程中各自權利與義務進行進一步完善、細化、明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精準崗位學徒制招生招工實施辦法》,包括具體的招生宣傳措施、報名條件、面試、筆試要求、錄取條件、淘汰機制等,形成招生、招工一體化、同步化機制,在校企聯合具體開展招生、招工過程中,首先組織企業專家和專業導師對項目情況進行詳細介紹,充分征求相關意見,然后學生(家長)根據真實意愿報名,再組織筆試、面試,最后挑選出與企業用人需求大致相同的學生人數組建學徒班,班級學生既是學校學生也是企業學徒工,在未來三年的學習過程中要同時接受企業與學校的教育、考核和管理,真正實現“校企雙主體、師生雙角色、課堂雙場所、學業雙考核、課程體系與工作過程、課程架構與工作內容交互融合”的協同育人新路徑,最終實現“六業貫通”(圖2)。
圖2 雙元育人、六業貫通育人模式
選送團隊教師參加國內、外各類專業相關學習、培訓、實踐。“職教20 條”中明確提到職業院校教師每年至少1 個月在企業或者實訓基地實訓,所以教學團隊每年需要分批派遣多名專業教師赴合作企業開展訪問工程師工作,為了保證專業教師赴企業開展實踐訪問的質量和效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激勵措施,同時制定具體實踐訪問行程、內容、目標和任務,保證教師真正融入企業各項業務,參與生產、營運、科研、服務、管理全過程,以獲得專業前沿知識、理念、技術、方法、技能,使團隊教師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教學能力,研究水平不斷提升,打造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教學水平、較強專業技術服務能力和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優秀教師團隊。聘請一批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的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到教學團隊,建立了一支專業學術水平較高、實戰經驗豐富的專業導師和兼職、兼課教師隊伍,開展教研活動,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微課、教材等)、舉辦專業知識講座、指導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科技興趣小組等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對行業和專業相關企業的認識,使其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校企教師共同開展項目、科研合作,實現雙贏,校企合作成立大師工作室、技術能手工作室,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服務地方經濟,為行業和企業發展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校企合作構建“雙元”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以合作企業崗位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為導向,以學生(學徒)技術、技能培養為核心,對教師、企業師傅、學生、教學實施過程、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過程監督,現場審核,撰寫評估報告,提出整改意見,教學質量評估系統著重于學生對專業技能和學生實習成績的評估;對教師和企業師傅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評估,學生必須修滿專業教學計劃的所有理論及實踐課程,獲得相應學分并取得專業必取證書,再通過企業的專項培訓和相關頂崗實習,通過鑒定合格后才可畢業。為了保證考核過程的嚴肅性、規范性和公正性,聘請其他兄弟院校和企業專家成立考核小組對學生進行考核,考評小組成員必須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奉行公平、公正原則,同時具有考評員資質,考核內容、考核標準、考核方法與企業各技術崗位實際要求緊密結合,考核過程、考核結果透明化、公開化,并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全程監督。
校企合作成立教學研究團隊,團隊在教學院長和企業負責人直接領導下,由專業教研室主任、專業帶頭人、企業技術人員(師傅)、專、兼職教師、輔導員具體負責開展實施。為保證高質量實施,教學團隊會定期地對開展精準崗位現代學徒制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進行討論、研究,企業給各技術崗位學生提供指導的教師(師傅)必須要具備一定專業技術、技能和指導能力的品德端正、責任心強的優秀員工擔任,同時制定科學、客觀的考核、管理辦法,對實施過程的各個環節也要進行不斷的優化和細化,團隊教師以訪問工程師形式在企業開展教學研究和專業能力提升,負責人定期召集團隊成員召開教學改革研討會,及時了解、關注改革進展情況,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從而實現針對學生的學徒崗位的精準安排和科學調整。
素質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業之本,技術技能人才是支撐一個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現今國際競爭愈發強烈,隨著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內循環的政策的提出,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的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緊迫,另一方面,每年有500萬左右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走向社會,許多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建立“六維”導向的教學體系(圖3)、考核評估體系、激勵措施和管理、保障制度,激發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的熱情,不斷深化與優質企業合作,讓企業充分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得技能人才培養與就業和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提高吻合度,提升技能人才榮譽感、歸屬感。實現了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共贏,同時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校企交流、校校交流,實質性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才能充分激發人才活力、釋放發展動力。
圖3 “六維”導向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