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濤 劉杰
(西安理工大學)
相關數據顯示,202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076萬人,年度人數首次超過千萬人。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909萬人,創歷史新高。比2020屆874萬多出35萬。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僅有114萬,到2021年的20年間,畢業生人數增長了795萬。龐大的畢業生就業群體無疑加大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對高校畢業生求職到滿意的工作產生了重大挑戰。
從國家層面來說,就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系國家、社會和校園的穩定,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可以減少對社會的抱怨與不滿,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從學校層面來說,就業關系著學校學科建設、專業發展。學生“出口”問題直接影響“進口”,也是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強有力的驗證。從家庭層面來說,就業工作關系著學生家庭的和諧,尤其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可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現象,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企業來說,大學生的進入可以為企業輸送新鮮的血液,促進企業人才培養,完善企業人才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
畢業生就業觀念發生改變,畢業后直接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逐年減少,“懶就業、緩就業、慢就業”現象更加突出。畢業后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考研深造,考研失利的學生甚至會選擇報考第二次、第三次,這種現象與國家號召的“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導向不相符。除此以外,意向進入國企、考取事業單位、公務員的學生比例也逐年增加,對于意愿進入私企的學生逐年減少,這就大大增加了求職就業的局限性。畢業生自身定位不清晰,缺少自我認知和對崗位的認知,“眼高手低”等情況一定程度存在,求職缺少明確的職業規劃,期望值普遍偏高。一味追求工資待遇、工作地域等因素,往往忽略了個人職業長期發展。近幾年受多方面影響,意欲出國深造的學生也暫緩出國,外出求職意愿也在降低,很多學生不愿前往距離家較遠的地方就業。
當前,受多方面的影響,各行各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世界經濟低迷,多領域產業發展嚴重受阻,很多行業崗位需求大幅縮減。面對崗位縮減和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的雙重矛盾,畢業生就業面臨嚴重挑戰。目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信息不對稱,許多畢業生拿著簡歷找不到對應工作,而用人單位同樣招不到自己滿意的人才,這直接影響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招聘和求職行為的發生。目前,很多行業仍然存在招聘難和求職難的矛盾,許多學生的專業素養與企業需要的人才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受多方面影響,許多的招聘轉為線上進行,眾所周知,線上招聘的效果和線下宣講會、面試等方式相比較會大打折扣。線下招聘畢業生可以與用人單位面對面交流,學生、企業雙方都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生可以去企業面對面交流參觀,提前感受單位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企業也可以對學生交流溝通、行為處事、專業技能等有一個認知,但線上招聘的效果相對就會較弱。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學生的就業形勢也要與時俱進,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比較單一,指導多元化仍需加強。很多高校對于學生的就業指導從時間上僅僅局限于學生畢業學年,忽略了學生就業指導以及職業規劃要貫穿于學生大學的整個教育過程,從指導形式上,現在普遍的是面向學生開設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課程以及講座類的指導,這種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可以讓學生了解職業規劃的內涵,但是缺乏實踐。同時面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國家就業政策的貫徹宣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筆者針對自身所在二級學院大學生對就業能力與就業指導需求制定調查問卷,主要是針對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51份,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整體對于就業指導規劃有所欠缺,只有11.11%的學生做過非常清晰的規劃,大多數的學生規劃不太清晰。困擾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個人能力和實習機會方面。在就業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校幫助最多的是就業心理輔導以及面試技巧與就業技能方面,對自己缺乏溝通協調能力、自信心比較的耐心(如圖1所示)。

圖1 問卷調查部分數據

圖2 內外雙循環流程圖
學生要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根本在于個人的綜合能力和素養。筆者所在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就業工作,將就業工作作為發展的“生命線”來抓,全面強化學生自入學至畢業四年一貫的生涯教育及就業實踐,探索支撐職業發展的就業育人方案。
一是要大力建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各學校雖然或多或少均開設了就業指導類相關的課程,但是目前的授課模式對于學生就業產生的積極作用的大小還是值得商榷的。要加強對課程的改革創新,課程緊扣國家發展、時代主題、企業需求,要能夠在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自身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二是要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就業類活動,使畢業生有意識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三是要針對學生需求,積極開展個體咨詢,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相結合,建設職業規劃咨詢室,著力解決學生在校期間關于生涯規劃、求職擇業方面的問題以及困惑。四是培養一批高質量的就業指導隊伍,為就業育人的有序開展提供理論指導與決策咨詢。
學生從一入學便將就業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從大一年級至大四年級,每學期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安排相應的教育活動。大一年級主要是專業認知與生涯啟蒙。把職業規劃教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在專業認知教育中加入就業前景、就業方向等內容。樹立生涯規劃意識;掌握生涯規劃方法;明確大學各階段任務。大二年級主要是專業學習與視野開闊。任課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為學生講授行業發展前景,同時學校開展一系列就業活動,例如“校友助航”“學生企業行”等活動,掌握專業學習方法;了解就業形勢、行業需求;完成職業畫像。
大三年級主要是明確方向與職業拓展,通過學長領航計劃,傳授就業與升學經驗,開展生涯沙龍主題活動,開展就業信息收集與處理、求職材料準備、求職技能訓練、就業安全教育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掌握就業求職技能。
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大四年級主要是求職實戰。學院組織企業宣講會以及大型雙選會。組織各類招聘與人才對接活動,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長期合作,暢通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結合學生求職心理變化,進行心理調適,簡歷、面試、禮儀、政策、權益、心理等一對一調適,為學生精準推薦就業崗位。從而達到強化就業技能;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提升就業滿意度。
堅持內外雙循環,就是要打通學校與企業的對話渠道,學院或者學校作為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樞紐,可以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就業資源。學生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就業意向,輔導員和班級導師根據學生就業意向進行就業指導,學生或者就業指導教師將學生就業意向直接反饋至學院,此為內循環。通過內循環,學院可以對學生就業意向有一個明確地認識。根據實際情況,制作就業信息臺賬,統計出每位學生的就業意向及簽約情況,同時包括未找到工作學生的就業要求和至今有未通過課程學生的詳細科目信息。結合學生實際給予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如向單位積極推薦該類學生,制定就業困難學生就業幫扶計劃。輔導員、導師多方位多渠道發掘就業信息,專人搜尋專業相關院校招聘信息,動員全院老師發動校友資源與企業建立聯系,掌握學生就業第一手資料。
校企三融合指的是黨建融合、實踐融合、文化融合,三融合旨在形成學校與企業建立聯系的紐帶,此為外循環。以黨支部建設為紐帶,深化校企務實合作,與企業建立聯合黨支部,通過支部活動、學生座談、講黨課等多種形式進行合作,達到企業與學校的雙向溝通。優化傳統就業指導模式,將家長和企業融入進來(通過前期研究指導發現,學生就業思想的認知與家長密切相關),黨建工作與就業指導工作深度融合,打造以黨建為引領的學生就業指導新模式。以就業實踐為突破口,文化融合為要素,“就業理論+就業實踐”相結合的新模式。加強黨建工作與就業工作資源共享,實現兩者的高度融合,打造“以黨建促就業,以就業提黨建”為主題的就業指導新品牌,增強就業工作的時代感、全面性和全程性,滿足學生就業需求與期待。學生可以提前融入企業,了解企業的文化、職業發展、工作環境等,從而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真正了解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學生潛能得以激發,更有利于學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可以來校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座,讓學生在實際項目中體驗行業最新發展趨勢,了解行業最前沿的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企業也可以通過“校企三融合”提前發掘優秀的學生,在學生群體中宣傳企業的文化,為自己培養更多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從而使學院與企業之間找到利益共同點,達到雙贏。
當前環境背景下,在就業指導中融入思政元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先就業、后擇業”,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充分結合,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引導學生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鼓勵他們到基層就業、參與三支一扶、西部招考計劃、參軍入伍等。提升學生政治理論基礎和服務奉獻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正確指導,達到端正其就業觀、提升其綜合素質、人文素養。學生在就業擇業時,學會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兼顧。
就業指導是一項集“系統化、專業化、全程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為一體的重要工作,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學校各部門的通力配合,同時還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家庭的全力支持,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如何切實有效做好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和重大挑戰。不同高校的辦學特點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不同學生的就業需求也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各個高校要結合自己的辦學特點制定符合自己學生的就業指導實施方案,為學生高質量順利就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