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旋
(濱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山東 濱州 256800)
股骨頸骨折常發生于老年人群,患者一旦發生骨折,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和治療,而長時間的臥床容易增加并發癥風險,影響患者病情恢復和生活質量。因此,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而言,應以減少并發癥、促進其早期康復作為治療的主要目標。造成老年人群發生骨折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骨質疏松導致骨骼強度下降,減弱了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造成股骨頸脆弱;老年患者髖周肌群退變并且反應遲鈍,髖部受到應力較大,在下肢突然扭轉、平地滑倒等情況下易發生骨折[1]。全髖關節由人工髖臼與人工股骨頭組成,與其他手術相比,具有局部反應較小、頭臼磨擦力小、人工臼穩定等優勢,不僅能縮短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還能增加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促進患者較快愈合,在臨床廣泛應用[2]。但其與半髖置換在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比較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人工全髖與半髖置換術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中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濱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70.21±6.1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61~81 歲,平均年齡(70.11±6.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濱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外科學(第8 版)》[3]中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②符合手術指征,如移位的股骨頸骨折、65 歲以上的老年股骨頸骨折、陳舊性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③經影像學證實髖部骨折,且伴有疼痛和下肢活動受限。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伴有髖關節感染者;③因其他因素所致的下肢肌力減弱者;④合并精神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觀察組患者實施人工全髖置換術。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體位選取健側臥位,保持患者骨盆及軀干成90°角。常規消毒、鋪巾,起點為患者大粗隆頂點部位,向患者髂后中心選取一道直線,沿著患者起點直至直線作斜切口,切口長度7~10 cm,切開患者皮膚組織、皮下組織及關節囊,顯露股骨頸。經觸摸小轉子對患者股骨矩長度進行保留,然后再采取截骨,去除患者的股骨頸及后側碎片,取出患者的股骨頭,顯露患者的髖臼。有效清除患者髖臼內的軟組織后,置入并且固定全髖關節假體(向前傾15°左右)。對患者股骨進行修整,隨后需要對骨髓腔進行擴大,選擇適合的股骨頭插入患者骨髓腔,復位患者關節,檢查關節穩定后,關閉切口。對照組患者實施人工半髖置換術。在顯露股骨頸前的操作同觀察組,即切開患者關節囊,顯露股骨頸。而后,采用電鋸截斷患者股骨頸后,把股骨頭取出,沖洗患者髓腔而后,將骨水泥填充,安裝骨頭假體,調整患者股骨頸長度,然后進行固定。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關節未發生腫痛情況,活動自如,在兩周后骨折未發生局部變形情況;有效:患者關節存在輕微疼痛情況,可以達到正常步態,在兩周后未發生局部變形情況;無效:患者在進行活動過程中伴有疼痛感,需要服用止痛藥物[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和住院指標。指標包括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及手術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髖關節功能。采用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arris)[4]進行判定,滿分100 分、90 分以上為優良、80~89 分為較好、70~79 分為尚可、小于70 分為差。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多個時間點結果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和住院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和住院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和住院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時間(月)手術時間(min)觀察組 40 12.45±2.33 120.11±10.21 3.21±0.11 80.55±3.14對照組 40 15.68±2.89 153.45±11.24 5.33±1.27 90.67±4.28 t 值 6.271 19.226 4.112 9.261 P 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Harris 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14 d、28 d 及3 個月的Harri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Harris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Harris 評分比較(分,±s)
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
組別 例數 術后14 d 術后28 d 術后3 個月觀察組 40 56.52±2.52 68.25±2.85 82.52±2.85對照組 40 47.21±1.41 53.21±1.02 71.22±1.45 F 組間,P 組間 4.517,<0.05 F 時間,P 時間 2.965,<0.05 F 交互,P 交互 3.339,<0.05
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下到股骨頸底的骨折,多屬于囊內骨折,好發于中老年人,大多數患者存在骨質疏松,摔倒、扭傷等輕微暴力即可導致股骨頸骨折,容易發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群,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改善和日益成熟,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老年患者最為理想、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5]。髖關節置換術不僅能快速重建老年患者髖關節功能,還能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6]。髖關節置換術具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為半髖關節置換術,第二種為全髖關節置換術[7]。
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而言,由于患者自身骨質愈合能力不佳,所以容易造成內固定失敗的情況,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風險增加。同時由于老年患者體弱且常伴有較多的基礎疾病,難以承受長時間臥床所致的并發癥。髖關節置換術為常見手術,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廣泛應用[8-9],能預防長期臥床引起的并發癥,并且能夠促進其術后早期康復,減輕患者手術損傷,促進患者早期康復[10]。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得到肯定,能有效對患者疼痛感進行緩解,矯正畸形,同時還能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早期恢復。在本研究過程中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利于患者關節功能早期恢復、對并發癥進行預防[11]。現今人工髖關節手術不斷發展,取得一定效果,其中髖關節置換術具有組織剝離小、創傷輕等優勢,能夠減少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更好地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14 d、28 d 及3 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由此證明全髖關節置換具有多種優勢,例如:①主要適用于髖關節的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髖關節損害、缺血性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及髖關節周圍的腫瘤。②可對髖關節周圍病變的組織進行切除,重建人工關節;同時還能夠讓患者早期下地、早期負重,進行早期的活動,減少廢用綜合征對心肺功能的損傷,降低心肺功能衰竭的風險;另外還能降低感染、褥瘡、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保障患者健康安全,讓患者早期回歸社會、回歸家庭。③針對其他手術,如骨折內固定、截肢,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使用年限,患者的接受程度也是最大的[13]。
綜上所述,人工全髖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可取得顯著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