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程紅杰,張乃衛,閻 玲,牛 昉
(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脾胃病科,北京 102400)
胃脘痛,俗稱胃痛,其主要癥狀為人體上腹部胃脘處疼痛。臨床上,該疾病為消化內科常見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人群,患者多因外邪侵襲、憂思惱怒及過度勞累、不良飲食習慣、素體脾虛致病。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胃脘痛患者病因復雜,若未及時治療,對其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1]。既往針對胃脘痛這一多發病癥,臨床多主張行西醫治療,即給予患者相應藥物,以此改善其病癥表現。雖然該療法短期療效顯著。但隨著該療法在胃脘痛治療中的逐漸推廣和應用,發現其長期應用效果不佳,極易致使患者出現嗜睡、皮疹等不良反應。從中醫學角度上來看,胃脘痛的發生主要因患者胃氣郁滯、失于和降,治療上主張以祛邪、扶正、理氣、和胃等治則治法。諸多實踐證實,小柴胡湯治療胃脘痛效果顯著,具備疏肝、利膽及和解少陽等作用[2]。本研究探討小柴胡湯治療胃脘痛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3 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收治的150 例胃脘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基礎組和試驗組,各75 例?;A組患者中男性38 例,女性37 例;年齡26~75 歲,平均年齡(55.71±7.32)歲;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6例,慢性淺表性胃炎41 例,胃潰瘍28 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39 例,女性36 例;年齡24~77 歲,平均年齡(56.83±7.04)歲;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8 例,慢性淺表性胃炎43 例,胃潰瘍2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消化內科疾病診斷標準》[3]中胃脘痛的診斷標準;②可正常溝通交流者。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②嚴重精神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基礎組患者行常規西醫治療。給予患者奧美拉唑腸溶片(浙江華立南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717,規格:10 mg/片)20 mg/次,1 次/d;瑞巴派特片(浙江遠力健藥業公司,國藥準字H20010015,規格:0.1 g/片)0.1 g/次,3 次/d。試驗組患者行中醫小柴胡湯治療。湯劑組方:柴胡24 g,法半夏9 g,甘草9 g,黃芩9 g,人參9 g,生姜9 g,大棗4 枚。隨癥加減:對于伴有噯氣、反酸、胃脹、口苦口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者將木香減去,加麥冬、生牡蠣各9 g;對于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瀉、胃寒者加砂仁、焦白術、白豆蔻及高良姜各9 g;對于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者加高良姜、龍膽草及佛手各9 g;對于伴隨似饑非饑、似痛非痛、痞悶、吞酸(嘈雜)癥狀者加北沙參9 g;對于大便顏色呈現為黑柏油色者加生蒲黃9 g;對于胃部呈現強烈收縮者加白芍9 g;對于便秘者,加火麻仁9 g。中藥加水800 mL,泡3 h 以上;第一煎大火開后小火30 min 熬出約200 mL,倒出藥液;第二煎加熱水500 mL;大火開后小火20 min,熬至200 mL;兩次藥液混勻,平均分成兩份,200 mL/次,2 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1 周。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參照《消化內科疾病診斷標準》[3]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展開評估,評估標準如下,臨床治愈:患者腹脹、暖氣、泛酸及胃痛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腹脹、暖氣、泛酸及胃痛癥狀顯著改善;無效:患者腹脹、暖氣、泛酸及胃痛癥狀未明顯改善,甚至進一步加重。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癥評分?;凇断瘍瓤萍膊≡\斷標準》[3]進行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癥改善情況。具體包含項目有胃脘部隱痛、胃部脹滿、噯氣、惡心嘔吐及泛酸;評分標準如下:總分0~3 分,評分0 分,提示患者無病癥;評分1 分,提示患者病癥較輕,不影響生活;評分2 分,提示患者病癥尚可忍耐,輕微影響生活;評分3 分,提示患者病癥無法忍受,嚴重影響生活。③比較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皮疹、便秘、嗜睡及皮膚潮紅??偘l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④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基于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評定兩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評定標準如下,十分滿意:評分97~120 分;較為滿意:評分76~96 分;不滿意:評分低于76 分。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的信效度≥0.87。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癥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各病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病癥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癥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癥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胃脘部隱痛 胃部脹滿 噯氣 惡心嘔吐 泛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75 2.47±0.32 0.72±0.08* 2.62±0.30 0.41±0.10* 2.55±0.42 0.32±0.16* 2.43±0.37 0.27±0.01* 2.44±0.26 0.34±0.11*基礎組 75 2.41±0.35 1.87±0.39* 2.55±0.41 1.85±0.49* 2.59±0.38 1.36±0.20* 2.40±0.52 1.54±0.46* 2.40±0.39 1.47±0.20*t 值 1.096 25.016 1.193 24.937 0.612 35.165 0.407 23.904 0.739 42.87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試驗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試驗組患者滿意度顯著優于基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作為臨床消化內科常見病,胃脘痛(俗稱胃痛) 主要癥狀為人體上腹部胃脘處疼痛[4]。針對該疾病,臨床多主張行藥物治療,且常用藥物較多,包括奧美拉唑、瑞巴派特等。實踐表明,上述藥物的應用確實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脘部疼痛等癥狀,但若長時間用藥則無法起到顯著療效,甚至還會致使患者出現相關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5]。隨著中醫學的快速發展,有學者逐漸認識到中醫在胃脘痛治療中的優勢,因而嘗試提出給予該疾病患者以中醫藥治療。
從中醫學角度看,胃脘痛的基本病機為個體脾胃虛弱,主要因為個體機體內產生寒氣,又或者是因為個體過度食用生冷(寒冷)食物,致使其脾胃、中焦損傷,胃部失溫、失養,消化吸收功能(納運功能)障礙,并因此出現畏寒及上腹部疼痛和倦怠等病癥。大多數患胃脘痛的患者多因機體內存在寒氣,且其根本和誘因均為內寒和外寒[6];基于此,歷代中醫名家認為應給予胃脘痛患者以溫寒之治療。作為中醫經驗方劑,小柴胡湯出自中醫古書籍《傷寒論》,其基本方劑主要由七種藥材構成;觀之全方,可切實起到驅寒、健脾、和胃及溫中、益氣等功效。此外,中醫還認為[7],人體肝和胃部兩者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協調的關系,而肝胃的協調關鍵在于升降相應,促使人體肝臟氣體調達。簡單來說,兩者配合良好、升降有序,則肝氣調達;相反,如人體肝臟存在肝失疏泄,氣機郁滯現象,那么胃部則會出現氣機郁滯、血行不暢的情況,以致形成氣滯血瘀,從而引發胃脘部隱痛;又或者,患者肝氣過度升發,并因此累及胃部,則也會致使個體出現較為嚴重及緊急的胃脘痛[8]。綜合上述內容,中醫主張給予胃脘痛患者以止痛、解郁、疏肝及調暢肝胃氣機之治療。小柴胡湯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及調暢氣機之功效;黃芩具有降胃氣之功效;丹參具有通絡、活血、調氣之功效;法半夏具有降逆之功效;甘草具有利氣之功效;生姜具有止嘔、和胃及降逆之功效;大棗、人參這兩味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祛邪、御邪之功效。諸藥合用,可切實起到調和患者機體氣機、疏利中焦及調達上下之功效[9]。該方不僅適用于所有證型的胃脘痛,同時還可根據患者實際病癥表現行針對性加減治療,可切實保障患者疾病治療效果。
本研究針對小柴胡湯治療胃脘痛患者的效果展開觀察與探討,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基礎組,提示小柴胡湯治療胃脘痛具備較高安全性,用藥治療期間,可避免患者發生相關不良反應。試驗組患者病癥評分低于基礎組;在臨床療效及治療滿意度方面,試驗組相對于基礎組顯著更優。這提示胃脘痛患者行小柴胡湯治療效果確切,可促使患者獲得滿意療效。分析原因:全方藥材的應用很好地改善了患者消化系統功能,達到了標本同治的目的,進而促使患者病癥消失;而在堅持用藥一定時間后,患者得以康復,切實保障和提升了胃脘痛患者對自身疾病療效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與常規西藥療法相比,小柴胡湯治療胃脘痛患者效果確切,不僅可以切實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性,同時,還能夠在快速改善患者病癥表現的基礎上提升其用藥安全性,促進患者獲得滿意療效,盡早且更好康復。因此,建議在臨床胃脘痛治療中廣泛應用小柴胡湯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