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濤,王新超
(1.鄒平市中心醫院影像科,山東 濱州 256212;2.鄒平市中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鄒平 256200)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突發腦血流灌注不足而引發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局限性腦組織壞死,其發病率較高,中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人群,患者發病后伴有神經功能損傷,致殘、致死風險均較高[1]。對于急性腦梗死,臨床上主張盡早開展診斷,以盡早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治療,避免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加重,從而改善預后。影像學方法是急性腦梗死的主要診斷手段,以CT 平掃較為常用,CT平掃可檢出腦梗死病灶,而磁共振(MR)作為無創影像學方法,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也得到廣泛應用。MR 檢查圖像中對軟組織的分辨率高,可對病灶情況予以清晰顯示,尤其是擴散張量成像(DTI)技術,進一步提高了圖像清晰度[2]。為探討DTI 用于急性腦梗死診斷中的價值,本研究中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CT、MR 平掃及DTI 檢查,并比較3 種檢查方法診斷急性腦梗死的效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鄒平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0 例疑似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齡50~87 歲,平均年齡(68.49±10.26)歲。本研究經鄒平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確診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經介入手術診斷確診;在安靜休息時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一過性肢體麻木、偏身感覺障礙等情況就診,就診后初步懷疑急性腦梗死,需進行檢查,以明確病情;②年齡≥50 周歲;③在檢查過程中患者意識始終保持清醒,自愿配合檢查。排除標準:①合并顱腦外傷者;②合并休克者。
1.2 研究方法60 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 平掃、MR 平掃、DTI 檢查。①CT 平掃:患者取仰臥位,檢查時需屏氣,盡可能在一次屏氣期間采用64 排螺旋CT 機(美國GE 公司,型號:Light Speed)完成對顱部的薄層掃描工作,掃描范圍自顱底至顱頂。管電壓、管電流分別設置120 kV、220 mAs,層厚7.5 mm,矩陣512×512。在獲取原始數據后,利用螺旋CT 機自帶的后處理軟件如多平面重組、容積再現、最大密度投影等技術重建圖像,由放射科兩名具有豐富顱部CT 診斷經驗的醫師獨立閱片和診斷,若意見不一致,則請更高級別醫生判斷。②MR 平掃:患者取仰臥位,配備頭部陣線圈,采用3.0 T 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美國GE 公司,型號:Discovery 750)分別從橫斷面、矢狀面掃描其顱部,掃描序列分別為T1WI 自旋回波序列[回波時間(TE)=10 ms,重復時間(TR)=420 ms]、T2WI 自旋回波序列(TE=96 ms,TR=3500 ms),層厚、層間隔分別5 mm、2 mm,矩陣256×256。在獲得顱部MR 平掃圖像后,由兩名具有豐富顱部MR 診斷經驗的醫師負責閱片和診斷,若意見不一致,則請更高級別醫生判斷。③DTI 檢查:采用與MR 平掃相同的設備進行檢查。檢查時的方位為軸位,掃描序列為擴散敏感單次激發平面回波序列,TE=10 ms,TR=12 000 ms,層厚3 mm,掃描層數36 層,掃描梯度1 000 s/mm2。在獲取顱部DTI 圖像后,采用軟件處理圖像,由兩名具有豐富顱部DTI 診斷經驗的醫師負責閱片和診斷,若意見不一致,則請更高級別醫生判斷。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的結果。②分析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的價值。以手術診斷結果為腦梗死的診斷金標準,比較CT、MR 平掃及DTI 檢查對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結果。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性=(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 /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分析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結果與手術診斷結果之間的一致性。③比較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患者不同大小病灶的符合率。符合率即對該直徑病灶的準確檢出例數在該直徑病灶確診例數中的占比。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 檢驗,Kappa 值≥0.7 為高度一致,0.4<Kappa 值<0.7 為中度一致。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的結果比較在60 例疑似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經手術診斷,有35例被確診急性腦梗死,其余25 例患者被排除急性腦梗死,見表1;確診急性腦梗死的35 例樣本中,病灶大小直徑≤5 mm 共19 例,直徑>5 mm 共16 例。

表1 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的結果比較 [例(%)]
2.2 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的價值分析DTI 檢查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高于MR 平掃及CT,MR 平掃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TI 檢查與手術診斷結果的一致性高(Kappa=0.894,P<0.05);MR 平掃與手術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高(Kappa=0.751,P<0.05);CT 與與手術診斷結果的一致性為中度(Kappa=0.523),見表2。

表2 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的價值分析
2.3 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患者不同大小病灶符合率比較DTI 檢查、MR 平掃診斷直徑≤5 mm、>5 mm 的腦梗死病灶符合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TI 檢查與MR 平掃的診斷上述不同直徑病灶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CT、MR 平掃及DTI 檢查診斷急性腦梗死患者不同大小病灶符合率比較 [例(%)]
急性腦梗死是指因腦組織血供突然中斷引發的急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后多伴有神經功能損傷,隨著病情進展,其神經功能損傷加重,日常生活能力逐漸喪失,預后欠佳。因此,臨床上需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后及時對其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以免其病情加重而影響預后[4-5]。
手術診斷是腦血管疾病的診斷金標準,但手術診斷需在術中開展,不建議將其作為初步診斷手段,建議將其作為最終確診手段。影像學方法是臨床上對急性腦梗死進行診斷的主要方法,以顱部CT 為主。CT 是一種無創的影像學手段,主要是應用CT 機在顱部開展多層的薄層掃描,獲得顱內病變組織的多層數據后,再應用CT 后處理軟件對圖像完成重建處理,重建圖像可對顱內病灶形態、大小進行清晰和立體的顯示,便于醫師判斷患者是否發生急性腦梗死[6]。但CT 在檢查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其軟組織分辨率不高,可能會導致微小病灶漏診。
當前,在影像學方法中,MR 憑借軟組織分辨率高這一優點被廣泛用于臨床各類疾病的診斷中。近年來,MR 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較多,對患者開展MR 檢查時,通過在多個方面對患者顱部實施多個序列的掃描,可獲取其顱部在不同方位、不同序列的影像圖像,再利用圖像重組技術,可將不同方位、不同序列的影像圖進行處理,不僅清晰顯示顱內病變情況,還可通過T1WI、T2WI 序列掃描時的信號變化來輔助判斷腦組織梗死情況[7]。而DTI 是一種新型的MR 成像技術,其以擴散加權成像為基礎,在該基礎上發展形成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主要是通過利用人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的各向異性來生成圖像。DTI 可對腦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運動方向和活躍度進行判斷,可清晰顯示腦梗死病灶的形態,可通過測量圖像中的表觀彌散系數來對水分子在人體組織內的彌散運動進行判斷,還可對腦白質纖維束的形態、走向及結構予以顯示,醫師可對其進行細致觀察,判斷腦白質纖維束是否受損[8-9]。
本研究為了解DTI 這一新型MR 技術用于急性腦梗死診斷時的作用,對60 例疑似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了CT、MR 平掃、DTI 等檢查。本研究結果顯示,DTI 檢查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高于MR平掃、CT 平掃,MR 平掃高于CT 平掃,而在急性腦梗死診斷結果的一致性分析中,DTI 檢查、MR 平掃診斷結果與手術診斷結果之間均呈高度一致,CT平掃診斷結果與手術診斷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為中度,說明對于急性腦梗死,MR 可提高診斷準確性,尤其是DTI 技術,可進一步減少漏診和誤診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DTI 檢查、MR 平掃診斷直徑≤5 mm、>5 mm 的腦梗死病灶符合率高于CT 平掃,DTI檢查與MR 平掃的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MR 平掃及DTI 技術對于顱內微小梗死病灶的診斷準確性高,可對腦梗死病灶情況進行了解,以期為腦梗死的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DTI 技術診斷急性腦梗死的敏感度及準確性較高,并可準確檢出不同大小的腦梗死病灶,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