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 單淑晴 高麗萍 劉林林 劉敏
(昆明醫科大學)
在法治的軌道上不斷推進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長期以來,由于經濟建設發展不平衡,農村法治建設較城市薄弱,新形勢下,農村普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象達鎮為樣本,對群眾法律素養與普法教育現狀進行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結合駐村工作經驗,分析當前農村普法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農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建議,對開拓農村普法工作新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
保山市龍陵縣象達鎮共有15個行政村(社區),227個村民小組,218個自然村。共372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93戶13379人,全鎮15個村(社區)均已脫貧出列。本研究選取保山市龍陵縣象達鎮15個村(社區)為調查對象,共走訪275人,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90份,有效問卷275份。
1.文獻研究法
查閱、學習農村普法教育相關文獻、國家省市縣關于普法教育的相關政策文件,了解國家普法歷史發展和現狀。
2.實地調查法
根據調研目標,設計訪談提綱,實地走訪象達鎮黨委政府、司法所和各村社區,對村(社區)組干部、駐村工作隊員、群眾進行訪談,了解當地黨委政府開展普法教育宣傳工作具體情況施。
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求和相關資料支撐,編制調查問卷,向鎮、村(社區)村組干部、駐村隊員、群眾發放普法教育調查問卷。
收集到275份問卷,基本情況如下:男性192人(占總人數的69.82%),女性83人(占總人數的30.18%);年齡: 25歲及以下的有47人(17.09%),26-35歲的99人(36%),36-45歲 的 67人(24.36%),46-55歲的43人(15.64%),56歲及以上的19人(6.91%);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5人(12.73%),初中140人(50.91%), 高中36人(13.09%),大專及以上64人(23.27%);政治面貌中共黨 員114人(41.45%),共青團員41人(14.91%),群眾118人(42.91%),其他黨派2人(0.73%);職業鄉鎮干部33人(12%),村(社區)干部52人(18.91%),小組長29人(10.55%),群眾161人(58.55%)。
1.農村法治建設需求呈現多樣態特征
調查結果顯示:群眾中經常遇到的糾紛類型突出表現為土地/林地權糾紛,過半的人遇到糾紛時選擇尋求基層干部的幫助,且滿意度較高。被調查者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糾紛類型見表1,由結果可知土地/林地權糾紛所占比重最高。

表1 生活、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糾紛
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農忙時務農,農閑外出務工,所以土地和林地就是很多家庭的創收來源,糾紛比例就尤為突出。由于地理位置靠近邊境,所以本地較多涉緬婚姻,這是婚姻糾紛和撫養子女糾紛較其他地區的特殊因素。
2.農村糾紛解決路徑的高度一致性
在訪談中,受訪者對糾紛解決路徑的首要選擇表現出較大程度的一致性,143人表示會選擇找村干部協調解決,約占受訪總人數的52%,且有240名受訪者對處理結果是滿意或非常滿意的,約占受訪總人數的87.27%。
基層干部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本地人,是直面糾紛的一線工作人員,他們糾紛解決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更為熟悉當地的社情民意和民族禮俗,但個人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較低也是客觀事實,解決屬地糾紛多依賴個人影響力和鄉規民約。
3.農村普法缺少組織設計的整體性
實地走訪鎮黨委政府、司法所和各村社區時,大家普遍反映普法經費不足,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普法工作的開展。近半數被調查者經常性參加普法活動,但形式和途徑單一。由表2調查結果可知,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的農村地區,近半數被調查者偏好通過網絡微信來獲取法律知識,但法律知識的趣味性較低。

表2 法律知識獲取途徑及受歡迎的普法活動形式
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在缺少整體性設計和統一組織的情況下,多以網絡為主要路徑,內容不成體系,信息來源復雜,不易辨別。而被調查者喜愛的普法活動形式中,專家講座遙遙領先于其他形式,要想提高農村提取群眾的普法知識,需要結合專家講座及網絡微信的形式和途徑,能夠達到較好的普法宣傳作用。
4.農村群體的法治情感不足
被調查者中85.45%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守法律規定,87.27%關注立法等法律熱點事件,82.91%認為社會上開展的普法活動對自己有用。但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僅三分之一的人會想通過法律訴訟維護,21.82%的被調查者使用過法律武器進行維權(見表3)。

表3 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情況
被調查者中,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占63.64%,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的為76.73%,說明被調查者普遍學歷水平偏低,對法律了解有限,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這提示我們,在農村普法教育宣傳時,應適當加大維權相關政策的宣講,讓群眾心中有法,維權時群眾如果感受到知法、懂法能為自己帶來切實利益,減少損失,他們才更有動力,愿意自主學習法律,學會用法律武器武裝自己,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農村普法宣傳應堅持以深入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核心,突出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深入學習宣傳黨內法規等,還可從群眾的需求出發,宣傳與群眾利益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善普法內容體系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也是普法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1]。因此在普法宣傳前,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和歸納,再有針對性地宣傳,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同時,還應關注地域發展需求,如本調查中贍養老人糾紛、涉外婚姻、少數民族聚居地民俗等進行相關專題在各地普遍存在,但是很多村民和村干部都秉著家丑不可外揚的想法,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在普法宣傳中,可發動群眾對相關主題進行討論,利用挖掘本地法治故事開展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宣傳形式也應緊跟時代潮流,可通過廣播、網絡、電視、微信群、公眾號、抖音、微博等貼近生活的方式,發揮其“觸角”長,“射程”遠,傳遞快、覆蓋廣,形象直觀、入耳入腦的優勢,普及法治新信息,傳遞法治正能量,使法治文化建設蓬勃發展[2]。同時,可選擇群眾喜愛的普法活動形式,如專家講座,邀請專家、律師、司法所工作人員對村干部和群眾進行專題培訓。
普法宣傳活動的時間應靈活機動,避開農忙、務工或經營時間。務農為主的農戶,可在雨天、農閑時、趕集等組織普法宣傳;經商、務工為主的農戶,可通過休息時微信、短信等傳遞宣傳普法知識;黨員、團員,可以結合黨課、組織生活會、(黨校)培訓等時間進行普法教育;關注弱勢群體,可不定期入戶走訪,實現普法宣傳的全覆蓋;對在校的學生,可以利用上課時間集中宣講。普法教育工作者按需施教,才能更好地引導群眾知法、守法、學法、用法。
各地各部門應跟緊建設法治鄉村和鄉村振興的時代步伐,組織普法專家、志愿者、律師等專業人士,針對普法重點領域和場所,利用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街子天、村民黨員戶主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契機開展群眾性普法教育活動,普及農戶利益相關的法律知識(土地/林地權、宅基地、婚姻糾紛、贍養老人等),引導群眾養成法治意識。在進行普法教育宣傳前,可以把群眾遇到最多的土地/林地權、宅基地、婚姻糾紛、贍養老人等糾紛作為切入點,提前對村干部和相關普法窗口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切實增強基層干部的法治觀念,使得基層干部能夠依法辦事并不斷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助力法治鄉村和鄉村振興。
綜上所述,在農村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有效保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分析當地農村法治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加快推進農村法治建設的新步伐,為實現鄉村振興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