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昊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
在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交匯時期,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迎來了新的時代命題。《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融合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學校體育工作意見》)兩個重磅文件在2020年相繼印發,明確了學校體育在“2035遠景目標”中的價值定位,并指出學校體育需發揮“運動促健康”作用,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足開齊體育課,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人生樂趣。該目標的提出從時間、價值、路徑向度等維度上給予了學校體育新的時代任務與使命,為學校體育改革思路與舉措提供了新的風向標。科學有效的體育教學是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目的重要的保障,但良好的體育教學除教育理念外更需要一名專業素養強的體育教師。然而,我國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短板是發揮高效體育課堂亟待解決的問題。現階段,體育教師普遍存在“運動項目掌握多而不精、全而不專”的情況,面對一般的教學任務尚能較好完成,但若開展專項化程度較高教、訓、賽,則很難令人滿意。鑒于此,通過厘清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邏輯內涵,并把握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時代要義,以期為我國體育教師教育培養提供借鑒。
梳理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時代要義是明確新時代下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內涵的邏輯起點。在“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兩大遠景目標交互推進之際,新時代下的體育教師專業素養體現著國家發展戰略及學校教育改革的時代呼吁,也體現著體育教師能力“短板”現實挑戰下的職業發展訴求。
實現教育強國目標必須實現教師高質量發展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首位”。在全面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之際,必須讓體育回歸教育本位,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培養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精神,實現以體育人、以體育心的價值功能,讓德育、美育、智育、體育在筑夢教育強國上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然而上述目標的實現,必須發揮好體育教師的作用。《學校體育工作意見》明確了教師對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體育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完善體育教師職稱評聘標準,確保體育教師在職務職稱晉升、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享受同等待遇。教師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新時代下,教育強國建設工作要求加快學校體育建設,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然而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直接開展者,是教學的組織者,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得到育體、育心、育智必須發揮體育教師在課程中的作用,從而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在不斷深化體育改革背景下有了新的方向。2020年國家連續頒布實施了《融合意見》《學校體育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旨在深化體育教育改革的相關政策,從教育理念、教學改革目標、辦學條件、教學評價機制等多方位明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目標。其中,《學校體育工作意見》明確指出學校體育要圍繞“改革創新,面向未來”“補齊短板,特色發展”“凝心聚力,協同育人”工作原則開展學校體育工作;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開足開齊上好體育課,建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體育課程和教材體系,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此外還要完善體育教師崗位評價,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快轉變體育教師教育思想,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等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制度。在眾多要求中,無論作用于學校體育總體目標還是直接作用于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執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體育教師。教書育人是開展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要發揮好學校體育育人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就要有一批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素養高的新時代體育教師。因此,新時代教師的專業素養應以時代給予學校體育及體育教師的要求為導向,要符合新時代學校體育育人功能的內涵要求。
要讓學習學生通過體育學習,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適應終身體育的必備道德品質和關鍵運動素質能力就必須發揮好體育教師教學作用。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換言之,在體育課堂中,教師通過運動技能及健康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健康知識,形成良好的運動品質及終身鍛煉意識。但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換句話說,往往具備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師才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擁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專業素養能力的體育教師能夠在體育課堂中,精準落實學校體育的育人方針,根據教學大綱制定趣味性高的、符合學生年齡及身心發展特點的、涉及面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提高基本運動能力,掌握1到2項運動技能;同時優化教學情景設置,使學生在既定的教學情景享受體育樂趣,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形成終身體育鍛煉觀,培養出身體健壯、意志堅強、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根據《融合意見》《學校體育工作意見》中所規定的學校體育發展目標以及體育教師的職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研究認為新時代下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構成要素由職業相關知識、職業相關能力、道德與修養四個一級指標構成。
1.職業相關知識
職業相關知識可分為體育學科知識和通識知識。體育學科知識是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的、從事體育教學訓練必不可少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運動訓練學知識、運動生理學知識、運動解剖學知識、學校體育學知識、體育教育學知識、體育心理學知識、體育技能教學知識等。通識知識是有利于體育教師有效開展體育教學工作的一般性知識。包括教育學知識、管理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統計學知識等。體育學科知識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設計時,體育教師通過掌握這些知識能夠合理的設計教學內容及運動負荷,能夠制定符合學生生理階段特征的基本運動能力練習和專項技能練習。同時,對知識的掌握能夠拓寬教師的知識面,能夠更好的應對愈發復雜的體育課堂。
2.職業相關能力
新時代體育教師的職業相關能力應包含較好的教學能力、多樣化的運動技能能力、良好的科研能力。新時代體育教師必須具備較好的教學技能,通過合理的教學教法、組織好學生進行運動技能學習,圍繞“教會、勤練、常賽”要求,讓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中達到“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同時,新時代體育教師應掌握多項運動技能。在運動項目多元化發展之際,學生的運動興趣不再局限于某個運動項目,而是趨于個性化趨勢。因而新時代的體育課不再是單一項目的體育課,而是涉及籃球、排球、足球、田徑、體操、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的綜合性體育課。因此,新時代體育教師在運動技能掌握上應表現為“一超多強”特點,從而更好滿足學生廣泛的運動需求。此外,體育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明確指出“要提升體育教師科研能力,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科學研究項目中設立體育專項課題”。筆者認為,科研能力即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對于體育教師職業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體育課堂教學實踐,科研能力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品德與修養
新時代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與修養應包含個人品德與修養、運動品德與修、職業品德與修。具有良好的個人品德是人立足社會之本,更是教師職業之根基。教師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發揮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讓學生在教師主導的體育課堂上養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運動品德則是在運動中顯現出來的特質,例如運動中的集體主義,在運動鍛煉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遵守規則及秩序等。擁有良好運動品德的體育教師才能在體育課堂中培養出運動品德高的學生。職業品德則是教師對職業的態度,包含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等品質。
培養新時代下的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是我國躋身于教育強國的應然要求。那么,如何更有效的培養新時代的體育教師專業素養便成為了培養環節中的新命題。學習本身就是主體(內因)與客體(外因)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學習中,學生(主體)通過發揮主觀能動(內因),在教師、教育媒介(客體)的影響下不斷學習知識。在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培養過程中,應發揮好主體與客體、內因與外因的聯動作用。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培養是應對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窘境的合宜之策。體育教師專業素養不僅是學術界一直以來的熱點,也是我國體育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體育教師是發揮好體育育人價值不可回避的問題。高校的培養是我國體育教師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應多方的需求,各培養高校不斷優化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制定更加符合專業核心能力的課程體系、開拓更多的課外實踐渠道,其目的是使培養出的學生能具有與社會需求接軌的專業核心能力,能滿足當下體育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但在實際情況中,我國高校體育教師培養問題頗多,具體表現在:(1)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模糊不清,培養目標既不貼切時代需求,也表現著不切實際性;(2)專業課程體系與培養方案不匹配,與社會需要更是相左;(3)個別教學質量不高,教學評價單一,沒有體現專業核心能力要求;(4)存在“球打的很好,但不會教別人打球”的現象,學生可持續發展不高;(5)學生專業核心素養意識缺失,對專業界定不清楚,能力發展與職業需求錯位。OBE教育理念可以從頂層設計來解決培養中的問題。在此,應做到,各高校培養應對接新時代體育教師職業需求,以“學生能學到什么”“學生能做什么”為導向,對照體育教師專業畢業生核心能力素質要求方向設計培養方案。培養方案應在“學校特色”基礎上更加凸顯社會崗位需求。同時,在此基礎上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專業課程設置應體現培養方案內涵,從“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能做什么”出發,制定學生愛學的社會需要的專業課程體系。同時,教學模式應該多元化,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從“教”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新模式;要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意識。
培養的主體缺失一直是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專業素養培養主體缺失表現在兩個方面:(1)客體(高校、教師等)在培養過程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培養過程更加注重“教”,而不是“學”;(2)主體在培養過程中缺乏發展能動意識,表現為被動學習、方向錯誤等。因此,優化外因的同時,也要強化內因,讓學生回歸培養的主體位。
構建“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學生主觀能動——專業素養增長”的效益生成鏈。學生群體一直處于“緘默”狀態,而培養高校一直處于“發聲”狀態下的專業核心能力培養過程中,學生真的能在進入社會時擁有本專業且符合職業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嗎?為什么直至現在還存在一批“球打的很好卻不會教別人如何打好球”“只練技術不練教學能力”等一系列不符合體育教育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要求的學生群體?那么,這些是培養方案的問題嗎?還是課程設置的問題?顯然,大部分高校都具有符合專業特點及社會需求的培養體系和課程設置。筆者認為,出現這類現象的問題就在于培養專業核心能力過程中,沒有將主體(學生)和客體(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統籌結合。換言之,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學生群體一直處于被動接收狀態,沒有發揮培養核心能力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各高校為實現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接軌在課程建設、培養目標、教學實踐等上下足了功夫,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學生的成才更需要內因(自主意識)與外因(學校培養)的聯動。如果把“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專業核心能力增長”看作一個效益生成鏈,那么必須把學生主觀能動性作為中介引入,使之構成“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學生主觀能動性——專業核心能力增長”的效鏈。那么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中介作用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教學、評價體系、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入手。事實上,絕大多數學生因主觀能動性缺失而導致的對本專業的核心能力定位不清的問題實質上是在培養過程中沒有讓學生形成主動意識的客觀事物。在本科體育教育專業中,很多技術課程的教學教法都存在灌輸式、先入試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是強調掌握技術,更少地對學生在教學教法上的輸入。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讓學生了解本專業是干什么的、需要什么能力,同時也要多元化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跳”,更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教別人跳”。其次,在評價體系上要更符合本專業特征,在課程結業、獎學金、優秀學生等評定上都要以本專業特征為主,從而來生成“促學生主觀能動性意識”的增長機制。在實踐活動上,學校應該拓寬校內外的實踐活動渠道,以競賽、講座、教學實踐等為一體來作用于學生主體意識的提高。
時代變遷賦予了教育獨特的價值韻味。寓于“強國”目標中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任務給予了學校體育新的時代內涵,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體育教師是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和體育教師面向專業化發展的要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