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廷,胡濤,郭川川,嚴唯瑋,謝思
四川天味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都 610200)
川菜是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地方風味菜系之一,也是中國菜講究味道的杰出代表,有“味在四川”之譽。川菜以味見長,其中郫縣豆瓣作為川味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辣味調味品,堪稱“川菜之魂”。它以味辣香醇、紅棕油亮、瓣粒酥脆、黏稠絨實、醬香濃郁的產品特色,在世界“發酵辣椒醬”中獨樹一幟[1]。郫縣豆瓣是以紅辣椒、蠶豆為主要原料,食用鹽、小麥粉等為輔料,按照傳統工藝釀制而成的具有色紅褐、油潤、醬酯香、瓣粒香脆、味鮮辣的豆瓣[2]。郫縣豆瓣作為調味料,香辣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同時色澤感官的優劣也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對于郫縣豆瓣進行的相關研究較多,主要包括菌種[3-8]、發酵周期[9]、后熟發酵工藝[10]、氨基氮含量[11-12]、風味物質[13-15]等方面,然而沒有相關研究對郫縣豆瓣醬的香辣風味品質特征進行凝練分析。馬嫄等[16]對某品牌不同等級郫縣豆瓣的色價和辣度進行分析;王雪梅等[17]對制作郫縣豆瓣用的不同產地鮮辣椒的色價和辣度進行分析。
郫縣豆瓣醬生產工廠繁多,工藝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同為“郫縣豆瓣”的產品品質差異大。作為復合調味品生產企業,豆瓣醬是其生產過程中重要的原料之一,如火鍋底料、川菜調味料等產品都不可缺少豆瓣醬。然而由于原料質量的不穩定性及質量標準分級不清,復調企業無法通過控制原料質量穩定產品質量。試驗以生產規模較大的郫縣豆瓣醬生產商提供的豆瓣醬為研究對象,采用丙酮超聲波提取辣椒紅色素,通過分光光度法檢測其吸光度,結合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辣椒素和二氫辣椒素含量,采用國際通用的辣度表示郫縣豆瓣醬的辣味程度,利用GC-MS對其主要揮發性成分進行分析,以期為復調企業在原料選擇、產品調配、產品分級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郫縣豆瓣(來自5家供應商生產廠家,編號分別為A、B、C、D和E);丙酮(純度≥98%,成都科龍化工試劑公司);辣椒素、二氫辣椒素標準品(純度≥98%,美國Sigma公司)。
JP-040S數顯超聲波清洗機(德州市高通實驗儀器有限公司);126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Lambda 365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珀金埃爾默(Perkin Elmer)儀器有限公司];TC-C18色譜柱(250 mm×4.6 mm,5 μm,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Agilent 5977B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美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
1.3.1 辣椒紅色素的提取和色價的測定
郫縣豆瓣醬樣品的干燥、預處理及色素和辣椒素及二氫辣椒素的提取參照馬嫄等[16]方法進行測定。
1.3.2 豆瓣醬揮發性風味成分的分析[15]
萃取條件:稱取5.0 g研磨后的樣品于15 mL密封頂空瓶中,置于55 ℃恒溫水浴循環槽中平衡20 min。然后將老化的75 μm CAR/PDMS萃取頭插入頂空瓶中吸附30 min,插入GC進樣口,于250 ℃解吸5 min。
色譜條件:毛細管PEG20M,液膜厚度0.25 μm,孔徑0.25 μm。程序升溫條件:40 ℃維持2 min,以3 ℃/min的速度升溫至160 ℃,以6 ℃/min的速度升溫至200 ℃,維持3 min;以10 ℃/min的速度升溫至230℃,維持3 min。汽化室溫度250 ℃,載氣He,流速1.0 mL/min。
質譜條件:電離方式EI,電子能量70 eV,燈絲發射電流200 μA;離子源溫度230 ℃,接口溫度280℃,掃描質量范圍為全掃描。
由表1可知,來自5家不同供應商廠家的郫縣豆瓣醬的色價均高于0.6,但是不同廠家的郫縣豆瓣醬色價差異比較明顯。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表1 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的色價比較
發酵用辣椒品種的不統一。雖然GB/T 20560—2006《地理標志產品:郫縣豆瓣》對辣椒原料的產地有明確規定,但是郫縣豆瓣產品的增加,導致規定的原料產地供給不足,使得多數企業只有選擇其他地區的辣椒品種,不同品種的辣椒在色澤、辣度和香氣上存在差異[18-20]。
甜瓣子質量的差異。郫縣豆瓣普遍使用的甜瓣子由保溫工藝(40 ℃左右)制得,追求“質”的企業會有自己的一套發酵工藝,發酵周期偏長(60~90 d),而有些企業是通過對外購買甜瓣子進行豆瓣醬生產,此類甜瓣子發酵周期短(30~45 d),主要以氨基酸態氮為衡量指標,所以色澤相對處于劣勢。經過高溫發酵的甜瓣子呈現紅褐色,發酵周期越長,瓣子和汁水的顏色越深,在與辣椒進行混合發酵時,能夠是快速賦予豆瓣醬一定的色澤。
豆瓣醬翻曬工藝差異。“晴天曬、雨天蓋、白天翻、夜晚露”是傳統郫縣豆瓣生產過程中三大典型技術特點[21]。翻、曬主要是通過機械和物理的方式實現的,讓物料與陽光接觸吸收熱量,從而促進生物化學(美拉德反應)和微生物(酶促褐變)反應。所以,不同的翻曬工藝及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產品色澤上的差異。
辣度分級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我國也出臺相應的標準,但是對于生產企業或消費者而言仍比較模糊[22]。基于復調行業產品細分、產品升級等需求不斷提升,原料質量的分級與標準越來越受到重視。表2為不同供應商提供的郫縣豆瓣醬辣度比較。由表2數據可知,5家郫縣豆瓣醬供應商提供的豆瓣醬在辣度上差異明顯,波動較大。豆瓣醬的辣度主要由辣椒提供,所以導致豆瓣醬辣度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還是辣椒原料帶來的差異[23]。

表2 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的辣度比較
通過HS-SPME結合GC-MS對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風味物質進行鑒定分析,選取相對含量較大并有完整質譜數據的組分為分析對象,通過計算機檢索后與NIST質譜庫提供的標準質譜圖對照,選取匹配度最大值的物質作為結果,通過峰面積歸一化法得到每種化合物的相對百分含量。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經GC-MS分析得到的各組分鑒定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揮發性風味物質的種類基本相同,包括醇、酯、酸、醛、烷烴、烯烴等。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中共檢測出81種揮發性物質,其中共有物質有36種。主要貢獻的風味物質為醇類、酯類和酸類,5個樣品的含量在68.9%~82.6%之間,說明樣品的揮發性風味物質主體方向一致。
醇類是構成豆瓣特征風味的一類重要化合物,通常呈現出令人愉快地香味及甜味。從表3可以看出,5個樣品醇類物質組成存在明顯差異:樣品A和B中沒有檢測到乙醇,取而代之含量較高的是芳樟醇和苯乙醇、異戊醇、2, 3-丁二醇;樣品C中的主要醇類物質為乙醇和苯乙醇;樣品D中的主要醇類物質為乙醇和芳樟醇;樣品E中醇類物質種類含量更為均一。芳樟醇具有甜嫩新鮮的花香,似鈴蘭香氣;苯乙醇具有清甜的玫瑰花香。

表3 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風味物質分析結果

接表3

接表3
酯類主要由醇類和酸類的酯化反應生成,酯類通常呈現令人愉悅的甜香和果香,除此之外,酯類還可掩蓋游離脂肪酸帶來的不愉快氣味[15]。樣品A和樣品B中酯類物質含量均超過30%,結合醇類物質含量分析,說明樣品A和樣品B中的醇類物質更多的轉化為酯類物質。樣品C的酯類物質含量最低,這可能與其醇類物質、酸類物質未含量高,酯化反應弱有關。其中,5個樣品共有且含量較高的酯類物質分別為月桂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棕櫚酸甲酯和十六酸乙酯。
酸類主要有醇類氧化產生,5個樣品的酸類物質組成差異明顯,其中樣品C的酸類組成相對單一,結合其酯類、醇類物質分析,可能是由于發酵過程中微生物及工藝控制所導致。
通過對5個不同供應商提供的郫縣豆瓣進行色價、辣度和揮發性風味物質分析。辣度方面,樣品的辣度在10~11度,差異較小;色價方面,5個樣品的色價均高于0.6,但是差異比較明顯,其中樣品A色價最高,達1.04;揮發性風味物質方面,5個不同供應商廠家郫縣豆瓣醬揮發性風味物質的種類基本相同,包括醇、酯、酸、醛、烷烴、烯烴等,共檢測出81種揮發性物質,其中共有物質有36種。樣品A的主要風味物質為芳樟醇、羥基乙酸、9, 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十六酸乙酯、4-乙基愈創木酚;樣品B的主要風味物質為羥基乙酸、4-乙基愈創木酚、苯乙醇、月桂酸甲酯、棕櫚酸甲酯、4-乙基苯酚;樣品C的主要風味物質為羥基乙酸、乙醇、苯乙醇、4-乙基愈創木酚;樣品D的主要風味物質為羥基乙酸、芳樟醇、乙醇、4-乙基愈創木酚;樣品E的主要風味物質為羥基乙酸、異戊醇、苯乙醇。
復合調味品發展迅猛,市場規模日益擴大,但是同質化問題嚴重,如何在眾多企業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各個企業的突破口。原料創新、口味創新、技術創新可能成為復合調味品企業的首選,復合調味品實際生產中涉及的原料多種多樣,原料的質量控制及分級是確保產品質量穩定的前提。但是對原料的質量分級及產品質量細分還未見深入研究,對不同供應商提供的豆瓣醬的色價、辣度和揮發性香味物質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調味品企業根據產品的不同等級、不同風味需求在選擇原料時提供參考,同時對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提供理論參考,并且可以更好規范調味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