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山東 濟南 250300)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國勢強盛,疆域廣闊,文化藝術繁榮,開辟的絲綢之路架起了中外之間貿易和交往的橋梁。漢代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制陶手工業繼承了先秦時期的器物形制和工藝,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器物的材質更加細膩,裝飾圖案更加美觀。
漢代陶器主要包括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等種類,常見的器型有盆、盤、碗、甗、盞、杯、壺、壇、罐等。其中,灰陶是較為普及的種類,顏色呈青灰色,表面光平整,質地堅實,燒制溫度控制在1000℃以上,部分出土的灰陶還帶有彩繪圖案。漢代硬陶的特點是含鐵量高,燒制溫度高,胎質呈褐色,質地更加細密,一般采用輪制制陶工藝,器型種類豐富,如常見的生活類器物陶甗、陶鼎、陶甕、陶壺、陶盆、陶碗、陶罐等。
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館藏的漢代彩繪陶甗(圖1),器型雅致,高約26厘米,上部高約13厘米,下部高約14厘米,口徑約12厘米。此陶甗為蒸飯器具,類似于蒸鍋功能,包括兩部分,兩部分緊密相扣,組成一個整體,上半部分用來盛放食物,底部有氣孔,下半部分用來盛水。陶甗飾有彩繪圖案,腹部有幾何紋飾,造型美觀,莊重大方,對研究漢代餐具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漢代陶鼎主要作為炊器,燒煮食物,商周時期用于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也作祭祀用具使用,漢代陶鼎多為明器。

圖1 漢代彩繪陶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藏)
漢代釉陶為漢代所創,據史料記載,可能與道家煉丹的偶然性發現相關。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會融合多種金屬礦物質一起燒制,這些礦物質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附著于陶器的底部和內壁,形成一定的釉面物質,光彩鮮亮,釉質感強,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是漢代釉陶工藝的發源之一。漢代釉陶多作為明器來使用,色彩主要有黃釉色、褐色、淺綠、深綠等,燒制溫度較高,釉料中包含鉛、銅、鐵等氧化物經過高溫燒制,發揮了染色劑的作用,常見的釉陶造型有陶鼎、陶鐘、陶倉、陶灶、陶井、陶樓等隨葬品。漢代釉陶藝術的發展,為后來的唐宋瓷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商洛市博物館館藏的漢代釉陶壺,2008年出土于商南富水鎮漢墓,重約6千克,口徑16厘米,高10厘米,造型古樸,高領,平沿,鼓腹,圈足,紅陶黃釉,通體施侈口,飾有凸弦紋,兩側有鋪首環,有博山爐式樣的蓋,蓋子上飾山川、樹木、云霧走獸等圖案,栩栩如生,藝術價值高,此藏品造型流行于漢代。
漢代陶器類型主要包括生活類、觀賞類、雕塑類、建筑類等等,制作手法有輪制、模制等。紋飾特色主要體現在漢代彩陶藝術方面,彩陶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發展到漢代,彩陶工藝更加成熟,題材更加豐富。漢代工匠在陶器上作畫,線條流暢,五彩斑斕,藝術感強。常見的彩陶包括紅、黃、白、綠、赭、橙、黑等多種色彩,紋飾既包括傳統的幾何圖案,如繩紋、弦紋、齒紋、絳紋、篦紋等,又包括動物、植物、山水、亭臺樓閣、珍禽異獸等題材。
德州市博物館展出的漢代四層綠釉紅陶樓,出土于寧津縣大柳鎮漢墓,體積較大,造型精致,高約145厘米,長約65厘米,寬達36厘米,為漢代仿木建筑的陶質明器。此陶樓共四層,廡殿頂,有斗拱和廓沿,基座呈長方形,雕刻有菱形圖案,正面有斜坡,陶樓二層立柱有鳥形紋飾,三層和四層塑有陶俑,工藝精湛,體現了漢代建筑文化的特點,對研究漢代建筑和文化具有重要文物和藝術研究價值。
貴港博物館館藏的漢代俑座陶燈(圖2),1955年出土于貴港市糧倉14號墓,高30厘米,燈盤口徑10.5厘米。此件陶俑造型豐滿,刻畫細致,燈座上的陶俑人物瞪著雙眼并微吐舌頭,表現出驚訝的姿態,人物陶塑呈蹲坐的姿態,憨態可掬,刻畫得生動傳神,印證了漢代海上絲綢貿易的興盛發達。

圖2 漢代俑座陶燈(貴港博物館藏)
此外,還有比較典型的漢代博山爐藝術。根據考古資料顯示,漢代流行博山爐,在我國河北、陜西、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江蘇、甘肅、寧夏等地都有發現。從其實用功能來看,博山爐是漢代常用的熏香器物,可用來驅蟲、熏香、避穢、觀賞。通過燃燒香料,可以使香氣四溢,營造較好的環境氛圍。新鄉市博物館收藏的漢代灰陶博山爐(圖3),灰陶質地,國家二級文物,爐體包括蓋、柄、臺、盤等部分,高約21厘米,口徑約12厘米,爐高約11厘米,底盤直徑約19厘米。爐蓋部分有山川造型的紋飾,猶如山巒起伏,分布著多個出煙孔。爐臺部分似半球形狀,腹部有弦紋,盤底為敞口。

圖3 漢代灰陶博山爐(新鄉市博物館藏)
每個歷史時代的陶器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代陶器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較為樸實,生活氣息強,生活類陶器發達。眾所周知,漢代統治者重視儒家文化,社會等級劃分明顯,崇尚孝道,盛行厚葬之風,因此,殉葬品數量需求大,造型也較為豐富。隨葬陶器的數量和質量可以體現出墓主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漢代統治階級也信奉道家思想,他們掌握著國家的主要資源,生活奢靡,即使他們死后也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同時,隨葬陶器具有多方面的優點,比如抗腐蝕和風化的屬性較強,相比青銅器造價較為低廉,因此是隨葬品的重要選擇,墓主人希望通過豐富的陶器,營造出較為奢華的地下世界。
漢代陶燈主要作為明器使用,造型包括豆形燈、連枝燈、百花燈、人物燈、飛禽燈、走獸燈等,裝飾工藝包括刻畫、浮雕、彩繪、施釉等。廣西博物館館藏東漢虎座陶燈(圖4),1958年出土于梧州市云蓋山漢墓,造型獨特,燈座為臥虎設計,為手工捏制而成。五官和四肢清晰可見,老虎趴在地面,身體后縮,兩眼怒目而視,虎尾翹起,好似在準備捕捉獵物,在虎身上有只燈柱,燈柱粗壯堅固,柱上有圓形燈盤,規整自然,風格樸實,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妙構思,虎形陶燈也彰顯了墓主人地位的顯赫。商丘博物館館藏的漢代門吏陶俑(圖5),出土于永城芒碭山西漢梁王墓,高約69厘米,灰陶材質,站立姿態,身穿長衣,直裾,雙手相扣,頭戴弁冠,躬身屈膝,面部自然,衣服上繪有圓點紋、回形紋和“Z”字形等彩繪紋飾。這件漢代門吏陶俑藏品是隨葬的明器,顯示了墓主人生前的尊貴地位和漢代厚葬之風,也體現了墓主人的美好愿望,希望死后仍有侍衛進行守衛。此件藏品對研究漢代社會政治狀況、等級劃分、人物服飾、社會習俗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圖4 東漢虎座陶燈(廣西博物館藏)

圖5 漢代門吏陶俑(商丘博物館藏)
在漢代墓葬的考古發現中,陶俑是比較具有藝術性的一種,漢代陶俑造型豐富,形象生動,刻畫細致,注重寫實手法,藝術性和審美價值高,是我國制陶藝術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漢代墓葬中出現了各行各業的人物形象陶塑,如廚師、侍衛、武士、樂師、歌舞、雜技等,濃縮了漢代社會各個社會階層的基本面貌。陶俑的制作工藝包括捏塑、圓雕、浮雕、模印等多種。漢代陶俑雖然不如秦代兵馬俑的規格大,但是漢代陶俑的工藝和表現手法更加豐富細致,展現出了漢代的藝術風格,反映了社會發展情況和百姓的生活面貌。
四川省博物館館藏東漢擊鼓說唱陶俑(圖6),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被譽為“中華第一俑”,由于其具有的鮮明特點,曾被刊登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此陶俑采用了寫實手法,對漢代藝人進行了細致描述,刻畫了一位樸實的藝人形象,陶俑藝人裹著頭巾,赤腳,蹲坐,嘴巴張開,表情愉悅,堪稱漢代陶俑藝術的精品,體現了漢代四川地區藝人形象和東漢時期說唱曲藝的繁榮。

圖6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四川省博物館藏)
濟南市博物館館藏的漢代樂舞雜技陶俑(圖7),1969年出土于濟南市無影山漢墓。此次考古發掘共清理漢墓十多座,在其中一處漢墓中出土了彩繪樂舞雜技陶俑。這些陶俑共21個,包括樂師、演奏者和觀眾等人物形象,他們統一被固定在一個猶如舞臺的長方形的陶盤上。陶盤長約68厘米,寬約48厘米,高約5厘米。這些陶俑手持不同的樂器,有演奏樂曲的,也有表演雜技的,有擊鼓的,有吹笙的,也有鼓瑟的,都是漢代流行的樂器類型。陶俑中的觀眾形象應該是漢代的貴族,他們頭戴官帽,身著官服,端坐在一起欣賞樂曲和雜技表演,面前還擺放著食品和酒水,應該是類似于宴請賓朋的場景,體現了漢代上層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形態。這組陶俑也被譽為漢代“百戲”陶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審美價值。

圖7 漢代樂舞雜技陶俑(濟南市博物館藏)
漢代屬于我國封建時期的農業社會,農業是國家之本,關系著江山社稷,糧食和糧倉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政權的穩固以及對外戰爭都離不開糧食儲備的保障。漢代統治時期,全國各地都建有較大規模的糧倉,因此,糧倉對于國家是一種戰略資源,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漢代陶器的種類,漢代墓葬中出土的糧倉造型的陶器比較多,體現了漢代農業糧食生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河南博物館館藏的彩繪舞蹈人物陶倉樓(圖8),1958年出土于滎陽河王水庫工地,為漢代建筑式樣的明器,高約78厘米,寬約72厘米,質地堅實,懸山頂,上部有臥欄,檐下有斗拱,有五個洞窗,莊重大方。紋飾有黑、朱、白三色的彩繪,題材為人物圖和斗雞圖,藝術感和審美性強,展現了漢代統治階層奢華的生活場景,對研究漢代農業文化、建筑文化、繪畫藝術及社會風俗具有重要文物價值。

圖8 彩繪舞蹈人物陶倉樓(河南博物館藏)
除了陶倉文物器型以外,在我國黃河流域的一些漢墓中,不僅發現了水田、魚塘等農業生產的場景模型,還有生活休閑類的模型,包括陶井、陶磨、陶樓、陶圈、陶車等。此外,還有豬、羊、牛、馬、雞、狗等家禽造型的文物,一般也是作為隨葬品使用。這些陶器如同縮小版的生活場景再現,采用樸實和寫實的表現手法,可以直觀生動地再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起居和衣食住行的情景,是漢代社會生活的縮影,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漢代陶井文物也很常見。水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于生產和生活取水的重要設施,與農業社會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村落,也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根據考古發現,漢代陶井主要作為隨葬品,是明器中的一種,質地常見有灰陶和紅陶,釉色有黃釉、綠釉和紅釉等,形狀一般為圓形,包括多個構件,如井口、井欄、井亭、陶輪、陶桶、陶繩等。
高密市博物館館藏的漢代陶井圈(圖9),現為國家一級文物,1983年出土于高密縣(今高密市)大孫家村,系漢代器物,口徑約90厘米,高約62厘米,底徑約80厘米。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工藝精湛,井身飾有三角方格紋和圓渦紋。陶井的圈部為白陶質地,自下而上環環相扣,口沿處還刻有各種花紋。此件文物的特色在于其帶有“常飲食百口宜孫子”的八字銘文,具有吉祥寓意,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制陶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件水井為漢代明器,樸實無華,體現了漢代工匠精湛的制陶工藝,也說明漢代水井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在勞動人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

圖9 漢代陶井圈(高密市博物館藏)
洛陽博物館館藏的東漢彩繪陶雞,出土于洛陽東漢墓,雞是漢代農業社會的家禽之一,也是人們食物的重要來源,同時,雞也和“吉”諧音,具有吉祥的寓意。因此,漢代社會中家禽類陶器較為常見,也作為明器使用。洛陽博物館的這對陶雞為一只公雞和一只母雞,均呈站立姿態,雞身有彩繪,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體現了漢代農業社會飼養業的發展,是漢代陶俑造型中的優秀代表。
漢代陶器無論是在造型、工藝、種類、裝飾技法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體現了漢代工匠的豐富想象力和高超的制陶工藝,生動再現了漢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場景,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為研究漢代社會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對我們當前的文化創新、文化建設和增強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