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婧怡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石峁遺址自發掘以來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豐富的價值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石峁遺址仍在開展考古發掘,因此對于石峁遺址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考古學視域下,對其后續的保護管理與活化利用的研究則涉及較少。隨著遺址內容的不斷揭露,石峁遺址的階段性考古取得了豐碩成果,后續的考古學研究以及遺址保護開發也應當持續跟進,不斷豐富對石峁遺址的保護管理手段,充分發揮石峁遺址的巨大價值。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下轄的神木市境內,緊鄰神木高家堡古鎮,地處黃土高原北端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東南緣,禿尾河北岸的山峁上,北部分別距長城10公里、黃河20余公里①。
早在石峁遺址發掘之前,當地的地方志以及居民口耳相傳的地名中就有關于石峁城的記述。上溯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外文論著中就已出現對陜西榆林府發現的中國古玉的記載,這些中國古玉主要收藏于德、法、美、英、日等國,其中以黑色牙璋最具代表,后經證實可追溯其來源至石峁遺址。于1958年對“石峁山遺址”的調查記錄則是目前已知的對石峁遺址最早的專業調查記錄②。1976年開始征集文物并于1981年進行了初步發掘,2012年再次進行考古發掘至今。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廢棄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考古發現③。
正確認識石峁遺址的價值,是開展保護工作,進而開發利用的基礎。在2015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新修訂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中明確了文化遺產主要具有“五大價值”,分別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表1),對石峁遺址的保護與展示也應基于這五大價值,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與闡釋。

表1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年)》中的價值評價體系
1.2.1 歷史價值
考古研究中首先關注的是遺存的文化屬性及年代問題,在文化遺產的價值分析中,遺址作為其所處時代的歷史見證的價值同樣極受重視。隨著考古學文化序列不斷被新材料所完善,石峁遺存在時空框架內的位置及其分期問題將會逐漸清晰。石峁遺址的外城東門址和韓家圪旦地點發掘出夏代早期遺存疊壓打破龍山晚期遺存的直接地層依據,結合碳十四測年數據,經眾多學者研究探討和反復修正,最終達成了共識,即石峁遺址遺存主體的相對年代為龍山晚期和夏代早期④。作為“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課題下的重要依托遺址,石峁遺址不斷刷新著學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識,也不斷改變著公眾對國家起源與歷史跨度的認知,具有獨特且重要的歷史價值。
1.2.2 藝術價值
石峁遺址規模大、等級高,歷史價值突出,但作為一處大型土遺址(圖1),從觀賞性角度出發,較難符合當代大眾審美。觀賞性不高,并不能磨滅其作為石峁先民藝術創作、反映石峁先民審美趣味、展現當時典型風格的實物見證的價值。從石峁遺存城址布局來看,可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其中內城最高處筑有象征權力中心的皇城臺,體現了當時城址建設的布局規劃思想;從皇城臺的規模來看,皇城臺是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域,為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區,周邊砌筑階梯堅固雄厚,體現出修建者在追求本體固若金湯的同時,凸顯其威儀感和震懾力的設計理念;從石峁遺址出土實物資料來看,“藏玉于墻”的構筑方式為首次發現,遺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獸面紋和神面紋石雕也代表了石峁先民獨特的審美風格,彰顯著石峁遺址鮮明的藝術價值。

圖1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
另外,石峁遺址出土的20多件樂器骨簧是21世紀音樂考古的重要發現,填補和豐富了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內容⑤。
1.2.3 科學價值
石峁遺址是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城和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的一座罕見的大型石城,砌筑方式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通過對石峁外城東門址的復原,發現這種雙臺雙墻雙門塾式結構在世界城建史中屬于布局最復雜、控制性最強的設計。石峁的建筑技術包括夯土、砌石、甕城馬面三種不同的傳統,其中還顯露出西方文化因素,是多元建筑文化交流的成果⑥。
1.2.4 社會價值
石峁遺址的發掘為神木市從資源密集型城市向全域旅游城市轉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紅堿淖、二郎山、天臺山和高家堡古城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神木市的旅游資源,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同時,石峁遺址早在發掘之前就受到了當地居民的重視,關于石峁城的民間故事與石峁遺存的重大發現,均使當地居民產生了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1.2.5 文化價值
坐落在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峁梁之上是石峁遺址最為典型的區位特征(圖2),其周邊環境也是石峁文化的一部分。石峁文明作為一個曾有著輝煌時代成就的文明載體⑦,體現了遠古文明的高度發達,出土實物資料也體現出石峁文明可能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石峁遺址作為石峁文明的實體象征,自身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圖2 石峁遺址周邊環境
基于對石峁遺址的價值分析,開展對其保護展示現狀的調查與研究。由于石峁遺址仍在進行考古發掘,因此對其活化利用的調研主要以目前已完成發掘的外城東門址為主。
2.1.1 保護政策較少
目前所見石峁遺址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僅有一部,即《陜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表2),該條例于2017年7月經陜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并于同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在《陜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明確規定了由榆林市人民政府設立的石峁遺址管理機構承擔石峁遺址保護、管理及利用的具體工作,同時,神木市人民政府對石峁遺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負責。在《條例》第四章中提到了違反該條例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但由于目前相關的保護政策較少,條例中的處理方式不足以囊括各類對遺址可能造成的危害。《條例》內容較為簡單,在實際執行中往往會出現規定框架外的問題,由于沒有其他對石峁遺址的保護政策出臺,將使遺址的保護管理出現一定的漏洞。

表2 《陜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內容概覽
2.1.2 保護措施不足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的考古發掘已經結束,為了保護東門址,同時為接下來的石峁遺址博物館建設做準備,外城東門址上方加蓋了大棚。早在2014年國家文物局就通過《國家文物局關于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保護展示工程立項的批復》對外城東門址的保護展示提出了要求,但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外城東門址除了加蓋防雨大棚(圖3)、標明組成部分(圖4)和沙盤模型展示(圖5)外,沒有采取其他的保護展示方式,且遺址原狀陳列廳中的文物保護措施簡陋,不能阻擋雨水與風化侵蝕,仍有部分東門址遺址暴露在外;遺址周邊僅有欄桿環繞,起到了簡單的遺址界線標識作用,并不能防止觀眾對遺址的觸摸和踩踏;遺址原狀陳列廳中有木制廊道可以到達東門址頂端,俯瞰遺址布局,但缺乏保護措施,不能保護觀眾安全,木質廊道兩側僅有簡單圍欄,無法有效阻止公眾跨越圍欄,對遺址本體的安全造成直接破壞。

圖3 裸露在外的部分外城東門址遺址

圖4 對遺址組成部分的標識

圖5 石峁遺址沙盤展示模型
2.1.3 保護手段欠缺
對石峁遺址本體的保護是展示的基礎,就目前唯一開放的外城東門址而言,找出其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在保證遺址本體安全完整的前提下,更好地展示石峁遺址的文化內涵。
2.2.1 展示手段單一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的展示手段單一,展廳中缺乏對石峁遺址和石峁文明的闡釋說明,除對外城東門址進行原狀陳列外,沒有運用其他展示手段。展廳中的沙盤模型共有兩處,一處用來展示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的復原模型,另一處用來展示整個石峁遺址的規模和布局,但旁邊未配說明文字,幾乎處于被觀眾忽視的邊緣。沒有相關的基礎陳列用以展示石峁文明的樣貌和當前的考古研究成果,更加降低了外城東門址展示的可觀性,降低了觀眾的游覽興趣,同時湮沒了石峁遺址的珍貴價值。
2.2.2 配套線路較少
石峁遺址所處區位較為獨特,對于其展示和開發利弊兼有。石峁遺址位于高家堡鎮北側的山峁上,高家堡古城的保護開發吸引了周邊的游客,為石峁遺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客流,但由于石峁遺址所在地所在的山峁距離高家堡古鎮仍有一段距離,且目前僅有盤山公路可以到達遺址展示大廳,山路難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觀眾數量,而沒有旅游線路的配套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遲滯導致觀眾的體驗感大打折扣,再加上沒有明確的引路標和指示牌,指引自駕游客根據正確路線到達遺址展示廳,導致展示大廳的觀眾寥寥。
2.2.3 展示內容有待開發
目前,石峁遺址僅有外城東門址可供參觀,近年來發掘的皇城臺等區域,尚未開放參觀,且未做明確的位置標識,觀眾很難通過沙盤模型辨別皇城臺的大致方位。能夠參觀的展示內容,不外乎在外城東門址展示大廳中走過木質廊道,攀上南墩臺頂部,俯瞰外城東門址的全貌。由于展示內容暫缺,觀眾在經過路程較長時間的自駕后來到石峁遺址的體驗感進一步降低,更有甚者觸摸踩踏遺址地面,之后便匆匆離開,無法對石峁遺址蘊含的多元價值形成較為直觀的印象,并且降低了參觀的體驗感,不利于石峁遺址的文化形象塑造及后續的進一步開發,且展示中并未對石峁遺址的文化內涵進行闡釋,觀眾參觀過后無法對石峁遺址和石峁文明形成大致印象,參觀體驗感較低,保護展示的目的未能達成。
為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凈化政府采購市場,嚴厲查處和打擊一批規避招標、限制競爭、圍標中標等違法違規違紀行為,根據統一部署,江西省石城縣財政局開展了政府采購領域違法違規違紀行為專項檢查行動。
石峁遺址在活化利用的過程中產生的保護與展示問題,能夠為進一步提高其保護展示水平提供實質性案例參考,在此基礎上展開對策研究,將會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基于石峁遺址在保護展示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對策研究,以期實現對石峁遺址價值內涵的深入闡釋,并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首先,應當加快解決石峁遺址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當與石峁遺址的管理機構召開關于石峁遺址保護展示的座談會,邀請社會各界就石峁遺址的保護展示問題進行探討,重新整編石峁遺址管理機構的部門設置和人力資源,從政策上增強對遺址保護的重視。石峁遺址的保護管理部門還應當安排文保技術專員對石峁遺址進行定時巡護,對危害遺址本體安全的隱患及時消除,并及時處理遺址出現的病害,延長遺址的壽命,在對石峁遺址進行保護管理與展示開發時應注意遵循不改變其原狀的原則。
其次,神木市作為一座以能源為經濟發展動力的城市,已經開始面臨能源價格下降、經濟增速放緩等問題,并終將面對資源枯竭的問題,因此依托神木市豐厚的旅游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實現地區經濟轉型是神木市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發展全域旅游能夠使神木市在“圍繞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戰略基礎上,整合具有神木特色的旅游資源,圍繞“一山,二水,三城”⑧的格局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使神木經濟轉型升級著眼于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石峁遺址擁有著獨特且珍稀的巨大價值,并且石峁遺址的發掘工作仍在進行,石峁遺址的文化內涵仍在繼續延伸,因此石峁遺址能夠成為神木市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張專有名片,是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色旅游資源。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應以石峁遺址作為神木市的文旅名片,隨著石峁遺址考古發掘的不斷進行,逐步開展公共考古活動,帶領觀眾走近考古發掘現場,直面遺存的出土過程,感受石峁文明的神秘與恢宏。以石峁遺址作為中心點,使石峁遺址與高家堡古鎮形成旅游專線(圖6),將二者串聯發展,并嘗試構建石峁遺址與其他旅游資源的共建共享,在石峁遺址博物館建成后,該旅游線路將擁有更豐富的游覽內容,成為神木市向外推廣的精品線路。

圖6 石峁遺址與高家堡古鎮旅游專線示意圖
另外,在石峁遺址目前的展示提升中,應重新整修外城東門址的原狀陳列大廳,安裝防護圍欄以替代簡單的木質廊道,同時在陳列廳外增加以石峁遺址為主題的陳列展覽,運用圖片展示、VR技術、3D電影等手段,揭示石峁文明內涵,在石峁遺址博物館建成前起到概述石峁遺址及其發掘過程、進行文化闡釋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觀眾的體驗感。
石峁遺址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對于石峁遺址的進一步發掘以及神木市全域旅游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還可以石峁遺址作為神木市特色文旅名片,規劃并規范神木文旅專線,將二郎山、楊家城、紅堿淖、神木古城和陜北民俗大觀園等景點均串聯起來,配備專線旅游大巴方便游客出行,改變曾經只能通過自駕方式到達各景點的問題,將神木旅游的品牌打出去,在周邊地區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后,走向全省和全國,打造神木文旅的特色發展模式。
注釋
①邵晶.九十年前的一段石峁記憶[J].大眾考古,2018(6):57-60.
②③④孫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J].中原文物,2020(1):39-62.
⑤方建軍.石峁骨簧的音樂歷史意義[J].音樂研究,2020(1):6-12.
⑥國慶華.龍山文化晚期石峁東門中所見的建筑文化交流[J].中國建筑史論匯刊,2016(2):367-388.
⑦呂卓民.石峁古城:人類早期文明發展與環境選擇[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31):63-68,139.
⑧周璞.歷史與遺產保護:全域旅游背景下神木市旅游規劃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3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