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蕭山花邊是一種編織挑繡花邊。它于清朝末期從法蘭西和意大利傳入中國,在百年的演化和發展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由于在蕭山一帶發展態勢良好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1959年由“歐式花邊”正式改名為“蕭山花邊”。
20世紀70年代后期,蕭山花邊以其兼具簡約與華麗的特點,在保留其物用和風俗需要的同時,個人化生產逐漸與市場接軌,為我國出口手工業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成為當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機械化工廠的推廣,蕭山花邊的眾多手藝人紛紛投入制造業,原始的家庭手工模式逐漸被打破。1998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趙建忠提出手繡和機繡結合的創新方式,緩解了當年“用工荒”“改制陣痛”的問題,同時保護了傳統花邊手藝,是蕭山花邊傳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從蕭山花邊的歷史特征及發展工藝來看,可將其劃分為傳統手繡花邊、人機合一花邊和現代機繡花邊①;從紋樣主題來看,以玫瑰、牡丹、菊花、水仙、梅花等纏枝花卉為主,同時借由形態各異的幾何狀藤蔓映襯主體的嬌柔多姿②(圖1);從挑花技藝來看,蕭山花邊有綴、訂、挑、繃、繞、空綴、補、扣八道工序③。

圖1 蕭山花邊紋樣
非遺文化地域特征明顯,輻射范圍較小,受眾人群較為單一,斷代現象嚴重。由于鄉村發展的急迫性和非遺保護難度大等問題,很多鄉村在振興的過程中對“老文化”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使眾多非遺手工藝處于邊緣甚至瀕危地帶。
作為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蕭山花邊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處于遺產和后遺產時代的蕭山花邊被納入非遺范疇,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目的逐漸從造物轉向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因此,如何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傳承發展好蕭山花邊,讓它煥發應有的文化魅力而非與鄉村發展形成此消彼長的對峙狀態,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中強調了手工藝賦能,即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手工藝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和品牌,鼓勵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品牌合作,提升經濟附加值④。
2022年瓜瀝鎮梅林村入選杭州市首批未來鄉村創建名單,從共富指標評價體系、共富展示廳、村級電力服務驛站到村級青少年分宮、鄉村未來居展廳、24小時鄉村數字書房,梅林村的建設逐漸從基礎的經濟振興轉向文化與教育,這對于整個瓜瀝鎮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啟示意義。瓜瀝鎮作為蕭山花邊的發源地,可以借助蕭山花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進行文化振興和手工藝賦能,推動整個瓜瀝鎮向著未來鄉村蝶變。
在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繼承中,當地文化精英所具有的“合法性”是個人與國家間的一種文化交互。文化精英積極參與民族文化認同的“認定”,以更好地進行個人日常的文化實踐,既符合了政府的管理方針,又突出了其“民間性”⑤。
在政府的認證下,蕭山花邊民間藝人擁有了非遺傳承人的合法身份。被評為2017年“浙江工匠”的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建忠、被評為2018年“浙江工匠”的蕭山花邊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錫祥先生(圖2)等都體現了政府和蕭山花邊傳承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杭州于2013年啟動了“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身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趙錫祥從全國各地選拔4名工匠進行技藝傳授。然而,“薪火傳承計劃”滿五年后政府補貼就會取消,生存壓力會促使大部分非遺傳承人轉行,進而導致技藝手法的斷裂和縱向代際的匱乏。蕭山花邊的傳承和創新,不僅需要落地的實踐,也需要系統思維和整體運作。因此,依靠個別文化精英的堅持和付出不能完全緩解這種傳承的不穩定性,蕭山花邊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官方話語權威和現代化制度的協同管理。除了為身為文化精英的非遺傳承人提供合法性保障外,政府應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傳承制度,為傳承人搭建豐富的社會資源平臺。

圖2 趙錫祥《特重工萬縷絲精工墊繡鑲邊床罩》
拓寬蕭山花邊的傳承路徑,為蕭山花邊注入符合時代潮流的新血液,人才振興的意義極為關鍵。瓜瀝鎮區位優勢明顯、通勤方便、鎮內配套設施完備,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很多人打破了傳統與現代的隔離,成為瓜瀝的新式村民。這些新式村民分為兩種:或是厭倦了都市緊張繁復的生活,認為鄉村能給予自己退路和未來,把鄉村當作自己精神的烏托邦;又或是受到瓜瀝當地的邀約,以人才引進的方式為瓜瀝的建設提供幫助。
新式村民大部分擁有高學識且熟知市場規律,具有很強的審美和創造能力,可以通過文化創新促進蕭山花邊的可持續發展,讓蕭山花邊的呈現形式更加多元化。但由于他們仍然保持著都市生活的一些特性,衣著打扮和生活方式與普通村民有一定的差別。因此,新式村民能否真正融入瓜瀝,真正推動蕭山花邊的發展,真正實現“此心安處是吾鄉”,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時代變遷中又以“變異”的形式被納入與重組到其日常生活當中來⑥。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的過去,蕭山花邊是日常生活用品,它是實用的代表。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巨變,物體被使用的意義淡化,制作的過程被強調,蕭山花邊應當回應時代動向,積極調整自身概念,從實用的物質角度逐步轉換為藝術、文化等更加精神層面的角度。
對于蕭山花邊技藝來說,目前有兩種發展與傳承的方式:
其一,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個性化和手工化的物品需求開始上升,蕭山花邊可以通過商業包裝的方式進入前景較好的市場領域,并逐漸成為都市群體的享用品和都市生活的商業品。
其二,繼續堅持鄉村振興與非遺文化的融合,在鄉村土壤上得到更為充分的延展和傳承。結合國家近來提出的“大美育”政策,依托“錢塘潮涌”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聯合其他需要進行文化遺產傳承的村落建立起鄉村同質共同體,推動大眾的審美構建,使其在“藝化”的過程中找回自己,感知到文化遺產的溫度,提升個體與國家對文化領域的價值表達。
因此,選擇單一路徑傳承,還是在雙線發展中尋求平衡點,是蕭山花邊目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村是孕育文化遺產的原生母體和呈現載體,它和遺產間的關系是緊密的、依存的。以被評為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的香港鹽田梓村為例,通過修復圣若瑟教堂、活化老鹽田、舉辦為期三年的藝術節等舉措,將鹽田梓村逐漸塑造成為一所開放式博物館,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
瓜瀝是蕭山花邊的文化容器,蕭山花邊是瓜瀝的傳統產業。對于瓜瀝來說,蕭山花邊是其鄉村形象的一種表征。經過多年打造,從傳統的手工刺繡演變為大型飛梭繡花機,瓜瀝開始推行“手藝村”特色產業發展計劃,逐步形成以蕭山花邊為核心的特色鄉村經濟區塊,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頗有影響的花邊生產區域。瓜瀝鎮可以蕭山花邊入選國家級非遺為契機,進一步發揮南方鄉村的優勢,拓展蕭山花邊的產業鏈,打造具有瓜瀝特色的鄉村發展模式。
3.2.1 蕭山花邊和都市手作的融合
都市的手作熱潮是文化遺產的一種衍生樣態,是對鄉村手工藝品的集聚和提煉。杭州蕭山青龍織造廠坐落在瓜瀝鎮坎山老街69號,既是20世紀60年代蕭山花邊站的原址,也是集蕭山花邊收發、展覽和傳承人工作室等于一體的保護與傳承基地,成為眾多都市手作愛好者的學習場所。通過手作的方式保留蕭山花邊的部分手工藝特征,不僅增加了學習者的體驗感和沉浸感,也為蕭山花邊的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3.2.2 蕭山花邊和當地曲藝的融合
在《2014年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鎮》排名榜單中瓜瀝鎮位于第90位,境內的生產總值超過151.86億⑦。作為經濟發展較好的南方小鎮,瓜瀝鎮的村民物質基礎相對較好,對幸福感的定義也開始轉向于精神內涵。
瓜瀝鎮連續多年開展村曲藝節文化活動,和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也展開過多次合作,具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和影響力,是瓜瀝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的曲藝節成為瓜瀝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凝結的有效載體,曲藝節自帶的關注度為瓜瀝鎮創造了更加有利的鄉村文化發展環境⑧。曲藝文化是村民提升居住幸福感的重要渠道,也是瓜瀝面向外界的輸出窗口。
曲藝節的受眾群體大多是文化愛好者,他們熱愛文藝,對文化產品有一定的興趣。因此,靜態的蕭山花邊可以附著在動態的曲藝文化之中,通過在曲藝表演中講述蕭山花邊發展的歷史、在曲藝表演者的服裝上進行花邊設計等方式,推動蕭山花邊積極融入曲藝節。
3.2.3 蕭山花邊和線上程序的融合
近年,瓜瀝鎮黨委和政府發布了便民服務微信小程序“瀝小二”。“瀝小二”綜合集成多方面的信息,展示瓜瀝鎮的歷史文化和建設成果⑨。
如今線上傳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瀝小二”也是瓜瀝健全文化創新服務機制的重要進程。“瀝小二”小程序在政務服務方面已經趨于完善,但文化建設較為匱乏。蕭山花邊的相關資料處于“印象瓜瀝”的非遺板塊,但只有簡單的文字陳述。“瀝小二”可增設呈現蕭山花邊歷史的AR博物館、方便用戶了解蕭山花邊不同編織技巧的H5交互體驗、供用戶細致觀摩花邊的3D情景展示等來調動用戶的感官體驗,以鮮活靈動的非遺普及方式多渠道、多方面地展示蕭山花邊的魅力。
除此之外,蕭山文化館的公眾號也會經常發布與蕭山花邊相關的講座和體驗活動的信息。但由于報名渠道單一,宣傳廣度受限,因此,可以推動“瀝小二”小程序建立文化體驗活動的預約窗口,通過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嵌入為蕭山花邊的有效傳承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為蕭山花邊的宣傳提供智能化的文化傳播生態。
3.2.4 蕭山花邊和視頻傳播的融合
蕭山花邊的傳播離不開現代化傳播機制的推進。互聯網時代,短視頻傳播成為當下最主要的新型媒體傳播方式之一。以“二更視頻”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生活美學類原創短視頻將人文情感與審美價值納入作品創作中,再加上專業化的創作,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從而彰顯出“受眾美學”的價值⑩。
蕭山花邊作為非遺傳統技藝,其在藝術、文化方面的傳播需求更大,與“二更視頻”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二更視頻”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為蕭山花邊進行宣傳:
其一,拍攝以蕭山花邊為主要表現內容的紀實影像,通過視覺藝術的呈現對蕭山花邊不同的針法、紋樣、構圖進行數字化保護,賦予其更加豐富的文化肌理與內涵。
其二,記錄蕭山花邊的制作過程,進行生活角度的技藝表現,展示蕭山花邊物以外的美學價值,讓受眾在欣賞視頻的同時進行自我精神與生活狀態的調整,也為瓜瀝的發展與當地的文化旅游進行軟性宣傳。
鄉村旅游是鄉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離不開對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瓜瀝地處杭州蕭山,坐擁蕭山機場,并且具有蕭山機場沿途的定制專線公交,為瓜瀝的旅游開發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交通條件。
在傳統的大眾旅游時代,鄉村是服務的提供者,是以游客需求為重點的資本語境,不同鄉村提供的旅游服務差異化程度低。因此,瓜瀝的文旅發展不能處于被動提供的境地,而應主動將瓜瀝旅游景區、鄉村和城鎮進行空間界域的融合共建,以蕭山花邊為出發點進行深度文化挖掘。
因地中美術館、草間彌生波點南瓜雕塑等藝術項目而聞名的直島,后期通過“家計劃”打造島內的全域文化氛圍,成為獨特的旅游勝地;依托于超級IP“熊本熊”的熱度打造的現象級的熊本熊縣,不僅振興了熊本縣當地的經濟,更實現了熊本縣全域旅游創新發展。這些文旅創構模式為瓜瀝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打造與傳統文化IP蕭山花邊相結合的特色鄉村發展模式。兼具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蕭山花邊在保持自身原真性的同時,切合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需求,積極拓展瓜瀝旅游生態空間,將會成為瓜瀝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蕭山花邊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傳統手藝傳承的關注;鄉村振興與非遺傳承的融合,體現了蕭山花邊從搶救性保護到活態傳承的逐步過渡。鄉村在發展的同時,也需要貫徹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念,最大化保留和發展非遺文化生態,從而達到鄉村振興與非遺傳承協同發展的目的。
注釋
①劉麗嫻,徐穎潔,李鍶賢.蕭山花邊分類與紋樣研究[J].上海工藝美術,2020(2):86-88.
②袁倩.趙建忠:生命與花邊交融[J].中華手工,2014(4):14-17.
③趙建忠.蕭山花邊藝術館[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6.
④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EB/OL].(2022-04-11)[2022-08-16].http://www.jiangxi.gov.cn/art/2022/4/11/art_5296_3914788.html.
⑤孫九霞,蘇靜.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精英個體的日常實踐[J].地理研究,2019(6):1343-1354.
⑥王杰文.“遺產化”與后現代生活世界:基于民俗學立場的批判與反思[J].民俗研究,2016(4):20-33,156.
⑦駱春花.我國長三角地區富裕鄉鎮農民幸福感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5.
⑧孫銳.淺議曲藝藝術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以瓜瀝鎮開展村“曲藝節”文化活動為例[J].曲藝,2019(6):45-47.
⑨沈國強,王勇.蕭山瓜瀝:智慧共享,打造鎮級服務變革樞紐—新時代“都市節點型”美麗城鎮巡禮[J].浙江畫報,2021(1):12-15.
⑩林洲,白文君.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短視頻內容生產路徑探析[J].新聞界,2021(6):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