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是一種主要表現為骨髓、外周血中原始或幼稚髓性細胞發生異常增生的髓系造血干/祖細胞惡性病癥,屬于惡性機體造血系統腫瘤性疾?。?]?,F階段臨床上針對該病癥的治療多以蒽環類藥物為主,尤其在現階段化療技術不斷改進的發展趨勢下,針對AML的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對此,為了進一步探析針對AML治療的有效方案,此次研究主要以本院收治的72例AML患者為例,分組觀察在其治療中予以DNR+Ara-C干預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間收治的72例AML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及B組,每組36例。A組男女比例為19∶17;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52.34±11.26)歲;FAB分型:M0、M1、M2、M4、M5分別為9、5、14、5、3例。B組男女比例為20∶16;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52.48±11.85)歲;FAB分型:M0、M1、M2、M4、M5分別為9、6、15、4、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此次研究內容在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開展。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與《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中關于AML的診斷內容具有一致性,且在細胞學檢測后對疾病進行分型;②均為初診者;③均對研究內容知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②既往有放化療治療史;③診斷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常規護肝胃、止吐等治療。A組予以DNR(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361)治療,40 mg/m2+10 ml生理鹽水進行溶解稀釋后予以靜脈滴注,1次/d,持續治療3~5次(可連續給藥或隔日給藥),此后停藥7 d再次重復上述給藥形式。B組在A組基礎上增加Ara-C(仁合熙德隆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232)治療,150 mg/m2,1~2次/d,給藥方式為皮下注射,持續用藥7 d。在用藥過程中需對患者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水平進行嚴密監護,一旦發現其Hb水平嚴重下降則可能存在出血傾向,需及時為其輸注適量濃縮紅細胞進行治療干預。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血液學指標及不良反應發生率。①將治療效果根據參考文 獻[3]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未緩解(NR),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②血液學指標主要包括粒缺最低值、粒缺持續時間、PLT最低值、PLT缺乏持續時間、PLT輸注量、Hb輸注量。③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口腔感染、惡心嘔吐、腸胃炎、泌尿系統感染、肝腎功能受損、皮膚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敗血癥。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B組治療總有效率91.67%高于A組的7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血液學指標對比 A組患者粒缺最低值為(0.03±0.01)×109/L、粒缺持續時間為(13.52±2.34)d、PLT最低值為(9.85±1.32)×109/L、PLT缺乏持續時間為(11.26±4.56)d、PLT輸注量為(4.12±0.89)U、Hb輸注量為(5.83±1.54)U;B組患者粒缺最低值為(0.03± 0.01)×109/L、粒缺持續時間為(14.11±2.36)d、PLT最低值為(10.02±1.78)×109/L、PLT缺乏持續時間為(10.65±4.13)d、PLT輸注量為(3.89±0.77)U、Hb輸注量為(6.02±1.39)U。兩組患者粒缺最低值、粒缺持續時間、PLT最低值、PLT缺乏持續時間、PLT輸注量、Hb輸注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液學指標對比 ()

表2 兩組患者血液學指標對比 ()
注:兩組對比,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A組口腔感染、惡心嘔吐、腸胃炎、泌尿系統感染、肝腎功能受損、皮膚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敗血癥發生率分別為22.22%、19.44%、27.78%、27.78%、16.67%、22.22%、11.11%、11.11%、5.56%,B組分別為5.56%、13.89%、8.33%、8.33%、2.78%、5.56%、8.33%、0、2.78%。B組口腔感染、腸胃炎、泌尿系統感染、肝腎功能受損、皮膚感染、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惡心嘔吐、上呼吸道感染、敗血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在臨床上,AML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血液腫瘤病癥,屬于白血病的一個類型,其主要是由于正常髓系細胞在分化發育中的不同階段出現造血祖細胞惡性變化所致,是一種造血系統髓系原始細胞惡性增殖病癥;該病癥具有較為廣泛的病發年齡跨度,多見于中青年人群[4-6]。臨床實踐研究顯示,通過采取規范藥物誘導干預能夠有效幫助AML患者延續生命,提升生存質量[7-9]?,F階段在AML化療治療中,DNR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藥物之一,也是一線抗癌藥物的一種,屬于一代蒽環類抗腫瘤抗生素[10]。當下在AML藥物治療中,常以蒽環類藥物與Ara-C聯合干預作為標準誘導方案[11]。在臨床用藥后,DNR能夠在40~50 min內在全身各組織中得以廣泛分布,但其無法通過血腦屏障,濃度最高位置分別為脾臟、腎臟、心臟及肝臟;其在進入機體后主要可針對常用抗腫瘤藥產生耐藥性的急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白血病起到治療效果,并能夠在肝臟中得以完全代謝。DNR屬于一種周期非特異性化療藥物,其類似于阿奇霉素,故緩解期較短,因而多需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12]。Ara-C能夠替代脫氧胞苷在人類DNA中并入,其自身結構可促使DNA無法復制,從而殺死癌細胞,屬于一種能夠促進核苷本身改變的化療藥物。
本研究結果可見,在AML治療中予以DNR+Ara-C干預后,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口腔感染、腸胃炎、泌尿系統感染、肝腎功能受損、皮膚感染、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DNR+Ara-C聯合用藥具有顯著效果。而在AML開始治療中,往往會由于骨髓抑制而導致患者出現免疫力降低,進而表現出肝腎功能受損、心律紊亂及凝血功能紊亂等癥。經本次研究也顯示,在用藥干預后,本次納入兩組均出現了一定的血液學毒性反應,但組間數據對比并無明顯差異,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AML治療中予以DNR+Ara-C聯合干預效果確切,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