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山
中醫學認為,瘡瘍的發病與內臟密切相關,臨床對其治療需標本兼治,充分考慮內外結合,局部上實施消腫止痛,去腐生肌,對內需清除五臟之毒[1,2]。瘡瘍屬于外科疾病,涉及腫瘍和潰瘍,早期多無明顯癥狀,但病情進展迅速,且發病急,如不及時治療,可遺留嚴重后遺癥[3]。患者體質較弱,氣血不足,可導致病情纏綿不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中醫外科“消法”在瘡瘍中應用廣泛,但其療效仍需進一步探究。為進一步分析中醫外科“消法”在各種瘡瘍治療中的效果及對VAS評分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22年10~ 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取得滿意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22年10~12月收治的80例各種瘡瘍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8.62±3.28)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8.63±3.2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自愿參與,且取得其書面同意;配合度較好;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中途退出者;合并心、腦、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具有惡性腫瘤者;無法耐受本研究治療措施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過敏體質、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抗生素治療,頭孢拉定膠囊(澳美制藥廠,注冊證號HC20160018,規格:0.25 g)0.25 g/次,每6小時1次,最高劑量為4 g/d。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外科“消法”治療。①內服:主藥方劑組成: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5 g,赤芍、紫背天葵、夏枯草各12 g,陳皮、川芎、川貝母、丹皮各10 g,生甘草6 g、蒲公英30 g;辨證加減:發熱者加大青葉、牛蒡子各5 g,痛感嚴重者加元胡索、金鈴子各3 g。水煎,去渣留汁500 ml,分早晚2次服用。②外敷:陽證者給予芙蓉膏涂抹紗布上,外敷于腫塊表面;陰證者給予麝香回陽膏外敷于腫塊表面。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證候積分、VAS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或顯著改善,且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30%[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證候積分:主要證候包括發熱、惡心嘔吐、疼痛、咳嗽,各證候評估分為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5]。③采用VAS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定,分值范圍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發熱、惡心嘔吐、疼痛、咳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發熱、惡心嘔吐、疼痛、咳嗽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發熱、惡心嘔吐、疼痛、咳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的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瘡瘍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嚴重的皮膚疾病,是指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一切體表化膿感染性疾病的總稱[7]。抗生素是西醫治療瘡瘍的主要措施,但長期使用,不良反應較多,且易反復發作,難以有效消除根本。
中醫對于外科疾病的治療原則可歸納為3個字:“消、托、補”,其中“消法”是最常用治療措施,強調消散與破削體內的有形積滯,進而改善病情。有報道顯示[8],“消法”可顯著加快癥狀消失,降低手術創傷造成的應激反應,患者接受度較高。因此,將“消法”應用在瘡瘍治療中可發揮獨特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發熱、惡心嘔吐、疼痛、咳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發熱、惡心嘔吐、疼痛、咳嗽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發熱、惡心嘔吐、疼痛、咳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69,P=0.472>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外科“消法”在瘡瘍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通過內服金銀花、紫花地丁、赤芍、紫背天葵、夏枯草、陳皮、川芎、川貝母、丹皮、生甘草、蒲公英煎劑,達到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同時外敷芙蓉膏、麝香回陽膏,達到生肌及殺菌防腐的功效,進而有效改善癥狀,提升療效[9,10]。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金銀花具有抗毒、抗炎、促進炎性細胞吞噬等作用,同時還能夠抗病原微生物;蒲公英則具有較好的殺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均能有效殺滅,改善機體炎性因子水平等;外敷麝香回陽膏可消腫、通竅、散瘀、排膿等,進而緩解疼痛,提高療效,改善癥狀[11,12]。
綜上所述,中醫外科“消法”在各種瘡瘍治療中的效果及對VAS評分的影響顯著,可提升治療效果,降低疼痛程度,改善癥狀,值得推廣。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不足之處,所選病例以及治療措施均根據本院實際情況選取以及制定,未納入其他醫院患者,因此具有局限性,今后會加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證實本中醫外科“消法”的治療效果。